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演化分析:以苹果、三星和华为为例(中)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演化分析:以苹果、三星和华为为例(中)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演化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演化分析::以苹果以苹果、、三星和华为为例三星和华为为例((中)
2018年06月19日
依据创新主体的开放度,企业创新模式可分为封闭式、半封闭式和开放式三种。

所谓封闭式创新模式,是指企业完全依靠自身的创新资源,通过自主研发实现技术突破,并对创新成果通过专利进行严格保护,从而给竞争对手的进入设置技术壁垒。

在此创新模式下,公司完全控制新概念的产生、知识产权的创造、产品的开发以及市场推广的全过程(Henry Chesbrough,2003)[1]。

所谓开放式创新模式,是指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同时利用内部和外部互补的创新资源实现创新,并在创新链的各个阶段与多个合作伙伴、多角度动态合作的创新模式(陈钰芬和陈劲,2008)[21]。

在此创新模式下,企业间的边界可能被渗透或打破。

所谓半封闭式创新模式,是指介于封闭式创新模式和开放式创新模式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即很多创新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之后创新路径从封闭走向开放,创新资源的来源逐步多元化。

企业的创新模式普遍存在由封闭式模式逐步向开放式模式的演化过程(见图2),且这一演化过程是在经历复制、模仿、选择和变异等环节之后逐步形成的,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导致路径依赖甚至路径锁定,整个过程一般具有不可逆性。

图2 创新模式类型及其关系示意图
三、苹果苹果::从封闭式自主创新到开放式自主创新
从封闭式自主创新到开放式自主创新 (一)封闭式自主创新
1976年,美国人乔布斯(Steve Jobs)和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在加利福尼亚合伙创建了苹果公司(以下简称“苹果”)。

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苹果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径,打造强大的研发团队,并向世界推出了极具创新性的电子产品,不断引领电子消费的时尚潮流。

纵观苹果的发展历程,它几乎没有复制过其他公司的产品,每次新产品问世都会引起轰动(殷群,2014)[14]。

苹果成立之初首先涉足的是计算机行业。

它依托自身的研发资源,通过自主创新于1970年代先后向市场推出了Apple Ⅰ、Apple Ⅱ两款电脑,并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但自80年代开始,苹果的个人电脑业务遭遇到了竞争对手尤其是IBM 强有力的挑战。

IBM 采取开放式的创新战略,积极采用英特尔8088新型处理器,同时运行微软的MS-DOS 操作系统,生产的电脑一问世便成为当时最受追捧的产品。

而此时的苹果依然坚持封闭型的自主创新战略,拒绝与英特尔和微软等企业开展合作创新,导致其在随后的创新发展中屡遭挫败。

虽然在80年代初推出了Lisa 和Mac 电脑,但由于价格过高(Lisa 电脑当时售价约为1万美元),再加上缺乏兼容性,致市场反应冷淡。

(二)半封闭式创新
进入1990年代,苹果意识到自己的操作系统与其他操作系统不兼容会直接束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开始谋求从外部获取创新资源,并实施半封闭式的创新战略。

1991年,苹果与竞争对手IBM 合作,IBM为其开发PowerPC处理器。

之后,它又将Apple和Talk Laser Writer的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同时还推出了Power Book、Power Mac等系列产品。

但此时苹果推出的产品没能很好地针对市场需求,且产品兼容性不足,导致其市场占有率从原来的20%下滑到8%(朱明娜,2013)[22]。

1998年,苹果正式推出iMac,并一度成为当时最畅销的PC;1999年,在iMac的基础上苹果又推出了iBook。

随后,苹果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继续延续半开放的创新战略。

2001年,苹果推出了便携式MP3播放器iPod以及集播放、编码和转换MP3文件于一身的应用平台iTunes。

但可惜的是,iTunes 与iPod Windows电脑操作系统不兼容,导致销售冷清。

为打破困境,苹果后来又将硬盘的文件系统由Mac专用的“HFS+”改为兼容Windows系统的“FAT32”,并发布了Windows 版iTunes,iPod才由此销量大涨,并一度占领了超过60%的数字播放器市场。

