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

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

老子哲學選修課論文老子的人生處世哲學課程名字:中國哲學概論-老子哲學學院:電腦學院專業班級電腦科學與技術2班姓名:孫琪學號: 20075333指導老師:周開明【老子的人生處世哲學】老子,中國道教的創始人。

他創立的道教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

道教講究“無為”,淡泊名利,與世無爭。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說的是,道可以派生出萬事萬物,一切皆來源於“道”。

人們通過修煉,修心養性,就可以達到一種境界。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是說,道路可以行走,但不是通常的走法。

人們在生活中為人處世,處理事情,一種方法不行,就可以換一種方法,要懂得“變通”。

改變自已的思維,或許就是成功的開始。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意思是合抱的大樹,生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裏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漸積累的.偉大的事業要從小事做起,小事不願做,大事豈不成為空想之事。

從小事做起,還可以培養我們的堅強意志,成功的自信心。

因此,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踏踏實實地從小事做起。

老子的哲學思想還強調“無為”。

“無為”是指“無為而無不為”。

是一種大作為,大智慧的表現。

正所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我們中國是一個大國,在世界舞臺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以“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方式處理國際事務,就是受老子人生哲學的影響. 老子的人生哲學,對我們的為人處世不也是一種啟迪嗎?老子認為天之道也即是人之法,自然法則也應是人的行為規範,應把對自然法則的認識上升到了人類行為價值的高度。

人類應“放德而行,循道而趨”,“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

而聖人最顯著的品格,就是對自然萬物與人類社會基本規律的掌握與運用,將自己的行為與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融為一體。

把握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這一總法則,用於修身處事,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也便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聖人抱一而為天下式"的基本思想。

老子認為"抱一而為天下式"有三個要點:"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一)寬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老子認為,天慈萬物,道是"善利萬物而不爭",人也應該效法天道"執左卷而不責於人"。

範應元說:"吾之心慈愛素具,由愛親愛君推而愛人愛物,此皆自然之理。

夫慈愛故能勇於行道,使親安君尊,而天下無棄人,物無棄物也"。

孟子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都是在說應該做到以寬厚仁慈的心態待人接物,成人之美,與人為善。

老子說;"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韓非子注曰:"慈於子者,不敢絕衣食;慈於身者,不敢離法度;慈於方圓者,不敢舍規矩。

"寬厚仁慈,既是愛人,又是愛己,這可謂是安心立命之本。

(二)清心寡欲是修身養性之要老子說:"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罪莫大於貪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我不貪欲,則甘於恬淡而不奢侈,不因貪欲充塞其中以欲亂情,故而內心清靜,以至能順應本性以行天道,則能盡自然之理,以應萬變而依然能平安如故。

老子說:"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範應元解釋說:"躁極則寒,寒則萬物凋零;靜極則熱,熱則萬物生長。

是知躁動者,死之根;清靜者,生之根。

故知清靜者,為天下之正也。

體道者,成而若缺,滿而若沖,直而若屈,巧而若拙,辯而若訥,亦無不出於清靜矣。

雖然,人豈有靜而不動者哉?但不可躁暴,常以清靜為正爾。

"抱樸無為,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不必成毀系於心,榮辱勞其神,從而達到哀樂不能入,以理化情的逍遙境界。

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

《黃帝內經》中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 經常保持澹泊清靜的心態,致使神安體健,這是老子告誡我們的修身養性之要。

(三).謙虛柔和是立身處事之則。

滿招損,謙受益。

老子說:"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知道自己有可能犯錯誤,讓謙虛為妄知和改正錯誤在心中預留天地。

故而,只有謙虛方能明道,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所以,善為道者"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

"我能虛靜謙柔,明白天道,知一理包乎萬殊:"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弱者道之用";凡物凡事,不可違自然之理,順則吉,逆則凶;去其主觀任意,因物之性,隨易應物;"為無為,事無事","不敢為天下先"。

順應客觀規律,不與事物的自然之道相爭,則將無所不通。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夫唯不爭,故無尤"。

物極則反,過盛必衰,盈滿則覆。

老子說:"反者道之動","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持而盈之,不若其已","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這也即是孔子所謂"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過猶不及",孟子所謂'仲尼不為已甚'之意。

