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心得体会【篇一:中药炮制学学习心得】——全国一百所“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中药炮制学论文题目:中药炮制学的学习感想班级:药学11—1班姓名:虞加丽学号: 20110863指导老师:施飞中药炮制学的学习感想(四川农业大学药学系虞加丽 625014)摘要: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由于中药的不断开发利用,其炮制方面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我们只有不断根据实际改进,才能将中药利用得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关键字:中药炮制目的原则依据具体方法存在问题改进方法前言:随着期末的临近,中药炮制学的学习也接近尾声。
在中药炮制课上,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关于中药炮制的一些相关知识,还有我们对于这门课程或者说是技术的思考和改进。
正文:中药炮制学是一门指导制药方法的学科。
在课堂上,我们是以中药炮制的目的、原则依据与具体方法的学习为主的,而课外,作为一个即将进入医药领域的学生来说,我们更用该思考它的不足与改进方法。
首先,我想先总结一下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相关知识。
总所周知,中药炮制是中国医药遗产的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对中国人民防病治病中起了重要作用,保证了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炮制的目的,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点:1.消除或减少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如生半夏、生南星有毒,用生姜、明矾脆制,可解除毒性;又如巴豆有剧毒,去油用霜,可减少毒性。
2.改变药物的性能:如地黄生用性寒凉血,蒸制成熟地则微温而补血;何首乌生用润畅通便、解疮毒,制熟能补肝肾、益精血。
3.便于制剂和贮藏:如将植物类药物切碎,便于煎煮;矿物类药物煅,便于研粉。
又如某些生药在采集后必须烘焙,使药物充分干燥,以便贮藏。
4.使药物洁净、便于服用:如药物在采集后必须清除泥沙杂质和非药用的部分;有些海产品与动物类的药物需要漂去咸味及腥味等。
同时,中药炮制是有原则依据可依的:清代徐灵胎将传统的制药原则归纳为: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
其具体方法为: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
1.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如用辛热升提的酒来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
用辛热的吴茱萸炮制黄连,可杀其大寒之性。
用咸寒润燥的盐水炮制益智仁,可缓和其温燥之性。
实践证实,大黄生品苦寒,易伤脾阳,导致腹痛,用辛甘大热酒制后可避免,同时改沉降为上升之性,以清上焦实热;益智仁温燥,久服易伤阴,用咸寒之盐以制之可纠此偏。
2.相资为制是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
资,有资助的意思。
如用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酒炙仙茅、阳起石,可增强温肾助阳作用。
蜜炙百合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功效。
蜜炙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知母、黄柏本为苦寒之品,在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热泻火同时有一定清虚热之效,用咸寒的盐水炮制可引药入肾,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仙茅、阳起石本为辛热壮阳之品,用辛热之酒炮制可增强温肾助阳作用,己被长期临床实践所证实。
3.相畏(或相杀)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以制约某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来炮制该药物。
如生姜能杀半夏、南星毒(即半夏、南星畏生姜),故用生姜来炮制半夏、南星。
生姜炮制半夏、天南星其毒性降低,不但被临床实践证实也被现在药效学证实。
4.相恶为制是中药配伍中“相恶”内容在炮制中的延伸应用。
即炮制时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以免损伤正气。
如麸炒枳实可缓和其破气作用;米泔水制苍术,可缓和苍术的燥性。
煨木香无走散之性,能实大肠,止泻痢。
药物的辛香温燥之性有时可能是治疗的需要,有时可能带来不良反应或副作用,利用某种辅料炮制来抑制其副作用,据药理实验证实苍术过量的挥发油对生物体是有害的,用麸炒后可抑其“酷性”。
然而,我们今儿可以谈一谈炮制的具体方法:1.制其形是指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
“形”,指形状、部位。
如白芍切薄片后,由圆柱形变成薄片形;茯苓个大体实,切片后亦改变了外形,种子类体质臌大,矿石类、贝壳煅后捣碎等.中药因形态各异,体积较大,不利于配方和煎熬,所以,在配方前都要加工成饮片,煎熬时才能达到“药力共出”的要求。
常常通过碾、捣或切片等处理方法来达到目的。
2.制其性是指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能。
生甘草制成炙甘草;生地制成熟地;生大黄酒炙;苍术麸炒;莱菔子炒黄;栀子炒焦等。
如通过炮制,抑制过偏之性,免伤正气;或改变药物寒、热、温、凉或升、降、浮,沉的性质,满足临床灵活用药的要求。
3.制其味是指通过炮制,调整中药的五味偏胜或偏衰或矫正劣味。
乌梅、山楂有过酸损齿伤筋之虑,炒焦可缓之;黄连味苦恐伤胃,酒或姜制可缓之;麻黄辛味太甚恐发散太过,蜜制可缓之等.根据临床用药要求,用不同的方法炮制,特别是用辅料炮制,能改变中药固有的味,使某些味得以增强或减弱,达到“制其太过,扶其不足”之目的。
4.制其质,即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或制其毒性。
如穿山甲砂炒至酥泡,龟板、鳖甲砂炒至酥脆,矿物药煅或淬,川乌、草乌加水煮等,均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或易于粉碎或降低毒性。
毒剧药多以蒸、煮等法加热透心而有余味。