2005年,苹果首次采用英特尔处理器,推出了iMac台式机,极大地增强了苹果电脑的兼容性和适用性,苹果系列产品终于在短期内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三)开放式自主创新
在随后的研发活动中,苹果实施更为开放的创新战略,不断占据行业创新的制高点。

2007年,苹果开始涉足手机行业,创造性地将iPod功能嫁接到手机上,推出了iPhone。

在研发过程中,苹果公司联合Google公司,后者为iPhone提供网络搜索服务,使iPhone具备了异常强大的上网功能,并跻身于全球前三的移动电话公司。

2010年,苹果又推出平板电脑iPad,打破了移动终端和固定终端的严格界限,成为引领时尚潮流的电子产品。

2012年,苹果被《财富》评为“最具有创新力的公司”。

2014年,苹果和IBM宣布达成一项排他性的合作协议,未来将结合双方的市场领先优势,将IBM的大数据和分析能力带给iPhone和iPad,此举对企业移动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年来,苹果开始涉足无人驾驶汽车领域,即主要借助加拿大黑莓公司的核心研发团队,开发用于无人驾驶汽车的操作系统。

鉴于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目前尚未完全成熟,苹果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从外部引入创新资源,努力将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结合起来,为公司未来的发展谋篇布局。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苹果是一家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企业,其推出的产品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坚持原创性始终是苹果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

但苹果创新模式的演化过程也暴露出封闭式创新模式的不足,它所带来的弊端有时甚至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

最终,苹果在继续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开始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通过从外部引入高端创新资源,增加了创新过程的多样性和互补性,通过不断的选择走上开放创新的发展路径,从而逐步实现了从封闭式自主创新模式向开放式自主创新模式的演化(见图3)。

图3 苹果的创新模式演化及其阶段性创新产品
、合作创新到战略超越
从模仿创新、
合作创新到战略超越
三星:
:从模仿创新
四、三星
(一)拷贝模式
从1969年起,韩国三星公司(以下简称“三星”)开始进军家电和电子行业,当时三星的
研发力量非常薄弱,就连最起码的电子技术也未能掌握,只能凭借“拷贝”战略占领低端
市场。

当时的电视机行业发展现状是外国公司垄断了彩电生产技术,三星只能从当时的行
业霸主日本索尼公司引进黑白电视机成套散件和组装技术,并在国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
行组装和调试。

其产品位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低端市场,因销路甚广,利润倒也
相当可观。

到了1980年代,三星开始涉足半导体行业,但同样还是采取拷贝战略,从外
国公司进口64K DRAM芯片加以封装,生产低档产品以满足低端市场需求。

(二)反解工程模式
根据签订的技术引进协议,企业很难获得关键技术。

但三星后来实施反解工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模仿和再创新等环节,基本破解和掌握了有关产品的关键技术,并相继开发
了14英寸彩色电视机、1MDRAM、微波炉、家用录像机、便携式摄录像一体机等富有创新
性的家电和电子产品。

此外,三星还积极从企业外部寻找创新资源。

如从外国小公司寻找
技术来源,聘请在海外受过训练的、掌握了尖端技术的韩裔科学家和工程师,同时在美国
硅谷和日本东京设立研发中心。

虽然这些措施令三星打破了其他企业的技术垄断和技术封锁,但此时三星的创新能力仍不够强,产品的创新性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技术跟进模式
由于三星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企业的创新技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三星
的技术开发能力和产品技术水平与其他企业的差距已大幅缩小,甚至在某些领域已接近或
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进入90年代后期,三星已紧跟世界家电和电子行业的前沿领域和
先进技术。

在此过程中,跨国并购和建立技术联盟成为三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
路径。

三星于1994年收购了日本LUX公司,1995年收购了美国AST Research的主要股份,并与东芝、NEC、摩托罗拉、Digital、SGSThompson、西门子等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共享
技术成果。

三星的技术跟踪战略模式在智能手机行业表现得最为明显,继苹果成为智能手
机行业的领导者,三星也开始研究和跟踪该领域,并及时推出了各种智能手机,尤其是Galaxy S3和Galaxy Note等产品在市场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追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