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逻辑先在性”看哲学唯心主义“任何一个正常的普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科学事实):先有地球,后有人类及其意识;物质世界是‘本原’性的存在,而精神世界是‘派生’性的存在;先有事物的存在,后有关于事物的观念。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哲学呢?为什么会有‘聪明’的哲学家搞这种唯心主义呢?”《从“逻辑先在性”看哲学唯心主义》在开头就提出了这些问题。
列宁说 “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他还说 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 同上列宁的这些论述说明 对唯心主义决非用“胡说”所能概括得了的,对其认识论根源的内部细节有进行深入探讨的必要。
首先,从夸大意识的能动性上看 唯心主义把客观对象需要主体 意识来反映,歪曲为由主体 意识来创造。
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
但是,没有反映者、被反映者的性质、属性、特征和作用都无从谈起。
因为,客观事物本身不会产生认识。
从这个意义上讲,主观与客观在认识中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既没有无客观的认识,也没有无主观的认识。
离开客观,主观会因没有被反映的对象而无法产生认识#离开主观,客观将不再作为认识的对象而存在。
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把认识论建立在客观和人的感觉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一前提上,”这样,“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
因为,认识固然是在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二者不可分割,但是,作为认识对象的物质世界,绝不因未被认识而不存在。
唯心主义片面地抓住主观同客观在认识过程中不可分割这一点,并把它夸大成认识论的全部,进而又把客观依赖主观去认识歪曲成依赖于主观而存在。
这样就从根本上抛弃了被反映者不依赖反映者而独立存在这个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前提,把客观对象看作是由主观来创造的。
这在主观唯心主义者费希特那里表现得特别明显。
费希特从任何对象只有当人们感觉到它的时候,才能对它说出些什么这一点出发,推论说%“如果某物不跟你关于该物的意识在一起,或者说不通过这一意识,那么它能否在你的心里或面前出现呢?”显然不能。
既然如此,那就请你“不要企图超出你所能理解 或把握的东西。
”由此他得出结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并非只是简单地照像或机械的复制,而是反映与创新的统一。
主观不仅反映客观对象当前的样子,而且通过调动以往的知识创造出高于现象的更深刻的新思想,并通过实践把它变为满足人类需要的东西。
创新以反映为基础,反映由创新来丰富、充实和提高。
创新离开反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但是,反映如果只是停留在简单地复制自然现象,没有创新,那么,人类就将永远不会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去以自己的行动来改造世界。
这也就是列宁说的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的真谛所在。
否认这一点便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把人们反映能力降为一般动物的反映。
但是,唯心主义却撇开创新必须以反映为基础,只强调意识能动性的一面。
他们不懂得意识的能动性固然包含有能够创造世界的含义,但意识之所以具有能动性,正在于意识是自然界,特别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是高度物质一一大脑的机能,其作用又必须借助实践来实现。
正如恩格斯所说 “迅速前进的文明完全归功于头脑,归功于脑髓的发展和活动,人们已经习惯于以他们的思维而不是以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 当然这些需要是反映在头脑中,是被意识到的,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产生了唯心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特别是从古代世界崩溃时起,就统治着人的头脑,” 可见,唯心主义是在过分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问题上失足的。
唯心主义割裂认识的完整过程,把认识过程中许多方面中的一个方面加以片面夸大和绝对化。
把认识过程中的三项归结为一项。
认识是人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对象而产生的,离开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和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物质世界,认识都不能产生。
唯心主义把人脑从上述三项中独立出来,,把认识过程完整的三项只归结为人脑这一项。
如贝克莱,把认识中的一个,环节一一感觉一一从整个认识过程中独立出来,并撇开了刺激感觉的外部物质世界,只见感觉不见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物,当然只能得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结论。
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统一认识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如果片面认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经验是靠不住的便会导致教条主义#反过来,如果片面认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便会导致经验主义。
二者从不同的两个极端将统一的认识过程加以割裂,结果却殊途同归,陷入主观主义,即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
另外,由于同样的原因,否认感性认识能够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将陷入怀疑论或不可知论。
夸大理性认识的相对独立性,使理性认识成为脱离客观对象而变成纯主观的东西。
认识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经过一个从感觉到理性的推移和升华过程。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直接的反映,它和事物之间没有其它中间的环节,而理性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事物间接的反映,即抽象的反映。
