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城市更新中城市文脉延续的问题

浅谈城市更新中城市文脉延续的问题

浅谈城市更新中城市文脉延续的问题——以广汉市大同路临街环境改造为例杨漱诗1刘旭21.引言城市文脉是城市发展变化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时空关系,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城市急剧扩张,许多城市的文脉关系被割裂的支离破碎。

如何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延续这个城市的文化脉络,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2.城市更新2.1 城市更新的起源在欧美各国,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起源于二战以后对不良住宅区的改造。

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性演变:从初期以清理贫民窟为主,演变成中期以商业性大规模开发为主,到后期发展为以城市综合治理为主。

由单一的清理开发变为与修缮保护并重。

中国目前尚处在城市化中期阶段,但部分早期发展起来的城市已经开始经历城市更新的过程。

中国当代的城市更新始于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的爆发于2000年后。

在这之前虽然也有零星的危旧房改造工程,但都没形成规模,也不会对城市总体运行产生太大影响。

进入2000年之后,城市更新的问题越来越多,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推倒建新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改变,还牵涉到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层面。

2.2 目前城市更新存在的问题自从1988年中国的城市土地改革之后,土地的使用权从此可以进行买卖。

地方政府通过租赁、拍卖土地使用权,或者通过与城市发展商在更新改造项目中合作的机会,积极地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活动,以此来改善城市面貌,而且这也往往成为地方政府增加地方税收的一个重要手段。

所以中国现在的城市更新显示出“房地产开发主导型”的特点,城市更新、改造成为政府主导的商业行为。

现在中国的城市更新往往是通过城市改造与重建,追求最大经济效益。

城市发展商或者以独立的身份,或者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积极参加到城市改造活动中。

地方政府也热心于城市更新项目,往往是因为这些重建项目所带来的丰厚经济回报。

通过拍卖城市改造用地的使用权,地方政府可以筹得改造项目所需资金,同时也是增加地方财政税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很多由地方政府主导、仓促实施的更新项目,实际上都成为地方政府的形象与政绩工程。

2.3 城市更新的本质城市更新的本质是城市功能的调整和城市空间的“再利用”。

具体而言,城市更新是对城市中某些衰落破败、功能退化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和建设,使之重新繁荣,恢复吸引力和发展活力。

它具体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建筑物、街道、土地等硬件的改造;二是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休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之间的社会网络结构、社区组织结构、城市文脉的延续与更新等软件的改善。

一般而言,城市更新的目的是公共设施和环境的改善、政府财政状况的好转、居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业率的增加、教育和发展机会的增多、犯罪数量的减少、卫生状况的改善等等。

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建与开发,固然是城市本身解决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的需要,但从更大的背景来看,这种做法反映的是一种大工业时代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

从世界各国城市更新的历史教训来看,应吸取的教训有:(1)急功近利,更新规模过大,城市文化特色严重受损;(2)传统社区解体,文化多样性丧失;(3)对房地产开发商监管不力,严重损害市民利益。

3.城市文脉的延续3.1 城市文脉延续与古城保护的区别提起“城市文脉的延续”,也许很多人会想到古城保护。

的确,一个城市的文化脉络、文化上的承启关系,很大程度上要靠物化了的古建筑及历史街区来体现。

但是,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城市文脉还体现在一个城市的布局、街道、景观等等方面。

所以,城市文脉的延续不是简单的古城保护,而是要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依靠规划设计去维护既有传统、塑造新的特色。

城市文脉包含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两个方面,不同城市的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城市文脉的差异性及多层次性。

城市文脉的显性因素是指能够为人所感知的外在城市特征,直观上表现为城市实体及城市空间,而这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即是城市文脉的隐性因素,它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

从总体来看任何城市都是各种显性和隐性因素混合组成的,而从城市的某一区域、局部来讲可能就具有比较完整的文脉关系,如视觉上的连贯性、空间形态的完整性、社会生活方式及群体意向的统一性。

