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业街规划设计时的几个要点

商业街规划设计时的几个要点

空间规划设计一、尺度近人建筑物的尺度设计是影响人对建筑空间感受的关键要素之一。

商业街的理想气氛应该是使用人觉得亲切、放松“平易近人”,使人有愉悦的消费心情,而不是“以势压人”。

商业街的尺度应该以行人的活动为基准,而不是以高速过往机动车为参照。

购物行人所关注的纵向范围主要集中在建筑一层。

对一层以上的范围几乎是“视而不见”。

而横向关注范围一般也就在10米——20米之间,而超过20米宽的商业街,行人很可能只关注街道一侧的店铺,不会在超20米宽的范围内“之”字前行。

这恰好说明了商业街建筑外观设计的重点应该在建筑外观设计的第三个层面上。

建筑外观造型的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建筑的宏观造型,也就是天际轮廓线。

著名建筑的外观轮廓往往都很醒目,使人过目不忘,如悉尼歌剧院、天坛等。

第二层面是人在中距离上对建筑的感知方面,也就是建筑外观的中观元素。

包括建筑开窗与实墙面的虚实对比,立面横竖线条的划分等。

而第三个层面则是人到建筑近前,与建筑直接接触的微观层面。

人所能感受的范围也就在一层高之内。

这一层面上的设计重点应该是建筑的细部和材质的运用。

商业街的设计重点也应在首层外观的细部上,包括门窗的形式,骑楼雨罩的应用,台阶、踏步、扶手、栏杆、花盆、吊兰、灯具、浮雕、壁画、材质色彩与划分等等。

建筑师的设计深度不应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缺少细部的设计无法满足购物行人对建筑的尺度要求,必然会空洞没有人情味。