药物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煨或制霜,既要求保留原有性质,又能纠偏。
加入它药共制,或发酵,或复制等,都是在无损或少损固有药效的前提下,增加新的作用,扩大治疗范围或抑制其偏性,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最后,我们也可以通过调查资料和走访发现中药炮制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由于中医药理论“辩证论治”大领导原则,以及地域、人体差异等等,造成各地用药习惯的不同,也就导致了炮制手法的多样化。
个人认为中药炮制目前存在如下问题:1、工艺规范性:由于全国各地的用药习惯及历史沿革不同,以及药材品质的地区性差异,造成炮制方法的地区性差异。
目前虽有全国的统一规范,但是仍有一些产品没有规范,或者一些传统的但被现【篇二:中药炮制心得】中药炮制学学习心得通过十一周对中药炮制学的选修学习,我收益颇多,不仅了解了炮制对中药用药的重要性,也熟悉了一些基本的比较常见的中药炮制方法。
现将心得总结如下:一,中药炮制的目的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这些天然药物,或质地坚硬、粗大,或含有杂质、泥砂,或含有毒性成分等,所以都要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应用。
一般认为中药炮制的目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历代对有毒药物的炮制都很重视,各代都有较好的除毒方法和炮制作用的论述。
如草乌有用浸、漂、蒸、煮、加辅料制等炮制方法,以降低毒性。
炮制也可除去或降低副作用。
汉代张仲景提出,麻黄“生令人烦,汗出不可止”。
说明麻黄生用有“烦”和“出汗多”的副作用,用时“皆先煮数沸”,则可降低其副作用。
(二)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性和味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
如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酸损齿伤筋,过苦伤胃耗液,过甘生湿助满,过辛损津耗气,过咸助痰湿等。
为了适应不同病情和患者体质的需要,一方面可通过配伍的方法,另一方面可用炮制的方法来转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和味。
孙思邈曾提到桂枝应生用,但在妇女怀孕的情况下,为了防止“胎动”,所以要“熬”(即炒)后用。
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较强,蜜炙后辛散作用缓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
中药往往通过炒、麸炒、蜜炙等炮制方法来缓和药性,故有“甘能缓”,“炒以缓其性”的说法。
许多药物,生、熟作用有别,如蒲黄生用活血化瘀,炒用止血。
生甘草,味甘,性平,能清热解毒;蜜炙甘草,性温,能补中益气,故有“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之说。
(三)增强药物疗效除了通过配伍来中药提高疗效外,炮制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又一有效途径和手段。
作为药物,起作用的是物质。
药物所含的活性物质,通过适当的炮制处理,可以提高其溶出率,并使溶出物易于吸收,从而增强疗效。
明代《医宗粹言》写道:“决明子、萝卜子、芥子、苏子、韭子、青葙子、凡药用子者俱要炒过,入煎方得味出。
”这便是现代“逢子必炒”的根据和用意。
因为种子被有硬壳,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炒后表皮爆裂,有效成分便于煎出。
款冬花、紫菀等化痰止咳药经蜜炙后,增强了润肺止咳作用,则是蜂蜜甘缓益脾,润肺止咳,作为辅料应用后与药物有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
(四)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中医对疾病的部位(病所)通常以经络、脏腑来归纳,对药物作用趋向以升降沉浮来表示。
疾病在病机和证候趋势上常表现为向上:如咳嗽、气喘、吐血等;向下:如泻痢、崩漏、遗尿等,这些可以利用药物升降沉浮的作用趋向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
炮制可以引药入经及改变作用部位和趋向。
大黄苦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是走而不守,酒制后能引药上行,能在上焦产生清降热邪的作用,治疗上焦实热引起的牙痛等症。
黄柏禀性至阴,气薄味厚,主降,上清丸中黄柏经酒制后,转降为升。
一种药物往往归入数经,在临床上常嫌其作用分散,通过炮制进行适当调整,使其作用专一。
如柴胡,入心包络、肝、三焦、胆经,经醋制后,作用专于肝经,使其更有效地治疗肝经的疾病。
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大凡生升熟降”,“酒制升提”,“盐制入肾”等。
(五)便于调剂和制剂植物根及根茎类、藤木类、果实类经炮制后加工成一定规格的饮片,如切成片、丝、段、块等,便于调剂时分剂量和配方。
矿物类、贝壳类及动物骨甲类药物,如自然铜、磁石、代赭石、牡蛎、石决明、穿山甲等,这类药物质地坚硬,难于粉碎,不便制剂和调剂,而且在短时间内也不易煎出有效成分,因此必须经过炮制,采用煅、煅淬、砂烫等炮制方法使质地变为酥脆,易于粉碎,而且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六)有利于贮藏及保存药效药物在加工炮制过程中都经过干燥处理,使药物含水量降低,避免霉烂变质,有利于贮存。
某些昆虫类、动物类药物经过加热处理,如蒸、炒等能杀死虫卵,防止孵化,便于贮存,如桑螵蛸等。
植物种子类药物经过加热处理,如蒸、炒、燀等,能终止种子发芽,便于贮存而不变质,如苏子、莱菔子等。
某些含甙类药物经加热处理破坏酶的活性,避免有效成分被酶解损失,以利久贮,如黄芩、杏仁等。
(七)矫臭矫味,便于服用动物类或其他有特异臭味的药物,往往为病人厌恶,难以口服。
为了利于服用,常将此类药物采用漂洗、酒制、醋制、蜜制、麸炒等方法处理,能起到矫臭矫味的效果。
如酒制乌梢蛇、紫河车,麸炒僵蚕,醋制乳香等。
(八)提高药物净度,确保用药质量中药在采收、运输、保管等过程中,常混有沙土、杂质、霉烂品及非药用部位,因此,必须加以净选、清洗等加工处理,使其达到一定的净度,这对保证临床用药剂量准确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种子类药物要去沙土、杂质,根类药物要去芦头,皮类药物要去粗皮,动物类药物要去头、足、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