这种有序的文脉关系也许会在更小的范围表现出来,如上海外滩商业街、南京夫子庙、成都的锦里等。

就中国而言,由于各种历史发展过程的差异及受外部影响的不同,城市之间维系上述完整区域的大小则程序各异,有的城市从整体上就是一个完整的建成环境,表现出较强的文脉稳定性及传承性,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

也有的在一个城市中存在较大面积的完整区域,如苏州、曲阜等。

总之,城市文脉的延续,总体来讲就是从人文、历史角度研究城市,强调特定空间范围内的个别环境因素与整体关联,保持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与和谐的对应关系。

文脉主义在强调传统生命力的同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单纯模仿,还包括结合新元素,创造新的文化吸引力。

3.2 广汉市大同路临街环境改造3.2.1 改造背景广汉市大同路位于广汉市金雁河北岸,南接新金雁大桥,北连广青路,西北靠绵乐城际铁路。

大同路西侧是北外乡桅杆村搬迁自建小区,东侧现在有大量房地产建设项目。

几年前,这一地区还是城市郊区,政府在此划了一块地作为拆迁安置小区,虽然规定了大体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层数,但具体建造是各家各户自己修建的,因此开窗及出入口位置都不统一,建筑形态杂乱不堪。

(见图1)随着广汉市城市发展重心的北移,以及桅杆村自建小区周边现代化建设工作的快速推进,大同路即将成为广汉一条重要的交通干道,其临街环境风貌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广汉市的城市形象。

而这一片村民自建小区也有可能发展成广汉市的城中村,因此,对其进行环境整治和风貌更新变得极为必要。

针对现状房屋外立面比较杂乱、道路出入口太多、还有很多临街开口的商铺等问题,经过与甲方沟通,确定利用绿化来遮挡现状立面、美化环境,对大同路临街环境进行景观改造。

在进行环境改造时,需要体现广汉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但尽量避免使用过分泛滥的三星堆元素。

通过现场踏勘及规划构思,初步确定了以“广汉八景”为主题的景观改造方案。

由于现图1 广汉大同路现状立面状地形有较多起伏,与路基有一定高差,规划应利用这一特点,设计成生态式绿化,尽量避免规则式、图案化的绿化方式。

3.2.2 文化溯源“广汉八景”又称“汉州八景”,明嘉庆、万历年间所撰《汉州志》早有记载,分别是“西湖夜月、东岭朝霞、金雁睛澜、奎楼文笔、泮鲤呈样、卜台示印、桂香禅院、柏拥仙宫”八景。

明清两代曾吸引众多的名流学士,来此领略山川景物,酌酒咏诗,盛极一时。

但现在已有很多古迹不复存在,能够熟知这些景点的广汉人也不多了。

(1)西湖夜月:西湖,又称房公湖,为唐代房琯率众所凿。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琯被罢相,后为汉州刺史。

琯为消愁和美化自然环境,利用西部(包括今桂花街、西康路、金雁公司,和东南乡和平村的冯家洞子及杨柳湾等地)的沼泽洼地,面积干余亩,修成此湖。

该景点位于目前广汉市中心的房湖公园内。

(2)东岭朝霞:指的是连山以东的山川景色。

连山之东,高低远近二百一十五座峰峦,山连山,山接水,宛如画屏。

远近诸山,林木葱笼,蜿蜒起伏,指日参天;沿山脚一带,果树成林,阳春三月桃红李白竞妍斗艳;凉秋九月桔实累累万紫千红。

每当朝阳升山,霞光万丈,七色缤纷,透过山林,射入水面,山光水色交相辉映,令人心快神爽。

连山之东,山水之间,有大小涌泉,泉水终年常丰,人们皆叹为奇观。

(3)金雁睛澜:指的是北门外之雁江,即鸭子河。

现在雁江上除了三座铁路桥和川陕公路桥外,还有2座金雁桥,一座拦河大坝桥,另外,随着城市的发展,广汉城现在正溯河而上,不断发展,桥梁也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雁江上现已九桥并架,蔚为壮观。