国外商业街经常被作为设计样板,这与国外商业街的小体量、小尺度的人性化设计分不开。

国内的设计容易偏重于气派、豪华、厚重的形象和气势。

商业街设计的尺度把握应该以人为本。

二、空间的限定人在商业街内的活动和感知空间是三维的。

所以设计师对街道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都应有针对性地设计。

首先商业街的长度随商业的规模而定,没有一定之规。

但室外建筑空间根据心理感受模式可以分为向心的、有聚合力的、所谓的“积极空间”和发散的、通过性的、难以聚合人气的“消极空间”。

作为商业街这样一个有聚合要求。

需要行人购物休息能够驻足停留、感受观赏环境的空间,它必须是一个通过建筑手段塑形成的“积极空间”。

也就是在商业街的两端需要某种形式的空间标志物和限定物,标志着商业街的起和终。

同时也起到把车行交通空间同步行购物空间隔离的目的。

例如在北京珠江国际城商业街设计中,入口一端的一座中西合璧的牌楼作为标志,不但使入口更加醒目和吸引人,也起到屏障的作用,把城市交通与步行空间隔开。

小区中心一端以一座高耸的钟塔既作为商业街结束也标示着小区的中心。

两端标志的建立确立了商业街的宽间范围,购物人能随时感知自身在这一空间内的位置,预知未走的路程。

这一手法避免了购物者在大市场内常有的混乱与迷失感。

从人的行为模式来看,一般步行商业街的宽度宜在10——20米之间,超过20米宽的街道难有近人的尺度。

从建筑高度与街道比例来看,街宽宜在楼高的1/3——1/4。

商业街的宽度也与商业规模有关,但不等于说街越长楼越高,街应该越宽。

空间的舒适度也是必须考虑的。

若宽于20米,“街”的感觉则可能被“广场”的感觉取代。

商业街空间的高度方向的限定应遵循以行人为模数的原则,并考虑二次空间的应用。

住宅区的商业街经常是同住宅建筑合二为一的,也就是底层商业。

顶部住宅,特别是高层建筑因与商业建筑个性不同,与商业街的建筑设计手法不必相同。

多层、低层住宅如有可能,在尺度和色彩上适当加以商业特点能提高商业街与住宅的整体性。

在首层商业与二层住宅之间用雨罩、骑楼、遮阳等形式将商业空间与居住空间在室外区分开是必要的。

既能降低噪音和视觉干扰,也可使上下不同的建筑个性有一个明确的区分带。

雨罩骑楼这样的空间划分手段能将建筑主体所形成的外部空间划分成次一级的二次空间。

骑楼这样的空间正好适应购物行人的尺度,无论建筑主体有多高,这样的二次购物空间给人稳定的舒适感。

三、风格色彩的多元化自然形成的传统商业街的诱人之处在于其不同时期建造,风格迥异的铺面杂拼在一起,造成以极其的多元化而达到统一的繁华效果。

新设计的商业街往往因人为的统一而流于单调乏味。

为追求传统商业街的意境,设计师应有意识地放弃追求立面手法简单的统一,甚至应刻意创造多种风格的店铺共生的效果。

不同风格的建筑单元拼在一起使人联想起小镇风情。

即便是同样设计的不同单元,也通过材质、颜色的变化,加强外观差异化。

商业街的魅力就在于繁杂多样立面形态的共生。

这也是商业街与大型百货商厦的区别。

四、面材的软化与精化商业街建筑与其它建筑外观的重要不同是店家需要根据自身商业的性质特点,二次装修店铺外观。

建筑的外观设计仅仅是一个基础平台。

店家最起码需要安装招牌,有些连锁店还需要改为特定的颜色、样式。

而招牌、广告、灯箱等室外饰物往往成为建筑外观中最惹眼的元素。

失控的第二次外装可能会同原建筑设计立意冲突,甚至破坏建筑空间的效果。

所以成熟的商铺外观设计应考虑改造外装的可能,预留店名、招牌、广告和其它饰物的位置。

为突出人情味,商业街表面构件上越来越多地应用了软性面材,例如蓬布遮阳、竹木材料外装、悬挂的旗帜和其它织物招牌等饰件。

这一趋势使得建筑立面设计更趋近装修装饰设计、也要求设计师不能停留在建筑框架的设计深度上,必须以装修的精度来做商业街立面设计。

换句话说,商业街的外观设计已经很室内化。

五、重视非建筑元素商业街室外空间与气氛的形成,主要决定于建筑的空间形态和立面形式,但也取决于其它一些建筑元素的运用,比如室外餐饮座、凉亭等功能设施,花台、喷泉、雕塑等、灯具、指示牌、电话亭等器材、灯笼、古董、道具等装饰,铺地、面砖、栏杆等面材。

这些元素是商业街与人发生亲密接触的界面。

若想使这一界面更“友善”,就需要从景观、园林的角度深化商业街的设计。

总之,商业街的设计不应是简单满足规模、流量、流程等技术指标,也应重视它所给人的心理感受。

而为达到一个舒适、活跃而有新意的视觉与空间效果,设计师必须考虑人的尺度,从装修装饰与景观设计的深度来要求商业街外观的设计成果。

商业街以其多样的商业活动、灵活的空间布局、独特的消费感受、丰富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受到商业地产界的青睐。

成功的商业街不但能给自身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会成为带动周边产业繁荣的催化剂,甚至成为展现当地商业文化活动的城市名片。

商业街有综合型和指向型两种。

指向型商业街往往集中经营某一类商品,如服装街、文化街、花卉街、汽配街等。

综合型商业街由于商业活动的多元化,空间、文化、环境因素更加复杂,对周边的产业发展影响也更大。

综合型商业街类型多样,其规模大小、空间形态、业态构成、环境营造均各有差异,但在规划设计商业街时,有几个要素必不可少。

客户构成:客户群定位是决定商业街规模、形态和风格的重要设计依据。

对客户的社会阶层、购物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分析是商业街设计的基础。

为中低端客户服务的商业街侧重一站式消费体验,规模较大,入口处往往配置大型购物中心,街道网络比较复杂,街道尺度较大,利于人流集散;为高端客户服务的商业街人流较少,街道简洁,空间灵活、尺度亲和;为度假客户服务的商业街空间更加丰富,景观、广场等户外元素应用较多,餐饮、娱乐的总量较大。

