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观后感(5篇)刚刚看完电影《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有关Facebook 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如何展开其创始Facebook 的故事。
其实对于大多我们国内的网民来讲,可能对于Facebook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互动性网络社交平台,因为大多数的我们是无法正常登陆该平台的,所以对于我而言,它其实只是个名称罢了,对于它其实的使用或者说是实际上的接触基本为“0”。
但同时也要感谢有我们“伟大”的山寨技术,我们其实也是在或多或少地使用着与Facebook 相类似的一些平台,如“开心网”、“人人网”之类。
其实,我不想再说什么抄袭,盗版,无创新精神之类的评论了。
单单就这部电影而言,内容可以用简单来形容了。
但对我的效果却是激发了我想上网表达点什么意愿。
当然,近些天来,我确实也希望在网上发表点什么的想法。
可是,总是找不到想要写些什么的感觉,或者说是动力。
于是,终究是浸泡在懒惰之中。
终于,在看完《社交网络》后下定决心表达一下。
正如电影中那个最终逼迫Mark去做那个Facemash的女友所说的一样:网络上的东西是用来表达的,它存在那里了就说明无法收回来了。
所以才有“大小恋”中的男女主角双双携手退出微博,也有QQ 艰难决定后所遭到的耻笑。
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平台,就好像中学时代的男生希望能占据某个篮球场,挥洒汗水来吸引女生一样。
这个平台其实就是来展示我们的,多少次,可能对于某些事情的羞于表达,或者仅仅是懒的表述,让机会一次又一次的从我们身边流失。
最终,如何让别人能够真实的了解到我们呢?什么样的人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挚友,或者什么人又是我们需要避而远之的。
单单是通过网络上的文字就可以将其定性么?那好,想问韩寒是什么样的人,徐静蕾是什么样的人,姚晨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会希望能在真实的生活中与当推心置腹的朋友么?或者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我们打心眼里面厌恶他们。
原因恐怕就是他们在表达,并且通过网络的形式向我们宣布出来,让我们知道了他们是什么样子的人,给我们一个去评判断定的机会。
我们的好奇心驱使我们去完成这样那样的探索,同时,虚荣人又使我们坚持将探索的结果向其他好奇的人们表述出来。
再由这些身处不同背景的人们进行评判,其实最终对于结果并不是我们想要看到,近便它会滞留在我们心中一段时间。
但慢慢地,这些结果还是会变得那么不再如以往那么重要了。
因为它已经不再使我们好奇了。
我始终觉得,人才之所以被称之为人才,并不是说明他们自身素质有多么高,而是他们只是熟悉了那个称其为人才的系统罢了。
最后,就电影中,或者是现实中Facebook的核心内容进行一下小总结。
人类终究还是群居动物,我们存在,发展都是相互依存着的,如同网上的节点,远处美国网络上的点断了并不能对身处中国的我们有多么深远 * 。
但我们身边的点断了呢?所以,无论网络也好,在现实生活中也罢。
站出来,表达一下自己,会使你这个小点往外延伸出来的线变的很多,断了的点也就会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当然,表达自己的度还是要掌握好的。
在老师的推荐下,观看了电影《社交网络》,之后还观看了与其类似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两部电影总的来说都讲述了几个年轻从无到有的创业历程,《社交网络》的结局还是令人有些不满的,但是《中国合伙人》的结局比较圆满。
《社交网络》由杰西·艾森伯格和贾斯汀·丁伯莱克主演。
影片根据本·麦兹里奇(Ben Mezrich)的小说《意外的亿万富翁:Facebook 的创立,一个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故事》改编,没错,整部电影可以很强烈的感受到“金钱”、“天才”、“背叛”,这几个词的存在。
总结一下,电影是这样的,天才哈佛生马克在一次呗女友甩了之后,用自己的天赋一夜之间创建了“facemash”网站,用来比较学校内的女生,这一举动引起了巨大的风波,这也是一切的开始,他的此举动引起了“烧烤俱乐部”学生骨干的注意,而来邀请他一起创造属于哈佛的社交网站,利用这个灵感,马克在几星期内独自一人创造出了”The facebook”网站,网站一出,便取得了很好的回响,随着网站涉地区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网络社交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但是,马克却逐渐的失去了的一个个朋友,面临了诸多的官司,变得孤独起来。
说实话,《社交网络》这部电影的开始并没有很快吸引到我,当我开始觉得有意思的是马克.扎克伯格在宿舍娴熟的敲代码来创建评选学校最辣女生的网站的时候,因为我也是一个计算机方面的学生,我佩服他表现出的能力,从这里开始,我把他定义为天才,更厉害的是他是一边写博客,一边写代码,他的能力和天赋,真的令我惊叹,但同时,我感受到了他心灵上的不成熟,为什么呢?这就要从电影开头说起,第一遍 * 留意开头,后来我又去看了一遍开头,马克和她女朋友的谈话,其中有一句“你也许能在IT界大有作为,但生活中你却一直苦恼于女孩子不喜欢你,是因为你是个书呆子,我想告诉你的是,我打心底不这样认为,那是因为你是个混蛋”,这是马克女朋友给他的,再加上他看不起他女朋友所就读的大学,认为其在这样平凡的大学,就不用念书了,等等,在酒吧的这一段谈话里和生气后的他所做出的一切行为,很明显看出他很自大,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智商极高,情商却很低,在整部电影里,我感觉他只对肖恩没有表现出那种傲气的感觉,也许肖恩是他比较欣赏的人吧,而和其他人他谈话,什么的,他总是表现一些傲娇。