(见图2)(4)奎楼文笔:指的是城东南角,城墙转弯处的奎星楼,又名奎星阁。

嘉庆《汉州志》绘制的奎楼图为六角楼,计四层,高约十三米(包括奎楼顶尖),有梯通上顶楼。

上悬“奎星阁”三个大字。

飞礴翘角挂有铜铃。

因奎楼建于城墙之上,更加显出高插云天的壮观,十里之处均可望见,犹如文笔一般,故称奎楼文笔。

奎楼结构严密,木质坚硬,年久如故,虽图2 东岭朝霞、金雁晴澜景观意向图几经培修,楼的风貌仍如原来一般。

以后,因年代久远历经地震,楼身有所倾斜,直到五十年代,才被拆除。

旧址为今之航校导航台。

(5)泮鲤呈样:即今文庙前的泮池,就是现在房湖公园内的荷花池。

旧时学子们常到此赏景卜祥,后因泮池日淤,红鳞无影,卜科的人也就绝迹了。

今日之荷花池,宽广胜过泮池数倍,四周由条石砌成,岸有石磴,供人休憩。

池中鱼跃花香,楼台亭榭,板桥曲折迂回,任人观赏。

(6)卜台示印:指西汉严君平卜卦台。

遗址在今飞鸿桥西北、广木公路左侧十米处(即澳门路出口处)。

严君平,西汉隐士,临邛(今邛崃县)人。

因他善观求卜人的神态举止,知其内心世界中的矛盾,就可测算出问事之八九,故卜者甚众。

历代均修祠堂纪念这位道仙,民国4年(1915年)县知事还造房三间,塑君平像,高约米许,并悬“卜台”二字。

之后,房亭失修,建像被缀。

四十年代,绵阳第十三区专员钟体道,在卜亭下立石碑,上刻“严君平卖卜处”,并建有方形卜亭,亭高两米七。

当时,有不少人前去焚香化纸,依红挂彩。

五十年代初,县文物部门曾拍下卜台照片。

卜台两米见方,高约米许。

可惜,六十年代已被开辟为蔬菜地了。

(7)桂香禅院:指的是书院街开元寺。

寺内种植桂树,金秋季节,桂子飘香,香溢满院,故名。

可惜,五十年代末,披毁作废铁卖给了阀门厂。

该寺今为广汉制药厂和雒城镇第一幼儿园。

(8)柏拥仙宫:指西街元妙观(亦名老君观)。

嘉庆《汉州志》绘制的仙宫图上,有后殿、中殿、厢廊和庙门。

庙门上刻有汉州举人,清代书法家张怀泗书写的“元妙观”三字。

此道观现存于世,但年久失修,已有破败之相。

3.2.3 改造方案规划将“广汉八景”重新组合,确定了四个主题景区——“东岭金雁、房湖锦鲤、丹桂飘香、侧柏青松”,在植物栽植上配合“春、夏、秋、冬”四季搭配不同的树种。

另外保留现状广场,突出桅杆村的特色,取名为“活力桅杆”。

共五大主题景区。

(1)东岭金雁:利用现状微高差地形,用起伏的草坡模拟连山起伏的山脉,用古典风格、现代手法诠释的门和墙,遮挡现状建筑立面,用指示牌或石头刻字写上“东岭朝霞”、“金雁晴澜”等广汉八景内容。

改造方法:增加草坡、乔木和花坛等,在左侧入口处开辟一个入口广场,缓坡进入景区。

针对现状建筑与大同路之间的距离较宽,平均17-18m,在人行道上设置步行游憩道。

但不预留过宽的步行通道,通道宽度一般只有2米左右,以绿化为主、硬地为辅。

(2)房湖锦鲤:在中段和街角形成小型街心花园,中段广场比较开敞,平衡之前树种密集的空间,街角水池中喂养几尾锦鲤、点缀几片睡莲,水池周边书写“房湖锦鲤”四字,象征着广汉八景中的“西湖夜月”(即房公湖)和“泮鲤呈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