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肠道菌群失调诊断治疗建议优秀课件
肠道菌群失调诊断治疗建议优秀课件
其表现为肠道菌群在种类、数量、比例、 定位和生物学特性上的改变。
3
病因
①原发于肠道的疾病:如肠道的急慢性感染、
炎症性肠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综合征等。
②全身性疾病:如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
代谢综合征、结缔组织病、肝肾功能受损等 慢性消耗性疾病。
③其他:如抗生素应用不合理、化学治疗、
放射治疗后、各种创伤、多脏器功能衰竭 (MOF)、胃肠道改道手术后、营养不良、免 疫功能低下等。
14
不治愈原发病,既难以防止肠道菌群失调
防治原则 (二)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和营养不良状态
健康机体的原生菌能防止外来菌的入侵,但 在饥饿、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下, 为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因而营 养支持、提高机体免疫力对本病的治疗有积 极的意义。
15
防治原则
(三)合理应用微生态制剂
17
(1)益生菌:是指通过改善宿主肠道菌群生态平
衡而发挥有益作用,达到提高宿主(人)健康水平和 健康状态的活菌制剂及其代谢产物。
近年来,国内外研制出多种益生菌活菌制剂,基 本原理是用人或动物正常生理菌群的成员,经过 选种和人工繁殖,通过各种途径和剂型制成活菌 制剂及其代谢产物,然后再以投入方式使其回到 原来环境,发挥自然的生理作用。
②粪便中应用指纹技术检测肠道菌群,如肠杆菌基因 重复一致序列PCR(ERICPCR)指纹图动态监测。
③通过对人体的尿液、血液等生物体液和活检组织的 代谢组学特征分析,经模式识别处理,可以得到具有 正常菌群和菌群失调的早期诊断和病程监控效力的生 10 物标识物。
临床分型
轻度:为潜伏型,菌群失调较轻,只能从细菌定量上
18
目前应用于人体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 杆菌、酪酸梭菌、地衣芽胞杆菌等。
19
益生菌
20
益生菌 布拉氏酵母菌——非致病性真菌。 可与抗生素合用。
21
(2)益生元:是指能选择性地促进宿主肠道内原
有的一种或几种有益细菌(益生菌)生长繁殖的物质, 通过有益菌的繁殖增多,抑制有害细菌生长,从而达 到调整肠道菌群,促进机体健康的目的。最早发现的 这类物质是双歧因子(bifidusfactor),如寡糖类物质 或称低聚糖。常见的有乳果糖、蔗糖低聚糖、棉子低 聚糖、异麦芽低聚糖、玉米低聚糖和大豆低聚糖等。 这些糖类既不被人体消化和吸收,亦不被肠道菌群分 解和利用,只能为肠道有益菌群如双歧杆菌、乳杆菌 等利用,从而达到调整肠道正常菌群的目的。
微生态制剂(microbioecological preparation)亦称微生态调节剂 (microecologiaomodulator),是根据微生 态学原理,通过调节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 态平衡,提高宿主的健康水平,利用对宿主 有益的正常微生物或促进物质所制成的制剂。
16
1.微生态制剂的分类: 目前,国际上将其分成三个类型,即益生 菌(probiotics)、益生元(prebiotics)和合 生素(synbiotics)。
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的比例,结合各种细菌的形态
特点、有无特殊形态细菌增多等评估肠道菌群状
况。当非正常细菌明显增多(如酵母菌、葡萄球
菌和艰难梭菌),甚至占绝对优势时可能会引起
严重的伪膜性肠炎和真菌性肠炎,应引起高度重
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8
实验室检查
培养法是将新鲜粪便直接接种于多种不同的
培养基上,对生长出来的菌落进行菌种鉴定, 通过控制接种粪便重量的方法可以对肠道菌 群进行定量培养。
6
实验室检查 菌群分析是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检查方法。
定性分析以直接涂片法为主。 定量检查以细菌培养为主(需氧菌与厌氧菌培
养)。
7
实验室检查
直接涂片是目前广泛采用的分析方法,由于所
需设备简单,操作简便,耗时短,适宜临床应用。
该方法是通过显微镜观察革兰染色粪便涂片的菌
群像,估计细菌总数、球菌与杆菌比例,革兰阳
4
临床表现 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发病的各种症状。
并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出现腹泻、腹胀、腹 痛、腹部不适,少数伴发热、恶心、呕吐, 并产生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重 症患者可出现休克症状。
5
临床表现 腹泻为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症状,大多发
生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少数见于停用后。
轻者每天2~3次稀便,短期内可转为正常; 重者多为水样泻或带黏液。可达每天数十 次,且持续时间较长。
上述①与②项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为诊断
肠道菌群失调所必须条件,如在实验室检查中
出现任何一项阳性即可基本诊断本病,如实验
室检查出现阳性机会越多,则诊断越可靠。
13
防治原则
(一)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可能的诱 发因素
治疗各种肠道感染性疾病、代谢综合征、 结缔组织病、改善肝肾功能受损的慢性疾 病,避免滥用抗生素,以保护肠道正常菌 群。处理好各种创伤、围手术期的治疗工 作。
肠道菌群失调诊断治疗建议
消化内科 韩红霞 2015.08.27 1
正常肠道菌群的比例
G+杆菌
50-70%
G-杆菌
24-44%
G+球菌
2-13%
G-球菌
0.5-9%
杆球比 = 3-10 : 1
2
定义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在体内与外部环境 保持着动态平衡,并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 作用。如果这种平衡在某些情况下被打破, 便形成肠道菌群失调(intestinal dysbacteriosis,ID)。
将每种细菌的数量与参考值进行比较,或计 算双歧杆菌/肠杆菌(B/E)值,即可评估肠 道菌群的状况。
B/E值>1表示肠道菌群组成正常,B/E值
9
<1表示肠道菌群失调,B/E值越低,提示菌
实验室检查
有条件的单位可选择下列检查,更有助于肠道菌群失 调的诊断。
①以小亚基RNA/DNA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 肠道菌群失调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发现变化,临床上常无不适或有轻微排便异常。为可 逆性改变,即去除病因后,不经治疗也可恢复。
中度:临床主要症状为慢性腹泻,类似慢性肠炎、慢
性痢 疾、溃疡性结肠炎等。 一般不能自然恢复,即使消除诱因,仍保持原来的
菌群失调状态,需治疗后才能纠正。
重度:肠道的原籍菌大部分被抑制,而少数菌种过度 11 繁殖,占绝对优势,例如伪膜性肠炎。 重度肠道菌群失调的患者必须及时积极治疗。
诊断依据 (1)病史中具有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的
原发性疾病。 (2)有肠道菌群失调的临床表现,如:
腹泻、腹胀、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
12
诊断依据
(3)有肠道菌群失调的实验室依据:①粪便 镜检球/杆菌比紊乱(成人参考值为1:3)。但 正常参考值各家报道不一,有人建议采用康白 标准(3:7)。②粪便培养中计算B/E值<1。③ 粪便菌群涂片或培养中,非正常细菌明显增多, 甚至占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