商业业态:商业业态的构成、比例、分布是商业街设计的核心。

处理好商业、餐饮、娱乐等业态的档次和相互关系决定了商业街日后的发展趋势。

一般消费档次越高、休闲氛围越浓的商业街餐饮、娱乐的比重越高,有时甚至会超过50%。

餐饮还要尽量靠近景观最优区域。

竖向划分尽量不用在商业的店铺划分上。

三里屯Village的商业竖向划分导致二层以上的商业空间效率不高,价值很低。

商业主题:无论是三里屯Village的动感时尚、Solana的北美格调或是朝外SOHO的胡同情节,都有以文化包装的商业主题。

这种主题有时是直截了当的,甚至是夸张放大的,有时又可以是婉转含蓄的,甚至是宁静的。

街道形态:当总体规模较小时,主干形式较多采用,此种布局可获得较高的建筑密度。

当增加到一定规模时,从主街上派生出支街是增加店铺沿街面的有效手段。

但过长的支街会导致商业价值的降低。

网状商业街商业价值的均好性较好,但容易引起导向性的混乱,因此需要增加广场和标志物加强引导。

当商业街的外部交通流向偏于一侧时,为了不引起人流的原路折返,采用环形模式比较适宜。

无论采用何种街道模式,其主街长度都要进行控制,一般300米长的商业街令人愉悦,超过500米就会令人感到疲劳和乏味。

人的尺度:宜人的尺度大多受到来自欧洲传统商业街的启发。

商业街的尺度应该以客户的步行活动为参照。

客户所关注的纵向范围主要集中在建筑首层,对二层以上的感觉是非常不敏感的。

而横向关注范围一般在20米之内,超过20米宽的商业街,客户很可能只关注街道一侧的店铺,不会在超20米宽的街道内“之”字前行。

从建筑高度与街道比例来看,街宽宜在楼高的1/2-1之间。

造型设计:建筑外观造型的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建筑的宏观造型,也就是天际线。

第二层面是人在中距离上对建筑的感知,也就是建筑外观的中观元素,包括建筑开窗与实墙面的虚实对比,立面横竖线条的划分等。

而第三层面则是人到建筑近前,与建筑直接接触的微观层面。

因此,在商业街外部造型上着重第一、二层面的设计,而在商业街内部要将第二、三层面做为设计重点,如建筑的细部和材质的运用,包括门窗的形式,骑楼雨罩的应用,台阶、踏步、扶手、栏杆、花盆、吊兰、灯具、浮雕、壁画、材质色彩与划分等。

缺少细部的设计无法满足客户对建筑的视觉需求,必然会感到空洞没有人情味。

自然形成的传统商业街的魅力还在于其不同时期建造,风格不同的铺面混杂在一起,造成多元化而又相对统一的历史厚重感。

为达到这一意境,设计时应有意识地寻求造型设计的多样化,将不同风格的建筑单元拼接在一起,即便是同样设计的不同单元,也通过材质、颜色的变化,加强外观差异化。

此外,成熟的商铺外观设计还应考虑改造外装的可能,预留店名、招牌、广告和其它饰物的位置。

软性面材:商业街越来越多地应用软性面材,例如蓬布遮阳、竹木外装、悬挂旗帜和其它织物、招牌等饰件。

这一趋势使得建筑立面设计更趋近室内装修装饰设计。

这要求设计师不能停留在一般意义的设计深度上,必须以装修的精度来做商业街立面设计。

景观小品:商业街室外空间与气氛的形成,还取决于景观、小品等元素的运用,如室外餐饮座、凉亭等功能设施,花台、喷泉、雕塑等、灯具、指示牌、电话亭等器材,灯笼、古董、道具等装饰,铺地、面砖、栏杆等面材。

这些元素是商业街与人发生亲密接触的界面。

若想使这一界面更具亲和力,就需要从景观、小品的角度深化商业街的设计。

标识设计:优秀的标识设计能大大提升商业街的品牌效应和文化内涵,强化客户的视觉感受和行为体验。

它与商业街所要体现的主题相辅相成。

同时,标识还能将功能性和趣味性融于一身,增加客户的愉悦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