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基础知识手册.

语文基础知识手册.

怎样读“一”“一”在汉字中笔画是最简单的,我们无论是口头说话,还是写文章,都会用到它。

同学们可别小看了它,他的读音还有一个有趣现象呢,在不同的词语中声调会发生变化,其变化规律如下:一、“一”念第四声。

在“一杯茶”、“一条河”、“一本书”、“一丝不苟”这几个词语中“一”念第四声“yì”。

在这几个词语中,“一”后面的“杯(bēi)”、“条(tiáo)”、“本(běn)”“丝(sī)”分别为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一声,由此看出,“一”在第一、二、三声前念第四声(yǐ)。

二、“一”念第二声(yí)。

在“一致”、“一切”、“一位”、“一共”这几个词语中“一”念第二声“yi”。

在这几个词语中,“一”后面的“致(zhi)”、“切(qie)”、“位(wei)”、“共(gong)”都是第四声,不难看出,“一”在去声前念第二声“yi”。

三、“一”在词尾或单用时念第一声“yi”。

在“第一”、“初一”、“唯一”、“统一”这几个词语中“一”念第一声。

仔细观察,但可以发现“一”在这几个词语中排在末尾,所以,“一”在单用或排在词末,句尾时读第一声“yi”。

可是,有些词语似乎又难以用这三条规律来确定它的读音。

第一次(yi)、有一天(yi)、有一次(yi)、十一次(yi)、这一天(yi)、这一次(yi)第一组词语,即“第一次”、“十一次”中的“一”应该读第一声“yī”,因为由三个字组成的词语,如果前两个字可以组成词语,那么就可以用第三条规律来确定“一”的读音;否则,就用第三条规律来确定“一”的读音;如第二、三组前两个字不能组成词语,那就只有通过第一、二条规律来确定“一”的读音。

如何读“得”同学们在朗读课文时,对“得”字的读音往往读不准,该读“de”的读成了二声。

为了方便同学们正确掌握“得”字的读音,现把“得”的三种读法归纳总结如下:一、在下面两种情况时读(de)⒈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可能。

如:“他去得,我也去得。

”⒉用在形容词后面,连续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词语。

如:“天气热得很。

”二、在下面三种情况时读“dé”。

⒈在作动词时。

如:“这次测验我得了一百分。

”、“他为班级争得了荣誉”等。

2.用于结束谈话的时候,表示同意或禁止。

如:“得了,你别再说了。

”3.用在一些动词的前面,表示许可。

如:“这笔钱非经批准不得擅自运用。

”三、在下面三种情况时读“děi”。

1.表示需要。

如:“修这条公路得多少人力?”2.表示意志上或事实上的必要。

如:“这件事情咱们得好好商量商量。

”3.表示揣测的必然。

如:“快下大雨了,要不赶快走,就得挨淋。

”同学们,以后再读这个“得”字时,可要注意它的语言环境,别再读错噢!什么情况下读轻声在汉语里,有些音节在词语或句子里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读成一种较轻、较短的调子,这种调子就是轻声。

在什么情况下读轻声呢?下面介绍几种要读轻声的情况:1.重叠式的名词,后一个音节读轻声。

如:爸爸、妈妈、奶奶、弟弟。

2.重叠式的动词,后一个音节读轻声。

如:听听、看看、试试、玩玩、走走。

如果中间有“一”,“一”字也读轻声。

如:听一听、看一看、试一试、玩一玩、走一走。

3.肯定、否定相叠的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两个音节读轻声,如:去不去、好不好。

4.趋向动词读轻声。

如:送出去、爬上来、拿起、放下。

5.表示语气的助词读轻声。

如:好吗、来吧、好啦。

6.表示结构的助词读轻声。

如:我的书、高兴地说、唱得好。

7.时态助词读轻声。

如:看着、看完了。

8.方位词读轻声。

如:屋里、桌上、里边。

9.不能拆开的某些双音节词,后一个字读轻声。

如:萝卜、耳朵、石榴、葡萄、朋友。

10.名词后缀“子、儿、头”等读轻声。

如:椅子、花儿、石头。

11.某些量词读轻声。

如:八个、一封信。

“一”和“不”的变调规律每个汉字都有固定的声调,称为“基本声调”。

但在连续音节的朗读时,由于前后音节的相互影响,原来的声调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叫变调。

小学生阶段较常见而不易读准的是“一”和“不”。

其实“一”和“不”的变调是有规律的。

当“一”和“不”单念或作词尾时读原来声调。

如“初一(yī)”、“第一(yī)”、“始终如一(yī)”、“我不(bù)”。

当“一”和“不”在四声前时读二声。

如:一(yí)唱一(yí)合(hè)、一(yí)字(z ì)千金、一(yí)目(mù)十行、不(bú)自(zì)量、不(bú)共(gòng)戴天、不(b ú)动(dòng)声色。

当“一”和“不”在一、二、三声前读四声。

如:一(yì)帆(fān)风顺、一(yì)鸣(míng)惊人、一(yì)曲(qǔ)终了、不(bù)约(yūe)而同、不(bù)知(zhī)所措、不(bù)白(bái)之冤、不(bù)寒(hán)而栗、不(bù)可(kě)一世、不(bù)耻(chǐ)下问等。

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可记住下面的儿歌:词尾、单用念本声,四声前面变二声,后面要是一、二、三,“一”、“不”专门读四声。

