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纯如1

张纯如1

张纯

张纯如(Iris Chang,1968年3月28日-2004年11月9日),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祖籍江苏淮安。

以出版英文历史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而闻名。

张纯如,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出生,在伊利诺州长大。

1989年从伊利诺大学毕业后,
曾在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当记者,后来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写作学位,并开始全职写作和演说。

张纯如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抗日国军将领张铁军,后曾为台湾中华日报总主笔。

其父当年是台大物理系‚状元‛,其专著《量子场论》在美国理论物理学术界颇有影响。

张纯如的母亲一直从事生物化学的研究工作。

张纯如之名‚纯如‛,出自《论语八佾第三》‚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绎如也,以成。

‛意为纯正和谐。

张纯如,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出生,在伊利诺州长大。

张纯如进入伊利诺伊大学先是攻读计算机专业,20岁时,她放弃了即将到手的计算机专
业学位,转学新闻专业。

1989年从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她先是在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担任记者,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了写作硕士学位,从此开始了专业写作的道路。

她的第一本书《蚕丝——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广受好评,也因此赢得了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和平与国际合作计划奖‛,并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太平洋文化基金会等的赞助。

感情
1988年,在伊利诺伊大学的一次联谊会上,明眸皓齿、身材高挑的张纯如与白人男孩布瑞特·道格拉斯一见钟情,从此坠入了爱河。

一年后,两人在第一次相遇的地方订婚。

1991年8月17日,23岁的张纯如与当时已在硅谷担任工程师的布瑞特·道格拉斯结婚,组成了一个幸福家庭。

11年后,也就是2002年,她通过代孕的方式生下儿子克里斯托弗。

创作经过
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杀60周年。

张纯如在此前用近三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访问了许多幸存者,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在各种触目惊心的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出版了英文版《南京暴行》。

此书一经问世,就震惊了西方世界,在随后数年内再版十余次,迄今印数已近百万册。

纯如用自己无可挑剔的努力和勇气,直面了人类历史上那一段惨绝人寰的记忆,她告诉世人:人类同胞相残的历史是漫长而凄惨的,而没有哪几次劫难能与二战期间的南京大屠杀相比。

哈佛历史系系主任、中国现代史教授威廉·柯比在该书《序言》中写道:‚南京的暴行在西方已几乎被人们遗忘,所以,本书的问世尤显重要。

张小姐把它称作‘被遗忘的大
么,她的祖父如何逃离那个人间地狱,滔滔长江水如何被鲜血染成了红色……
1994年12月,当张纯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片时,更是感到了无比的愤怒。

在南京,的确存在大屠杀,但是为什么有人否认它,而且在所有的英文非小说类书籍里,居然没有一本提及这段本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纯如为这一现象震惊了,几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却无人知晓日本人在中国进行的大屠杀。

她为此感到阵阵心悸。

对于在美国这样的物质社会来说,一个年轻女孩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
张纯如相册(10张)
,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年轻人都要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成家立业。

不过,这位当时只有25岁的女孩有一个念头:‚这本书能不能赚钱我不管,对我来说,我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

‛《南京暴行》出版后,她对美国读者的热情反应也感到意外,她说,‚这本书虽然重要,但我以为只会得到图书馆的垂青。

‛但纯如也相信,真相是不可
毁灭的,大家要同心协力,以确保真相被保存、被牢记。

辛酸历程
在‚火炉‛南京,她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

为了撰写《南京暴行》,纯如收集了中文、日文、德文和英文的大量资料,以及从未出版的日记、笔记、信函、政府报告的原始材料,她甚至查阅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也通过书信联系日本的二战老兵。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与纯如有过多次交往,他一直很钦佩张纯如的执著、知性和追求真相的勇气。

他在评价《南京暴行》一书时就说,很长时间以来,西方国家只知道纳粹屠杀犹太人,不知道侵华日军在二战中曾经疯狂地屠杀中国人,国际舆论只谴责纳粹在二战中的暴行,很少抨击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中的暴行。

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二战胜利以来的几十年光阴中,在西方主流社会中有关日军侵华史实的宣传太少,声音太弱。

而此时有这么一个柔弱女子愿意站出来,这种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关于纯如的死去,朱成山非常痛惜,他曾对记者说,‚对于纯如的父母和孩子,他们失去的是女儿和母亲;对于中国人,他们失去的是一个正直的同胞和朋友;而对于整个世界,他们失去的则是一个勇于说真话并努力让别人相信事实的人。

‛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卫星曾帮助张纯如收集了大量的史实资料。

他回忆说,1995年7月,张纯如在南京待了25天左右,‚她那时才27岁,由于气候不适应,经常感冒,但她的工作一点也不耽误。

当时南京的天气很热,她不顾自己的身体,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寻访日军暴行发生地以及翻阅国内资料上,每天工作时间有10小时以上。

‛当时担任纯如翻译的杨夏鸣副教授回忆说:‚她的中文水平一般,不能读懂中文资料,所以我要逐字逐句为她翻译。

她很认真,更十分严谨,常常用美国材料与中文材料核对事实。

她听不大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方言,但她全录下来了。

她这个人通常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时真觉得她有些偏执。

‛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张纯如最大的收获便是使中国人民找到了‚中国的辛德勒‛——约翰·拉贝先生,找到了拉贝详细记录南京大屠杀
的日记。

寻访史料
今天,详细记录了五百多起惨案的《拉贝日记》已经被翻译成中、英、日等多种文字,保存在德、日、美、中等国家的档案馆里,成为历史的见证。

纯如发现的不只是《拉贝日记》,还有一份珍贵的史料:《魏特琳日记》。

20世纪30年代,明妮·魏特琳女士担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和教育系主任,身后留下了一部日记,其中详细记载了她亲身经历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以及此后数年间日军在南京实施殖民统治的情况。

由于保护了大量南京妇女免遭日本侵略军的蹂躏,魏特琳女士一直为南京市民所铭记,也是纯如最为崇拜的人。

不过,这些日记却在美国耶鲁大学特藏室里沉睡多年。

纯如走了,但她发现的《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与《南京暴行》一道,成为向世界人民昭示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的铁证。

始准备写美国二战被俘军人在菲律宾受日军虐待的历史,接触到的残酷史实又一次触发她的病痛,引发了她的忧郁病症,而且张纯如还患有偏头痛,这是忧郁症的表征,巨大的病痛揪割着她,她的忧郁症不断加深。

2003年7月张纯如在为她的第四本书进行研究旅行时,曾因精神崩溃而住进医院。

张纯如的先生道格拉斯(BrettDouglas)于2004年11月9日清晨5时30分向警方报案称张纯如已失踪。

道格拉斯对警方说,他最后一次见到妻子是在当天凌晨2时。

张纯如在给家人的遗
言中说,希望他们记住她患病以前的样子:全心投入生活,献身她的事业、写作和家庭。

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这个曾为南京30万冤魂奔走呼号的女子,将自己的白色轿车停在一段荒僻的公路旁,然后掏出手枪,结束了自己年仅36岁的生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