贸易体制及改革
2.市场贸易体制的确立(1992-2000)
中共十四大 (1992)提出: 我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撤商业部、物资部, 组建国内贸易部 (1993),后将国内 贸易部改组为国家国 内贸易局(1998)
市场建设:生产资料 市场、小商品批发市 场、股票市场、期货 市场、证券市场等
一、什么是贸易体制
(一)基本内涵
1.体制,指国家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如: 国家体制。贸易体制是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2.贸易体制,指国家机关、贸易企业管理 权限划分的制度。它是对市场主体和主体 行为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的组织、管理与监 督的体系。
3.贸易体制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贸易体制包括商品贸易组织、贸易渠道和 交易方式方面。
(二)表现形式
贸易体制有三种表现形式 1.国家集权分配的贸易体制 2.完全自由市场的贸易体制 3.间接宏观调控下的商品自由贸易体制
二、我国贸易体制沿革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贸易体制(1956-1978)
1.主旨:“发展经济,保障供应”为指导流通的基本方针。在短 缺经济时代,所有的物资和消费品,由国家按照统一的计划进行 收购、调拨和销售。国有垄断批发体系的存在和运行,就是要保 障社会资源均衡分配。
1.建立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 1)宏观管理体制
侧重于抓好流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行业规 划、行业标准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加强政 策和信息引导。例如,运用价格调控市场,运 用税收调整所有者的经济利益关系,运用金融 手段聚集民间资金,引导民间资金流向;
2)微观机制 以经济手段管理流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如通过直接投资和补贴政策发展市场、稳定市 场等。
2.建立充满活力的经营体制 1)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
2)加快粮食、棉花、石油等重要商品 流通经营的改革步伐,提高市场化程 度
3)多种途径推进新型流通组织发展, 营造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新型流通 组织体系
4)积极促进形成大型流通企业集团
3.规范高效的中介服务体制
动的个人或机构, 协调组织内外的矛盾,学会等
பைடு நூலகம்
根据自愿原则成 同时制订行规和公约,
立或依法设立的 约束成员行为,实行
集体性组织
自律
以组织拥有的专 降低交易费用,提高 业知识、信息及 市场运作效率 创造的交易工具, 规模化地为市场 交易提供服务的 组织
经纪类组织、咨询类 组织、经济鉴证类组 织(如律师事务所、 会计师事务所、公证 和仲裁机构、资产评 估事务所等)等
2.体制的基本特征:国家垄断体制、条块分割。 1)“国有(公有)+计划” 以国营和合作商业为代表的公有制流通企业是商品流通领域的唯
一主体;商品的市场价格受计划的严密控制,形成了国有经济为 主的垄断批发体系。 2)“横向分割+纵向分割”: 部门分割+三个大分割: 五大分割:一是物资,主要经营生产资料;二是商业,主要经营 消费资料;三是粮食,主要经营粮食的统购统销;四是供销,主 要在农村经营物资和消费品的集体经济组织;五是外贸,专门从 事对外商品流通,并由国家专营。 三大分割:内贸与外贸分割、生产资料流通与生活资料流通分割、 城市流通与农村流通分割。
1979年恢复、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开放城市农副产品市场。同时, 对日用工业品和生产资料流通体制和价格体系也进行调整。
(三)从计划经济贸易体制破除到市场经 济贸易体制确立(1984-2000)
1.计划经济贸易体制破除(1984-1991)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经济运行机制: “国家调控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
物价管理权限应适当下放;企业的权、责、利关系要相互结合。 2)调整商业机构,确定不同核算形式,部署商业网点,改革购
销形式。 2.打破“三固定”,实行“三多一少” 1)“三固定”:固定行政供应区域、固定供应对象、固定批发
作价倒扣率。 2)“三多一少”:多种经济成份、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形
式、少流通环节。 3.搞活流通 放宽农副产品的购销政策,同时对其价格和购销体系进行调整。
(四)贸易体制的完善与内外贸融合: 2001至今
加入WTO,贸易体 制逐渐与国际接轨
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撤销国家经贸委、外经贸 部,组建商务部,同时管理国内外贸易和国际 经济合作(2003),标志着内外贸融合开始。
承诺增加整个经济 和贸易体制透明度, 建立稳定、透明、 可预见的法律体制, 改善投资环境和贸 易环境
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中介组织在政府、市 场主体之间起着联系沟通作用。既接受政府调控,又组织市场运行; 既服务市场,又实施行业管理和行业监督,因而可以有效减少市场 调节的不利影响。
分类
含义
功能
举例
社会 中介 组织
中 介 组 市场 织 中介
组织
从事同类经济活 维护成员的合法权益,各种行业协会、商会、
3.体制执行
1)专业管理机构:设物资部、外贸部、
商业部、第二商业部、粮食部、农产品 采购部、水产部、城市服务部、全国供 销合作总社等多个部门,实行专业管理。
2)上下级管理:商品严格按照一、二、 三级流通体系实行单渠道的流通。
(二)改革起步(1978-1984)
1.扩权与机构调整 1)开放部分农副产品市场和对原国有商业企业进行扩权让利。
第十二章 贸易体制
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1.介绍贸易体制、我国贸易体制改 革的过程和总体目标。
2.阐述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 基本政策方向。
第一节 贸易体制及改革
体制,指国家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如: 国家体制。贸易体制是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节逻辑关系: 贸易体制的内涵 我国贸易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沿革) 中国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商业企业改革:国有 商业所有制实现形式 多样化、建立现代企 业制度、进行公司制 改造、股份合作制、 国有民营、以及兼并、 联合、破产等,恢复 供销合作社为农民的 流通合作组织等
商业经营主体与业态 多元化:出现了超级 市场、便利店、货仓 式超市、专卖店、邮 购、网上商店等新型 商业业态
效果:95%以上商品价格 放开,不再由国家定价。 社会主义的商品市场体系 初建框架基本建立
三、中国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与基本内容
(一)现阶段贸易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 现阶段我国商品贸易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间接 调控下的商品自由流通。 也就是,建立在国家间接宏观调控下商品自 由流通、商业企业自主经营、商品市场畅通 有序高效的贸易体制。
(二)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如《反垄断法》、《期货 交易管理条例》、《外商 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 等
贸易组织体系:形成国有、 集体、个人及私营、外资 多种所有制结构,大型百 货商店、超市、专业店、 专卖店、便利店等多种业 态,连锁代理等多种经营 方式共同发展的新型商业 流通格局,提升农村流通 网络和规范商品流通市场。
中共十八大会(2012) 提出加快建立扩大消 费需求长效机制、扩 大国内市场规模和健 全现代市场体系等新 的要求。贸易体制改 革将围绕内外贸一体 化、流通现代化和国 际化进一步深化进行。
流通体制特点:计 划体制与市场体制 的双轨制,重要商 品流通中,既有国 家指令性计划部分, 也有计划外市场调 节部分
商业企业改革:实行 “改、转、租、卖”等 多种改革,商业企业进 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商 业体制改革,促成了以 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 有制所有制格局
初步形成了多种经 济成份、多条流通 渠道、多种经营方 式并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