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及角色定位——兼及如何做好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王祎敏(兰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摘要: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也是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核心力量。
思想政治工作兼及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双重性质要求辅导员必须同时胜任多种角色,这使得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客观上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因此,有必要从制度外部环境的改善和辅导员队伍自身素质的提高两个方面着手,争取使得辅导员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高校政治辅导员角色工作性质1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正式建立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i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同志建立了“双肩挑”的政治辅导员制度,首开我国高校施行至今的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之先河。
此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及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再造等高校组织和管理方式的变化,政治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及工作重点事实上发生了重大转变,工作性质也从最初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主转向了以学生日常管理为主。
尽管如此,但无论是最初的辅导员制度,还是经过了五十多年发展演变的辅导员制度,其工作性质的双重性总是明确的。
1.1 高校政治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石首先,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决定的。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同时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场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青年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ii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决定者共产主义事业的成败,作为大学生的“第一个”老师,也是“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对辅导员工作的必然要求,换言之,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
其次,辅导员是天然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
一方面,不论是七十多年前首见于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后为抗日军政大学)的政治指导员制度,还是开创了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先河的清华大学,其在1953年4月3日向高教部、人事部请示设立大学生辅导员的报告中明确提出:“拟选学习成绩优良,觉悟较高的党团员担任辅导员”,“培养辅导员成为比一般学生具有更高政治质量及业务水平的干部”,iii还是今天的辅导员制度,均将思想政治工作摆放第一位,可以说,离开了思想政治工作,就不会有中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产生。
1.2 高校政治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起初,高校政治辅导员主要从“政治上、业务上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中选任,因此,他们身兼“学长”和政治辅导员双重身份。
“学长”身份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体现使得他们事实上在搞好业务的同时协助学校管理部门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换言之,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具备了老师身份的学生,其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1的作用不但不应忽视,而且较之今天完全以学生身份出现的协助学校管理部门进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学生干部队伍而言,具有职权、地位等各方面的相对优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教育阶段,高校政治辅导员的事务性、应急性、随机性工作量急剧增加,以至于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被人们形象的称为“事务型”辅导员。
扩招使在校学生人数的快速增加、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相对发达造成的在校学生生活方式的极端多样化、大学生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带来的传统管理模式的“失灵”、家庭教育相对弱化造成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建立的相对滞后等因素造成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几乎构成了辅导员工作、生活的全部。
可见,不论从辅导员制度建立之初,还是今天,辅导员的工作的另一方面便是大学生的日常管理。
综上,不难看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同时,高校辅导员也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对学生“授课”时间最长的教师,也是受到多重领导且己身并不任何领导职能的“干部”。
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应当立足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同时,其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实施者、执行者角色,决定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琐碎的,同时又是极端重要的;是理论性的,同时又是极具实践性的;是可能被忽视的,同时又是实实在在的;是经常被鄙视的,同时又是高尚的,因为辅导员工作的实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和高校管理的顺利进行。
2 高校政治辅导员的多重角色辅导员工作的“政治性”决定了他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入党介绍人,因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同时,辅导员工作的“事务性”决定了他同时又应当是一个尽职的小保姆、一个品学兼优兄长或姊姊、一个忠实的联络员和一个可资信赖的倾诉对象和不穿工作服的心理医生。
