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摘要: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与实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针对现阶段中学生环保观念比较淡薄的现状,文章认为加强中学生中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应开展以下工作: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渗透生态文明意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丰富课堂授课技巧;坚持用文化的思维进行生态情感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态习惯;建设生态学校文化等工,只有这样中学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才能在实践中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关键词: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教育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包括国家政府、国际组织、环保人士和社会公众在内的更多人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从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国家正在努力调整发展战略,提倡经济发展要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经验,将此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相结合,制定出适合我国发展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绿色发展路线。
生态文明教育是近年来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和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潮流的一种重要的德育活动。
中学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是我国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枢纽环节,其教育对象是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成长中的中学生,尤其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加强相关研究工作。
二、培养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意义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以提高人们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为目的,通过进行有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自觉遵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规律、有计划地积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组织地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教育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和多样性等特征。
现阶段中学生环保观念比较淡薄,而且大部分中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社会环保活动,这就影响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观念。
许多学生不但不会对身边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甚至还会无意识地对脆弱的生态进行破坏。
目前我国己经在许多中学开展了生态意识教育课程,大多是结合当地生态环境优势和生态环境现状对中学生进行生态教育,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们的生态意识逐步提高,在进行传统教育的同时将生态意识教育与各学科相结合,逐步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
我国的生态教育是伴随着中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而同时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我国生态意识教育逐步由高校教学发展到中小学、幼儿园教学。
目前我国己经基本建设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意识教育体系,相比我国的生态意识教育而言,国外对生态意识教育的重视较早,许多西方国家对青少年的生态意识教育也基本上贯穿于整个学生时代,并借助遍及全社会的广泛宣传,促使国民的生态观念向正确的科学的方向养成,并以自己高度自觉的行动将其贯彻在日常生活之中。
国际社会普遍将生态环境意识教育视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各国均为生态意识教育的良好发展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日本在国际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以环境破坏公害教育入手开始了生态意识教育的长期发展历程。
日本的生态意识教育是从二战后逐步发展的,其中经历了许多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也形成了一套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的生态意识教育体系,并在2003年制定了生态环境教育法,实现了生态环境教育的法制化,成为日本生态环境教育方面的新成果。
要促使生态意识教育的不断进步就必须通过法律途径将许多生态意识教育的基本观点和原则进行规范。
因此我们要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以此把我国的生态意识教育做的更完善,把我国国民的生态保护观念强化与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培养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策略与方法意识培养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以后,针对现存问题,到我们应该重点改进和加强学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整体规划与组织实施,切实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的作用。
(一)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渗透生态文明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可以通过经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
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文明意识素养的基础,是对社会生态环境现状存在的现实反映,同时又能反作用于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与和谐社会建设。
要克服以往学校教育中生态文明意识教育薄弱的局面,确立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的教育理念,切实通过学校教育,加强中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关键是将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纳入整个课堂教学体系中来,要认真落实相关的教学内容,优选相关的教材,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效果。
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要结合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包括人口的数量,环境的承载能力,温室效应产生的巨大生态危机、我国的水体污染、沙尘暴、物种灭绝等;要为学生提供生态文明意识读物,如《增长的极限》、《寂静的春天》、《濒临失衡的地球》,以及观看各种科教片如南极洲臭氧层空洞持续扩大、热带雨林不断减少、湿地不断减少等专题片;要让学生有一种亲临其境感,以鲜活的资料和实地情景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意识的认识给学生一定心灵上的震撼和洗礼。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丰富课堂授课技巧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已经得到多方共识,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是十分艰巨的教育任务。
