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考试题云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是影响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之一。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多年7月平均总云量等值线分布图(单位:%,据此完成1〜3题。
1 •图中虚线区域为A •塔里木盆地B •青藏高原C.云贵高原 D •四川盆地2 •图中虚线区域平均总云量的分布规律是A •无论1月还是7月,平均总云量均从东南向西北递减B • 1月平均总云量从西向东递减,而7月则从东向西递减C •夏季(7月)平均总云量明显低于冬季(1月)平均总云量D • 1月平均总云量从东北向西南递减,而7月则从西南向东北递减3•导致甲地区平均总云量较少的主要因素是A•海陆位置与地形结构 B •纬度位置与植被状况C .地表水源与气温高低D .太阳辐射与大气环流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移已成为我国未来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
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家庭分批迁居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图。
据此完成4〜6题。
4・在分批流动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中,影响家庭中第一批流动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A •自然因素B •经济因素C •政治因素D•宗教因素5•从第二批迁居人口后,随着迁居人口批次的增多,人口流动表现的主要特点是A •从第二批迁居人口开始,女性人口组和0~5岁人口组的儿童呈现回迁趋势B •家庭男性人口年龄组在各批次迁居人口中一直处于迁居人口结构最高比例C •劳动年龄人口迁居比例不断下降,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成为迁居人口主体D .在各年龄人口组中,老年人口组在家庭迁居人口总比例中所占的比例最小6•目前,我国家庭人口迁居的主要方向是①由东部地区迁居到西部地区②由西部地区迁居到东部地区③由城市地区迁居到农村地区1月和60 40 加0 M 40比倒③10. 下面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世 界钢铁产量变化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11. 2013年日本钢铁生产和出口总量 都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我国,这主 要得益于日本国内A .矿产资源丰富B .政府政策扶持C .多良港,科技强 D•人口多,需求大④由农村地区迁居到城市地区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为研究青藏高原主要植被类型生物生产量的差异,一科研小组选取了未受人为干扰的以常绿 阔叶林为基带的亚高山天然植被为研究对象,下表中的样地分别位于青藏高原上相距较远的两地 区。
据此完成7〜9题。
样电编号海拔/m 年沟湛度/兀年降水董/叩血生静Ml/W} 生产矽(t/hm —町① 2 100 13.0800 271.4& 17.669 ② 2 200 12.4800 365.01 13.449 ③ 3 500 4,6 S00 51L62 8,402 ④3 500-i.7 600 59.733.斗2000.4800掘973.B647. 最可能有常绿阔叶林分布的是A .①地B .②地C .③地D .④地 8. 对植被生产量垂直分异限制作用明显的是A .海拔B .热量C .水分D .生物量大小9. 河谷地带生物量和生产量都不是最高,但却是青藏高原重要农业区,这是因为河谷地带 ①热量充足②光照强③地平土肥④昼夜温差大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下图示意1978-2013年世界钢铁生产前四位国家钢铁产量及我国占世界份额(即中国份额) 的变化。
据此完成10〜11题。
-fr ■布多wwLflpri E ■■ ■flI 颐 I rWi I m]am3 CUO割M6m硕w oL耽协屯(1)分析安哥拉棉花产区种植棉花的有利自然条件。
(8分)(1)分析昆明滇池湖水泥沙的主要来源。
(6分) (2)推测昆明滇池湖水泥沙年变化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6分)(3)简述滇池泥沙含量增多产生的主要危害。
(6分)⑷针对滇池近年来的泥沙增多问题,请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6分)37. (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安哥拉(位置见下图)位于非洲西南部,国土以海拔 1000米以上的高原为主,沿海平原狭窄 呈带状,河流众多,矿产资源丰富。
安哥拉经济以棉花、花生种植业与矿产为主,主要分布于滨 海地带和内陆河谷地带。
2014年8月13 日,由中国设计建设的安哥拉本格拉铁路 (洛比托--卢奥)工程全线完工通车,该铁路线全长 1344千米,是安哥拉有史以来修建的线路最长、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观代化铁路。
第n 卷36. (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滇池位于昆明市西南区,古称“滇南泽” 36'〜102 ° 48',北纬 24° 40'〜25,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高原湖泊,位于东经 10202'之间,湖面面积约330 km 2,湖体略呈弓形,弓背向东。
近年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滇池泥沙含量不断增多,透明度不断下降,生态环境 不断恶化。
下图为云南省昆明市滇池附近等高线地形图。
1氐E•9 Jt*.城市4 Jr*/*iX 不I M丄暹口(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有色冶金工业基地的不利地理条件。
(3)安哥拉铁路以东西向为主,缺少南北向铁路,因此,有人提出在该国以卢埃纳为中心修建一条贯穿南北通往邻国的铁路线的观点。