和双胞胎兄弟合作,但他却在中途瞒着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且始终认为自几是对的,不可否认全程是他一个人做的,但是想法不是他的,并且他不应该隐瞒和不顾别人的感受,活在自我的世界。
另外,也是比较讽刺的是,他唯一一个好朋友,从始至终相信他,在他事业的起步时支持他,一直帮助他的好朋友,最终却被他联合别人无情的逼走。
而对于肖恩,无论肖恩干什么,他始终都相信肖恩,即使肖恩赶走他的好朋友。
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是一个不懂感情,完全漠视友情,爱情,只是活在自己世界的人。
很明显马克是一个不会社交甚至不屑于社交的人,但是他却创造出了“facebook”,并且受到人们的欢迎,听起来有点讽刺,而马克的生活就像他创建的facebook带给人们的后果,马克到最后只是孤身一人,而facebook将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洁化,表面化,除了网络上的聊天,真实生活中,彼此之间了解却很浅。
马克是是天才,是一个孤独的天才,我喜欢他对自己要做的事情那种执着和明确的目标感,以及他的那种行动力,说做就做,丝毫不会犹豫,但是却讨厌他的以自我为中心,影片的最后,他一个人坐在办公室,看着facebook的网页,陷入了沉默,他创建的虚拟社交网络建立在了人们之中,自己这个创始人却失去了所有的交往,于是他在facebook上找到女友的主页,发出了添加请求,然后一遍一遍的刷新着页面,却始终没有等来“同意”,他确实创造了社交网络的奇迹,却再也等不自己心里期盼的那个奇迹。
《中国合伙人》也是讲述了一个著名企业的创建过程,整个故事路线与《社交网络》有些相像,成冬青的事业也起源于失败,期间遭遇各种曲折,他也遇到了一个好朋友,协助他的事业,也都产生过分歧,导致走向了散伙,马克被起诉盗用别人想法,成冬青也被美国考试机构起诉剽窃。
但不同的是《中国合伙人》里最后三个好朋友成冬青,孟晓骏,王阳还是走在了一起,算是一个大圆满,人们喜欢看的结局。
这个更贴切我们中国人。
总之,这两部电影让我感触颇深,虽然我现在只是一个大学生,但是我也有一个创业的梦,想像马克一样,那么果断,抛开他情商的那一部分,他的创业历程,我是佩服的,在他的眼里,貌似没有困难这一说,只有做与不做。
看他,仿佛在看我梦想中的创业,因为他是学习编程,而我也是编程,我也是一个大二学生,当然天才的头脑,是我们之间最大的差别,但不得不说,他的那种有想法就去实现的行动力,真的是现在好多大学生应该去学习的,也许下一个创造奇迹的就是你,还有就是自信,一旦有自己的想法,那就要坚信自己可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要向马克一样去解决,而不是质疑自己,影片中马克从来都不会怀疑自己。
我们将来总会走向社会,希望走向社会的我也能勇往直前,朝自己的梦想前进,始终坚信自己。
这部电影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社交。
社交看似是一个与我们密不可分或者说就现在这个媒体如此发达,社交如此便宜的时代,但是其实我们却时刻丧失着社交。
或许说到这里大家会想到最近常说的科技发展会疏远我们人际现实中的交流,其实这部电影也讲述了一点,主人公马克和他的朋友爱德华合作创办Facebook的故事。
他们的合作也是建立在友情上,后来随着西恩另一位合作伙伴的介入,他们的感情也收到了巨大的危机挑战。
当然我想说的并不是这个简单的剧情,我想说的是在这个什么都可以被科技替代,什么都可以与网络挂钩的时代,社交该如何自处?主人公马克在影片的一开头就像我们暴露了他不善于社交的一面,他在网络技术上确实有着非比常人的天赋,但是在与人相处上他也有着性格上的缺陷。
可是正是这个不善于与人打交道的人创立了全球最大的社交平台Facebook,他为全世界的人交朋友提供了平台,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并且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流模式。
这个行动看似对他人对世界带来的利益远大于自己,但其实他的创办过程更多的是让他深刻明白到了社交的真谛。
爱德华是马克唯一的朋友,他能包容马克所有的性格偏执并且一直努力付出支持着他,虽然他不懂技术但是他努力为他的科技研发提供经济保障。
虽然在脸书经营上他们意见存在分歧,但是自始至终他们都没有伤害过对方,这其实才是社交的真正含义。
作为朋友,或者说与人交流,其实不管他们使用什么平台,什么软件,社交的根本依旧没有变化,那就是人情的交流,这是人的本性,是没办法用固有的冰冷的程序替代。
结合现在的我们,为何在网络交流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空虚程度却远高于过去?为何在社交网络上朋友遍天下的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却常无处可寻发泄处?因此越来越多的匿名化抱怨在网络公共平台上滋生,形成了一种可怕的力量,似乎在冲击着世界。
当然我并不说网络暴力产生在于此,我的看法是网络暴力有一部分源于此。
究其根本现在的社交太留于表面而忽视了心与心的交流。
人情这个东西并不是冰冷的,他是有温度的,而他的温度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情感交流的有效性,这种交流是直击人心的,而非单纯地说两句话,那样是苍白的。
《社交网络》与其说是一部记录性的电影,还不如说这是一部教育性的电影。
他的目的不在于告诉我们脸书创办的伟大与艰辛,更多的是向我们展示一种脸书对于社交的一种理念。
最后以电影中马克律师对其说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与君共勉:“你不是一个混蛋,你只是在努力做一个混蛋。
”昨晚熬夜看了《社交网络》,真不愧是奥斯卡最佳剪辑奖得主,行云流水般的叙事让整部影片给人以快节奏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