教师是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自身生态文明意识的强化以及生态文明意识教学能力的增强,是对学生进行包括生态文明意识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保证。
随着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深化,首先要求教师具备较丰富的生态知识和较强的生态素养教育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生态科学知识融入课堂教学;而且也要求教师能够通过自身言行示范来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和应用生态科学知识。
如在进行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我们可以穿插科学发展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知识的讲授,让学生明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其次,生态科学普及课程的开设,其主要向学生讲述生态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尤其是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生态科学知识。
学校应将生态课作为全校学生入学的必修课程,将生态科学知识的获取作为学生基本素质之一。
如在进行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时,可以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学生开展。
构建和谐社会。
的主题教育活动……实践证明,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必须平时渗透在教学中。
再次,要通过课外的参与和研究,提高学生对生态科学知识的接受能力,并转化为生态科学意识。
例如,在讲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绿色的“能量转化器”时,可向同学们介绍生物发电,具体如下:师:“万物生长靠太阳”。
太阳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能量的最终来源。
那么,太阳能是如何被生物利用的?生: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师:对!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太阳能,并通过光合作用将它转化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因此各种植物的秸秆(如棉花、玉米的秸秆)中就贮存着大量的能量,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如何利用其中的能量?生 1:用来烧火做饭。
生 2:现在做饭都用煤气了。
生 3:用以做沼气。
师:很好!但他们腐熟需要很长时间。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用它门来发电。
这样既可以节省大量的燃煤,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又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秸秆作为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其平均含硫量只有 3.8‰,远低于燃煤的 1%平均含硫量。
可有效避免秸秆露天焚烧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燃烧产生的草木灰还可作为钾肥还田使用,具有良好的环保和社会效益。
因此,我们应该综合各种资源,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生态科学意识的熏陶,是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教育者通过传递伦理道德、伦理哲学的观念,可以促使学生严于律己,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念,形成全球责任意识和生态意识学生应该改变自身狭隘的自利观,实现从仅仅对自己的前途和利益负责意识到为对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盛和世界的和谐的大局意识的转化,并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
(三)坚持用文化的思维进行生态情感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体验能够加深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印象,从而强化个体先前的有关认识,是认知转化为行为的必经阶段。
生态文明意识教育认知的完善只是生态素养提高的起点,还需要通过生态情感体验,进一步强化对生态认知的认识和感受。
孔子曰:敬天以事之人们敬畏自然,用自然世界发展之规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合理改造自然,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而人类在发展历程上无限制的向自然索取,对自然资源滥采滥伐,破坏了平衡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发展。
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有着深刻的联系,需要通过生态情感体验,加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认知,这是认知转化为行为的必经阶段。
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情感体验能够加深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印象。
我们应该让学生多接触自然,到自然中去感受自然的雄威与壮观。
例如组织登山、徒步旅行,让他们背着背包,带着帐篷、睡袋,在尊重自然能够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穿行于自然之中,既能开阔视野,不局限于一隅,又能获得心灵和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强化先前有关生态文明意识教育认知,体会人与自然在本质上的深刻联系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统,培养他们在生活中爱护环境,节约资源。
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有着深刻的联系,除了自然、物理、化学上的联系之外,另外有家园感、故乡情等,使人在敬畏自然的情境下,又与自然有着亲近感。
教育者通过设计生态情景,设定情境主题,动员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对自然的亲近和喜爱,诱发出学生内心世界对自然的真切感受,引导学生在内外交融的情形下进行深刻感悟,促使学生对自然产生深切的体验,加深与自然的亲近感等。
让学生深入到自然的深处,与自然进行心灵的对话,例如丰收季节去感受农民丰收的喜悦;去辽阔的牧场,感受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壮阔;去莽莽森林,感受树木参天的带来的震撼等等,都将促使学生在感受自然之美中,获得对自然美的喜爱和体验。
欣赏名人名画如齐白石的虾、郑板桥的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等,都体现了作画者对自然的深厚情感和高超的审美艺术。
培养学生的生态审美感,唤起学生对自然生态平衡的美感,享受自然带来的美丽和欢乐,还可以通过旅游去感知自然的魅力和伟大。
比如经过精心的准备,长假期间,我们酝酿已久的生态旅游终于成行了。
一辆大巴车载着我们一行 50 人,由此开始了我们的徒步生态之旅。
漫步在保护区内,随处可见大面积绿色植物,静静地伫立着,红中带绿、绿中透黄,给深秋的黄河口披上了一套五彩的盛装。
大片大片的芦苇一眼望不到边,一去数百里,连绵不断,铺天盖地,一朵朵饱满的苇穗或淡紫或粉白,摘一朵放在手中,它的绒软软的、蓬蓬的,一会儿就随风飘走了,白天鹅在水中尽情的戏嬉,啄食着小鱼儿、小虾儿,不断地有鸟儿飞过,使你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湿地那迷人的魅力和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