理性的这种抽象性,如果是科学的,那就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深刻、更全面地反映了客观对象。
但由于理性认识的任务在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不能不抛开客观对象许许多多个别的属性和特点,从这个角度上讲,理性认识又离开了具体的客观对象。
对理性认识的这种既离开又没有离开客观对象的复杂情况,如果不能辩证地加以考察,把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割裂开来,进而再片面地夸大抽象的理性认识,就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把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就必然使自己不是陷入绝对怀疑论,不可知论和诡辩,就是陷入主观主义。
”片面夸大事物质的差别的相对性,从而抹煞了事物质的规定性,任何诡辩在他们那里都可以被说成是正确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因其各有自己的特点彼此互相区别开来,但是这种区别是相对的,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过渡。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恩格斯说 “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卜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过渡,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使对立互为中界。
”但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因此否定或者抹煞这种质所固有的差别性和规定性,把是说成非,或者把非说成是,以此混淆不同质的原则界限。
相反,它根据相对中有着绝对的道理,除了“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之外,还坚持一定条件下的,’%卜此即彼”,反对把不同质的东西混淆起来,反对“是亦彼也、彼亦是也”的相对主义的无是非论。
唯心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厄运,在于它片面夸大事物质的差别的相对性,否认相对中有着绝对,认为相对只是相对,是排斥绝对的&同时把“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夸大成普遍有效的,结果取消了事物质的差别性,把性质不同的两个东西看成是一个东西。
庄子从万物“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出发,认为大小、美丑、贵贱、荣辱、是非、黑白、生死等等都是“不齐之齐”,根本抹煞了大小、美丑、贵贱、荣辱、是非、黑白、生死的界限,不懂得对确定的比较对象有着同一客观标准,在相对的差别中,又包含着绝对性。
俄国马赫主义者巴札罗夫,之所以认为感性表象也就是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就因为它片面地夸大物质和意识对立的相对性,否定它们对立的绝对性,把感性表象与外部世界的一致等同。
因此,由相对主义走向唯心主义。
利用认识的相对性,否定为认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本身。
客观物质世界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着,而人对它的认识由于受到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永远不会达到穷尽的地步。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一一这都是一回事。
”如果夸大认识的相对性,否认“近似地一致”中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那就否定真理的绝对性。
因为否定真理中所包含的客观内容,也就是否定绝对真理,否定为人们的真理性认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本身。
因此,列宁说 “作为认识论基础的相对主义,不仅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并且还否定任何为我们的相对认识所逐渐接近的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的,客观的准绳或模特儿。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新物理学家之所以陷入唯心主义,正是由于他们在坚持我们认识的近似的、相对的性质时,竟否定了不依赖于认识并为这个认识所近似真实地、相对正确地反映的客体。
”他们由于只承认认识的相对性,而否认真理的绝对性,终于陷入了唯心主义。
最后,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也是产生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犯有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收人,不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认识与实践相统一&而是一切从主观出发,用主观臆想代替客观现实,使主观同客观相分裂,认识与实践相脱离。
比如,对实际情况不调查,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对上级指示,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查,一味盲目执行,形式主义地照搬照套,对工作不讲究实效夸夸其谈,搞花架子&为了讨好上级,显示自己的“正确”、“英明”或者骗取荣誉,不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这种主观主义的思想方法,之所以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结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个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根本原理。
总之,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主要是理论脱离实际,认识脱离客观对象,是认识中的主观性、片面性和形而上学性。
因此要克服唯心主义,就必须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科学的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防%%二主观性、片面性和形而上学的发生,才能不犯或者少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