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介休市义安中心小学宋清荷和谐,一个独具时代意义的字眼,是社会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

和谐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

实现和谐教育的关键是构建和谐课堂。

这给我们的课堂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注入了更新鲜的养分,让教育也日益出色。

在课堂教学中,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孩子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

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和谐的教育下,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创设和谐的语文课堂呢?一、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师生之间和谐合作,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所谓和谐的师生关系,即教育的主客体之间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处。

这就要求师生之间要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如何构建这种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呢?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道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绝对权威与尊严,以教师为中心,扼杀学生的个性,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对话,师生关系必然存在隔阂,这种靠压制、奴役学生的个性而实施教育的传统观念已不适应当今教育。

现代的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的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尊重和信任。

闻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确立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

教师要构建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需要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需要从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做起,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需要得到他人尊重。

当学生有了进步时,心里总是希望老师给予表扬;当学生有了错误时,一般害怕老师批评;不希望老师在同学们面前批评。

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自尊心理。

教师要懂得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该表扬的表扬,满足学生的欲望,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注。

批评学生要注重方式方法,能不在同学面前批评的就不要在同学面前批评,不能一味地指责,更不能对学生进行讥讽、讽刺,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假如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

其次,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有自我观念、自尊心、有自己的要求、爱好、爱好、追求和个性等主观意识。

因而学生有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发展为起点,以学生发展为归宿。

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前进方向的指引者。

教师要充当教学的主导者而不是主体者。

再次,良好的师生情感可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情感、态度在过去的教学中不够重视,从理论上讲,学生对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对学习语文至关重要。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课程的情感和态度往往被排除在教学关注范围之外,既无针对性的培养,又无科学性的检测,更无实效性的成果。

新课程强调从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只有主观上愿意学、有兴趣学、有良好的习惯,才有可能学好语文。

一切和谐的事物都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这就是顺其自然。

教学过程中只有按照小学生这个年龄的心理、生理特点来设计,才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一位教育家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

老师要注重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

教师可以用爱心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之基。

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

课堂上,老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温馨的叮咛,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使教与学互相融合。

布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

当然师爱是“泛爱”,而不是“偏爱”,这种爱是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无论学生的成绩优劣、素质的高低、也不论学生家庭的贫富,教师都应一视同仁,坚持平等的原则。

多给学生一份关爱,多给学生一份暖和,那么师生关系肯定会多一份的融洽和谐。

最后,师生之间的互爱才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起点,而学生对教师的喜欢则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终点。

俗语说:“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学生喜欢你,就会对你所教学科产生爱好,就会将他们的热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创造出生气勃勃的课堂。

那么布满生气、爱好的课堂不就是和谐的课堂吗?要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

当然我们每一个教师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教师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某一方面的人格魅力去赢得学生,如:用良好的师德和高尚的情操去感化学生;用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去吸引学生;用饱满的激情和毫不吝惜的微笑去感染学生;用得体的着装和文明的举止去塑造学生。

教师只有在学生面前树立人格魅力,才能使我们课堂面向全体,才能使课堂气氛始终保持“智力紧张,情绪轻松,”才能教育学生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益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有益于师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益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益于学生智育的形成和提高。

我们要力争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构建和谐的课堂迈出重要一步。

二、创设和谐的学习方式。

在我们教学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德育工作中是非常重视集体主义教育的,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班集体,遇到问题,组织全体同学来讨论,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力量来解决。

而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学习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要靠个人钻研,独立完成;没有重视群体之间的互相切磋,各展所长,乃至不同见解的碰撞、互相启发。

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

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

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当然,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看起来非常热闹,实际学生交流得怎样?这时老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在学习中合作和共享,是学习心理的一种需要,如能得到满足,将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愉悦、甜美。

三、创设和谐的学习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简单性,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

要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使之长久地保持下去,终生不弃,甚至发展为研究的动力、方向,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语文教材内容赋予文学、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材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这也留给老师许多发展的空间。

语文课堂教学,许多老师还停留在对教材的传授、分析上,而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引起很多的思考,许多老师以为完成了对教材的教授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是对教学的片面理解。

我以为教学内容的丰富,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

为此在课堂教学里,应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增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阅读量,激发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

如教授《宿新市徐公店》时,学生被那种幽静安逸的田园风光感染了,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入古今中外有关描摹春天的诗文,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作者以声写春,描写了春光、春风、春雨,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喜爱之情。

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静写春天。

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化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描写春天阳光照射下美丽如画的江山。

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描写春游踏青的乐趣。

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作者以色写春天。

这些诗文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加,同时也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春天在人们心目中,是值得永远向往、盼望的季节,爱春之情油然而生。

三、创设和谐的综合评价。

评价是制约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评价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我们只是单纯地把考试成绩作为课堂的教学效果的统一标准,把学习成绩高低作为评价所有学生的唯一标尺——“一卷定品行”。

但教学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束缚人、约束人,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条件发展人。

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不能随心所欲,不能以个人喜好为标准,不能带有主观偏见,要尽量少一点权威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裁定,多一点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通过评价,师生之间,产生心灵世界的强烈共鸣,产生思想的火花、聪明的火花,产生对学生进步发展的强大动力。

否则,会伤害学生的感情与自尊心、自信心。

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更不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程与结果并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综合性的评价内容和方式。

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对学生思想、行为习惯的评价;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生活态度的评价;对学生意志品质的评价;对学生创新意识的评价等方面,比如,在课堂上,对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发表个人看法有创新的、思维独特的、学习方法新奇的,我都加以激励、赏识;对学生的不足、缺陷,我诚恳地指出来,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我们的批评教育,自觉地去反思;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根据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的注重力、学习爱好、参与讨论等表现以及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

努力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让学生时刻都在一种和谐安全的氛围中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