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汉的兴衰 优秀教案

东汉的兴衰 优秀教案

东汉的兴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刘秀建立东汉,光武中兴。

2.能力培养:
(1)通过对比“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原因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联系现实生活,意识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2)通过对“外戚、宦官专权”现象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成长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光武中兴宦官、外戚专权。

2.难点:
(1)对“中兴”现象的理解。

(2)从东汉的盛、衰的原因的分析和归纳中,得到启示和思考。

【教学方法】
讲述法、对比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武帝以后,统治阶级日益腐朽,西汉开始从强盛走向衰落。

到公元前后,阶级矛盾异常激烈,西汉政权已像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无可救药了。

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的?东汉后期为什么会爆发黄巾起义?这些就是我们本节课要讲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结果失败,社会由此更加动荡,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导致了大规模的起义。

曾经参加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刘秀在公元25年即位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刘秀的统治被称为“光武中兴”。

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光武中兴”?
1.光武中兴。

(老师提问,学生阅读书上内容,可互相讨论得出答案。


问题:刘秀在哪些方面调整了统治政策?可分为哪几条?每一项措施分别有什么效果?为什么后人称为“光武中兴”?
(1)释放奴婢。

为解决自西汉末年以来农民被迫大量转化为奴婢的这一严重的社会危机,光武帝前后九次下诏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

公元35年,光武帝又三次下令禁止残害奴婢,对未被释放的官私奴婢,在法律上给以一定的人身保障。

这些措施,对劳动力的增加、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三十税一。

三十税一曾是汉文帝时的制度。

这一措施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

(3)精兵简政。

大批士兵复员还乡以从事农业生产。

精简机构,中央裁减了许多机构和官员,地方上也合并郡县,减少地方行政单位四百多个,既节省了财政开支又提高了办事效率。

(4)废除苛法。

(5)整顿吏治。

光武帝裁汰了昏庸无能的官吏,惩办了贪赃枉法的官吏,奖励、重用清廉正直、秉公执法的官吏。

(讲述“强项令”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故事。


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残破的社会局面,经过光武帝刘秀十多年精心治理,转变为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如人口由东汉初年的1000多万,增加到2100万。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使衰败的汉朝重新振兴,所以谥号“光武”。

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2.外戚、宦官专权。

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

宦官是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割过的男子。

两者的社会地位截然不同,但他们却能越过皇帝对国家发号施令,是谁给他们的权利?皇帝为什么没有权利?(出示《东汉和帝以下各帝即位年龄》表,让学生发现其特
点,并设想会带来什么问题。


从东汉和帝开始,皇帝即位时年龄都特别小,不能理政,政权由他的母亲——皇太后主持。

而皇太后又依靠他的父兄,这就造成了外戚专权。

当小皇帝长大后不甘心当傀儡,往往依仗身边的宦官夺回权力,而宦官又凭借拥上有功把持朝政。

等这个皇帝死后,皇后及其父兄又利用机会选立较疏远的宗族的小孩做皇帝,把政权从宦官手中夺回来。

当幼小的皇帝长大后,又依靠另一些宦官消灭外戚。

这样的斗争循环反复、出现了外戚和宦官轮流控制中央政权的局面。

(为加深学生理解,可要求学生设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统治腐败。

祸不单行,东汉末年灾荒连年,出现水灾、旱灾、蝗灾。

人民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

184年,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

起义军头裹黄巾,被称为黄巾军。

黄巾起义“天下响应,京师震动”,沉重打击了东汉的腐朽统治,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三)小结:
自刘秀建立东汉后,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措施,出现了“光武中兴”。

但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专权使政治腐败、黑暗,终于导致了黄巾起义。

在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政权土崩瓦解,名存实亡。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的豪强形成了封建军事割据,最终导致东汉的灭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