2.1 辅导员角色之一——人生导师和入党介绍人2.1.1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下称“三观”)形成和变化的关键时期,而“三观”的形成不但依赖于课堂,依赖于专业技能的学习,更加依赖于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和潜移默化。
因此,辅导员应当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感悟教育和引导学生,作大学生名副其实的“辅导”老师。
同时,一个人的“三观”决定他的一生,在此意义上,辅导员事实上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
2.1.2辅导员是思想上追求进步的大学生的“入党介绍人”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天然的、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辅导员必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具有鲜明的政治态度和坚定的政治立场,掌握正确的政治观点,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
面对大学生在政治上追求进步的热情,辅导员唯有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才能理直气壮,因势利导,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大学生的政治热情,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及时的引导、教育思想上追求进步、且立志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
可见,是否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是衡量高校辅导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
iv22.2 辅导员角色之二——尽职的小保姆、兄姊、联络员和倾诉对象2.2.1辅导员应当是尽职的小保姆辅导员的常规性工作是跟学校学生管理结合在一起的,或者说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落实。
一般情况下,常规性工作主要是日常管理、综合测评及评奖评优、社会奖助学金的评定以及学生党员的考察发展等,其中包括为了落实日常管理而建立的一些专门制度的实施监督,如早操、晚自习、宿舍卫生制度等。
可以说,以上这些工作的落实,充盈着辅导员工作的全部,体现在召开年级大会、班长例会、学生干部例会、班会、宿舍走访、跟同学聊天等日常工作行为当中。
在这些常规工作的实施中,辅导员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个“婆婆”,她必须“琐碎而爱唠叨”,或者准确地说,就像个尽职的“小保姆”,她需要扮演一个忠实的提醒者,因为“主人”虽明事理但却“善忘”。
2.2.2辅导员应当是品学兼优的大哥哥、大姐姐辅导员自身的素质对创设良好的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带头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教育学生热爱集体,搞好团结,则自己首先要做到热爱集体,团结同学;……总之,事不分大小,标准都是一个,“己所不能,勿施于人”,“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正如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言:“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自己一定实践;凡劝诫学生不做的,自己一定不做。
”从这个意义上讲,辅导员事实上是个大哥哥、大姐姐,由于年龄、身份和工作性质的关系,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同学们——这些弟弟、妹妹效法、模仿的对象。
2.2.3辅导员角应当是忠实的联络员学生的进步,离不开班主任、辅导员,也离不开家长,前者是对学生形成的外在约束力,而后者则会在学生心灵上形成必要的影响,二者一道分别扮演着学生进步的外因和内因。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尤其是对学习上、经济上有困难的同学,辅导员必须通过电话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建立联系,在联系中获得了双向交流,在交流中实现了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感化和教育,同时,结合同学自身的特殊情况,必要是也应对家长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要求。
应该说,这种方式是重要而有效的。
在此意义上,辅导员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联络员”——学校、学院和学生之间的联络员、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常常不受欢迎的“联络员”。
2.2.4辅导员还是可信赖的倾诉对象和没有工作服的“心理医生”自古以来,交流或曰“察言观色”在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理解一个人的真实想法,离开语言的交流和真诚的沟通,则是不可能的。
人们常常注意到,学生和老师的谈话是一门艺术,但在具体实施中,静态的形式常常会适得其反,老师常常坐在办公桌后,学生站立一旁,由于环境的原因,这种做法事实上有些“盛气凌人”,于是学生便“畏而不言”,其直接结果是谈话、交流沦为了“走过场”,耗费了大量宝贵时间,却难以产生一点实效,老师“恨铁不成钢”,学生“顾左右而言他”且“怨声载道”。
因此,辅导员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静态工作方法,通过经常下宿舍,找生活上或者学习上有明显困难或者心理上有问题的个别同学展开各种形式的谈话等多种方式努力了解他们的实际想法、实际状况,从思想深处引导、帮助他们。
总之,辅导员就应当用自己的爱心去对待每一位同学、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动每一位同学,3让他们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在各方面都能够不断有进步。
在此过程中,辅导员必须善于倾听,因为,当学生敢于且愿意向你倾诉的时候,学生已经在内心深处接受了你,你的鼓励、引导、甚至批评才会同样被从内心深处接受而产生预期的实效。
3 健全制度、强化素质,更好的适应新形势对辅导员工作新要求前已述及,新形势赋予了辅导员新的历史使命,也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同时,尽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选拔任用条件相对较低、岗前培训层次不够;应急特征明显、职业化保障缺失;工具作用彰显、归属感、成就感缺乏;事务性工作繁重、政治性导向性差,等等v。
为了更好的适应这一新的情势,解决辅导员制度面临的新问题,应当从外部制度的健全和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两个方面着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造就一支“有激情、能战斗”、“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
3.1 健全改善辅导员队伍现状的外部制度3.1.1从多元化到专业化——让辅导员“有来头”客观的说,辅导员岗位已经不是一个令择业者十分钟爱的选择,加之无法否认的普遍存在于学校管理部门、社会中的关于辅导员的偏见,使得现如今的辅导员构成落入了一种“假象过剩”、“相对短缺”的圈套,一方面,多数高校辅导员配备不达标,另一方面,应聘者“望而生畏”,且高强度的“事务性”、“吃力不讨好”等造成现有辅导员“流动性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