列寧也說:"真理走過一步,即是謬誤。

"為人處事一定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柔順自然,持中和之道,無過無不及。

虛則明道,柔能克剛,不盈則弊不新成。

謙虛柔和可謂是老子教導我們的立身處事之則。

老子的人生哲學和他的政治哲學相同,也只是要人無知無欲。

詳細的節目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他說:“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儽儽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四).“道生萬物”——老子人生哲學的本體論、生成論根基“道”範疇是老子哲學中最高的範疇,當然也是老子人生哲學的建構基礎. “道”範疇在這裏兼有本體論和生成論的意味. 張岱年先生指出“在中國哲學中,宇宙生成論說和宇宙本體論說,往往是相互統一,相互結合的……老子的道既是‘萬物之母’又是‘萬物之宗’;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有天地萬物的存在依據. ”老子哲學中,宇宙生存論和宇宙本體論是混而不分的.如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曰之為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顯然是從宇宙生成論的角度對道做的解說.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它產生了天地萬物.但是老子的道還具有本體論的意思.如他所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宗”在這裏是根據的意思.老子還說“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道”作為萬物之母,產生了萬物之後,並沒有消失,而是存在於萬物之中,成為其成長發展的內在根據.這是典型的本體論說法.老子認為認為,人和宇宙都是由作為本體的道派生的.道和宇宙萬物是“一”與“多”的關係. “一”產生“多”.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多”回歸於一. “多”中之一的人道是天道中重要的一環.老子進而從道的複歸想到人性的複歸.在他看來,人的自然淳樸本性作為人之所以為人,作為作為至善至美的人生價值觀的內在依據,自身正是本體的道、宇宙發展的普遍法則的延伸.天道和人道本來就是內在的統一的——天道內在的要求人道與之相符合,人道複歸於原初的道又是人道運動的必然趨勢.只有實現了人性的複歸,達到天與人,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生的合一,才能進入至善至美的境界.老子的開創性就在於力排人道天道的外在性,開始將其作為世界對立而又關聯的兩端來考察,在中國歷史上首創性的從邏輯思維的角度來論證二者的統一性,開中國哲學天人合一思想之濫觴.(五).“域中四大,人居其一”——人的覺醒與個體價值的高揚老子的時代是人類主體復興的時代,人在與天自然的鬥爭中自我意識一步一步的走向覺醒.基於對天道與人道的內在統一性的覺解,老子提出了重視和肯定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的特殊方式.首先,人在自然界究竟佔有什麼地位?老子明確的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四大,人居其一”宇宙雖大,人在宇宙中並不渺小,並非無足輕重.人應該自珍自貴,自愛自重.將天地與人相提並論,表明老子對人內在價值的肯定,基於對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的關注,老子猛烈的抨擊了當時的統治者不把人當人看的非道德的行為,並警告統治者對人民要“無押其所居,無厭其所生”老子的思想反映了古代中國人理性意識、人的意識的覺醒,反映了古代先哲對原始的生命一體原則的突破和超越.其次,對人的覺醒意味著對鬼神支配人的思想的懷疑和拋棄.老子說“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就是說,只要人們依循著道,鬼神就不會對人起作用.老子的態度非常的明朗: “牛鬼蛇神”在道的面前沒有任何的意義,道及其派生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老子就是這樣通過對天命及鬼神的否定和揚棄來推崇道,進而推崇人,因而人的價值不過是道的價值在人身上的彰顯而已.最後,老子思想最珍貴的部分在於其對個體價值的肯定和個體主體地位的張揚.人的自由,人的尊嚴,人的地位和價值最終都要落實在人的個體層面上.“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眾人皆有餘,而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哉!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惚兮其若海,恍兮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老子在這裏刻畫了一個得道的聖人獨特的個性和心理意識.而這種獨特的個性和心理意識集中的體現在“獨”“異“二字.老子在個性扭曲,大德喪失的時代高歌自我,宣揚自珍自貴,自愛自重,自存自保的重要性無疑具有開創性的意義.1.不爭善下之德“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以水喻人生,認為最高的善人士人應該象水一樣,具備水的所有善性,與而不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