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概念性规划设计的定义
一、国外的定义
二、国内的定义
国内的讨论比较多,没有定论,但是大致上现在越来越趋向统一。
1991 -段险峰- 制定城市或地区的发展目标,明确城市或地区的性质职能,制定开发政策,确立定额指标为城市发展城市建设提供宏观指导,从而避免城市发展的盲目性和短期性,将城市建设纳入有计划的、长期的运行轨道,在总体规划之上的独立规划层次;
1999-沈德煦-全市域在可预见的未来对市域范围城市远景发展进
行的分析研究,制定城市发展目标,作为总体规划的支撑,在总体规划之上的独立规划层次;
2003-赵民-栾峰-对城市长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要素的综合协调和安排。
内涵包括:城市应该发展到何种状况、城市能够发展到何种状况、怎样发展到这种状况,为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提供思路,研究性的指导规划;
2007-杨保军-对城市进行总体的、长远的目标、发展方向和重点的安排,选择前进道路以及所采取的基本行动方针、重大措施和基本步骤;在全球化时代,城市面对快速多边、严峻挑战的环境,为了求得长期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全局性谋划;
三、概念规划的特点
概念性规划是一种超空间、超时空、超地域不受约束的一种规划,它是针对城市总体规划僵硬体系而应对的一种规划。
概念性规划接近于建筑设计的方案设计,反应一定的理念和构思。
可以让人们比较直观的接受你的理念。
是一种表达规划理论的方式,也常用于宏观层面的规划。
多用文字和简单的意示图来表示一定的想法和战略性的东西。
概念规划——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
概念规划既非法定规划,既可以在宏观层面又可在微观层面编制概念规划。
概念规划涵盖范围广,是对未来远景的一个描述
和整体性认识,带有一定指导性.
概念性规划是在规划编制早期的一种研讨性规划手段,是在理想状态上对土地利用发展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创造性的构思,内容以结构上、整体上的概要性谋划为主。
概念性规划较少地受到规划具体实施的主观条件(如本位原则、即定方针、习惯意识等)及客观条件(如交通条件、资金条件、技术条件、时间条件等)的限制,它仅包含规划所应用的主要结构和关键性规划内容,仅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核心项目的创意规划以及这些项目实施的时空布局与景观环境的统一和整合过程,只是一些概要说明,没有细节。
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更具想象空间和创造性思维,更具前瞻性。
(2)讲究结构上、整体上的谋划,抓主要矛盾。
(3)运用模糊辨证,允许存在偏差。
(4)便于规划的科学分工和组织协调,少数规划人员即可完成。
(5)快速灵活,成本低,效率高,便于及时编制,及时修订,及时更新,应用广泛。
在从概念性规划的目标看:(1)、创建完美的社区;(2)、建设一个公园及室外休闲系统;(3)、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住房选择;(4)、改善居民就业状态;(5)、绿色空间的界定与保护;(6)、环境保护与改良;(7)、城市废弃物的无害循环处理;(8)、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与塑造城市特色;(9)、都市中心区的发展趋势与发展管理;(10)、都市区高新技术产
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11)、都市区内交通与区级交通。
概念性规划设计的内容
概念规划的内容主要是对城市发展中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中专门的研究,从经济、社会、环境的角度提出城市发展的综合目标体系和发展战略,以适应城市迅速发展和决策的要求。
与总体规划设计相比:概念规划强调内容简化,区分轻重缓急,注重长远效益和整体效益。
概念规划提供的是客观的全局性的发展政策与设想,在微观层面(具体操作层面)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微观层面的内容可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