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6分)42. (10分)旅游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4年12月26日贵广高速铁路正式通车运行,贵阳至广州由原来的22小时缩短为4小时, 粤黔两地将形成“ 4小时经济生活圈”,这极大地推动了贵州与广东旅游业的合作发展。
下图为贵州与广东的旅游宣传图片。
43. (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雹灾害是由强对流天气系统引起的一种剧烈的气象灾害。
当地表水被太阳暴晒汽化,然后上升到空中,水蒸气凝聚成云,如果温度急剧下降,就会结成较大的冰团,即冰雹。
地处我国四川盆地南缘的泸州市(位置见下图)冰雹灾害多发,尤以夏季最为严重,冰雹过程常伴有雷电、大风,给当地造成巨大损失。
简述泸州地区夏季冰雹灾害多发的原因,并分析其带来的危害。
(8分)简述贵州与广东合作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并为贵州省旅游业升级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44. (10分)环境保护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草原和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宝日希勒镇有100多个小煤窑在草原上开采煤矿,经过十几年后,一个个的塌陷地坑出现,使这片草原面目全非,已成为威胁草原生态环境的重大环境问题。
下图为呼伦贝尔草原塌陷地坑图。
指出草原塌陷地坑主要危害及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答案:1.B2.A3.A4.B5.C6.D7.A8.B9.D 10.B 11.C36.(1)沿湖地表径流(河流)输入的泥沙;(2 分)沿湖农业生产活动(围湖造田)输入的泥沙;(2分)沿湖工业生产活动(工程建设和工业生产)输入的泥沙等。
( 2 分)(2)特点:夏、秋季节泥沙含量大;( 1 分)冬、春季节泥沙含量小;(1 分)泥沙含量年际变化大。
( 1 分)原因:滇池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秋季节降水量大,河流含沙量大,输入滇池的泥沙总量多;( 1 分)冬、春季节降水量小,滇池的地下水补给量大,河流含沙量小,输入滇池的泥沙总量少;( 1 分)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降水多的年份,滇池泥沙总含量多(降水少的年份,滇池泥沙总含量少)。
(1 分)(3)水位抬高,加大沿岸防洪抗洪压力;( 2 分)水质变差,影响沿岸工农业水源供给;( 2 分)湖面萎缩,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等。
( 2 分)(4)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护,减少水土流失;禁止陡坡开荒或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滇池流域上游生态环境;实施湖岸区退耕还湖工程,恢复湖泊生态环境;合理规划湖岸工程和工业生产,加强沿湖工程建设和工业生产监管。
(任答其中 3 点,每点 2 分,共 6 分)37.(1)地处南非高原,地势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2 分)位于纬度较低地区,热量充足;(2 分)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和采摘;( 2 分)靠近河流地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 2 分)(2)气候炎热,地表崎岖,施工条件差;地处内陆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地区开发历史短,交通运输条件较差;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设施薄弱;科学技术落后,劳动力技术或素质差;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社会环境不稳定;自然条件较差,疾病频发等。
(任答其中 4 点,每点 2 分,共8 分)(3)观点一:赞同。
理由:修建南北向铁路,有利于完善国家交通运输网;有利于加强国内南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扩大与邻国的经贸联系;有利于促进沿线经济发展;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和融合;有利于弥补南北交通运输不足等。
(任答其中 3 点,每点2 分,共 6 分)观点二:不赞同。
理由:沿途多山地河流,地质构造复杂,修建难度大;沿线人口和城镇稀少,矿产资源少,客货流量少,投资成本高;国家经济和技术落后,资金和技术不足;修建铁路会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等。
(任答其中 3 点,每点 2 分,共 6 分)42. 有利条件:贵州拥有原生态的山水景观,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2 分)广东靠近港澳,经济发达,商业贸易频繁,客源市场丰富;( 2 分)贵广高铁的建设使两地交通更为便利。
(2 分)建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接待条件;加强培训及管理,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景区的保护工作,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知名度。
(任答其中 2 点,每点 2 分,共4 分)43. 原因:泸州位于地形交界处,地势崎岖,气象条件复杂多变;(2 分)泸州位于长江沿岸,且夏季降水丰沛,水汽充足;( 2 分)夏季气温高,易发生强对流天气,形成冰雹。
( 2 分)危害:影响农作物生长;危害人身安全;损坏交通通信设施。
(任答其中 2 点,每点 2 分,共 4 分)主要危害:草场资源减少,草地质量下降;草地荒漠化加剧,沙尘天气增多;草地涵养水源功能减弱,地下水位下降;阻断交通运输,人畜财产遭到损害等。
(任答其中 3 点,每点 2 分,共6 分)应对措施:加强煤矿开采监督管理;( 1 分)改进煤炭开采方式;(1 分)塌陷坑区及时填土种草,恢复地表植被;( 1 分)加强牧区居民和矿主环境保护意识等。
(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