1、字切莫小看“一”字“一”字在汉语中的笔画最少,但它的意思和作用可不少。

1、表示数目。

如:真是一场及时雨啊!2、表示起初、刚刚。

如:一见如故。

3、表示全、满。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

4、表示同样、相同。

如:姿态不一。

5、表示极小、一点儿。

如:一声不响。

6、表示时间极短。

如:两人一哄而散。

7、表示同时、一齐。

如:两人一同回家。

8、只要。

如:一玩起来,不知要摔多少跟头。

9、表示专一。

如:一心一意。

10、完全。

如:一反常态。

11、表示不间断。

如: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

12、表示逐个、依次。

如:他们一一走出来。

13、始终。

如:气温一直很稳定。

14、表示动作程度较轻微。

如:麻烦你去看一看,催一催。

15、表示两事时间紧接。

如:天一亮她就起床。

16、每逢。

如: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17、表示连续、多数。

如:一步一步往后退。

18、表示另外的。

如:番茄一名西红柿。

19、竟然。

如:一寒如此。

(寒指穷困)叠字的作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重叠组成的字叫叠字,叠字的作用有:摹声、状貌、绘景、传情、渲染气氛和调整音节等。

一、摹声。

如:“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

”《海底世界》句子中的叠字摹拟了蜜蜂、小鸟、小狗的声音,具体形象地说明了海底并不宁静,各种声音此起彼落,热闹异常。

二、绘景。

如:“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岸边盛开着一簇簇美丽的鲜花。

”《黄河象》“弯弯”的小河,“缓缓”的河水,一“簇簇”鲜花,多美的景致!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又如一支悠扬的小曲。

三、状貌。

如:“战士们都笑着,用两小手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的端详着,轻轻的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彩色的翅膀》句子中选用四个叠字,惟妙惟肖的描写了战士们尝瓜时的形容状貌,反映了战士们爱岛如家的深厚感情。

四、传情。

如:“白桦树‘哗哗’地在杨科头上不住的号叫。

”《小音乐家杨科》“哗哗”号叫的声音,如泣如诉,寄托了对杨科死的悲哀,对不平的社会制度的愤恨。

五、渲染气氛。

如:“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地上冒起了点点尘土和白烟”《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扑哧扑哧”密集的子弹呼啸,其声可闻;点点冒起的尘土,其形可见。

有声有色,渲染紧张、激烈的战斗气氛。

六、调节音节。

如“在住院的那些天里,总有一个‘模模糊糊’的高大的背影,站在我眼前;总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洪亮的声音,响在我身边。

”《高大的背影》叠字两两相对,节奏感强,铿锵悦耳,琅琅上口,可读性很强。

2、词“的”、“地”、“得”的用法区分“的”、“地”、“得”这三个字的用法,可从下面三方面入手。

一、要记住它们的不同用法。

的:说明事物是什么样的,用“的”,如“雄伟的长城”。

地:说明动作怎样,用“地”,如“坚定地回答”。

得:说明动作的结果怎样,用“得”,如“字写得很工整”。

二、要留心他们的特殊情况。

说明动作怎样要用“地”,但是,有些词有时表示动作,有时又不表示动作,不表示动作时就不能在字前面用“地”,而要用的“的”。

例如:“他一连几天仔细地观察了蚕的生长情况。

”这句话里,“观察”表示动作,他的前面“仔细地”用了“地”。

同样是“观察”这个词,在下面的句子里就不能在它的前面用“地”了;“他的深入细致的观察使他增长了不少知识。

”因为这个句子里的“观察”表示的不是动作而是指“观察”这件事情。

各种各样的“看”课本中有关“看”的同义词很多,这里仅将最主要的列举如下。

请同学们认真揣摩他们表示的不同情态和含意上的细微差别,这对增强我们语言的表达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端详:周总理亲切地~着我,目光中充满了爱护。

打量:这小姑娘让我坐在炉前的凳子上,他自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我。

环视:他~着全场,好久好久,才慢慢的下来了。

扫视:老师走上讲台,用目光向整个教室~了一下,同学们很快就安静下来。

巡视:他又走过来,~着,见那些失去光彩的果树,连不大熟的果子都摘下来了。

审视:他不止一次地在作战地图上~过它。

注视:他目不转睛地~着远方。

仰视:我这里突然感到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背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来愈大,须~才见。

俯视:正当我们~这大好河山的时候,突然感到机身一沉。

直视:老爸就靠床站着,~着这一线转瞬就要消失的阳光。

怒视:无数革命先烈,在牺牲前~着敌人,毫无惧色。

蔑视: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敌人;在战略山,我们要~敌人。

凝视:他~着远山,不由得沉思起来。

仰望:他~了好久,终于认出了北斗星座。

眺望:站在山顶~,那条河就像一条白色的带子,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瞻仰: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瞻望:我们~未来,前程似锦,怎么不让人信心百倍、干劲倍增呢?浏览:这篇文章我只是~了一遍,印象不深。

望:我出神的~着那话机,心里十分激动,泪水禁不住涌了出来。

愁:老太太~了那马一眼。

正确使用“二”和“两”“二”和“两”是我们常见的数词。

虽然他们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但读音不同,用法也不同。

一、“二”可以表示序数。

如二哥、二楼、第二等;也可以用在复合数词的中间或末尾,如五十二、一百二十二、二丈二尺等,而“两”则不能。

二、“两”可以用在所有的量词前面。

如两个人、两张床、两台机器等,有时也可用在最前一位数或最前一个单位,如两丈二尺、两千二百二十二。

三、“二”不表示概数。

不能说“过二天我来看你”,而“两”可以表示概数或表示为数不多,可以说成“过两天我来看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