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垛庄镇人民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凝心聚力,加快发展。
垛庄镇把孟良崮工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振兴全镇经济的“牛鼻子”和“头号工程”来抓,在千方百计引项目、上项目的同时,着力搭建招商平台,当年一大批规模大、支撑和带动能力强的企业相继落户。
孟良崮工业园区位于云蒙湖下游的垛庄镇,规划面积7.3平方公里,205国道、京沪高速穿越境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公路发达,工业经济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蒙阴县和市政府政府、省外经贸厅批准设立建设1年来的时间里,就取得了项目有在建、有新建、有签约、有在谈的良好局面,园区建设初具规模,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很快成为了招商引资的主阵地,经济发展的新平台。
截止目前,垛庄镇新建工业项目11个,其中过亿元项目6个,技改项目2个,续建项目3个,在谈项目3个。
合同利用外资21.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1亿元。
把城镇建设作为提升形象魅力、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依托孟良崮旅游区开发建设,投资3000多万元对镇驻地4条商业街进行了改造,栽植绿化苗木60万余株,新增绿化面积3万平方米,城镇绿化率达到50%以上。
依托旅游产业,建成了泉桥商贸区,桑行子民营经济园区,孟良崮大街和东蒙路商贸中心,并规划形成了垛庄、泉桥2处集贸市场和孟良崮板栗交易市场,城镇面貌一年一个大改观,带动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
在工业园吸引带动下,坚持抓“一村一品”、抓特色农业、抓示范带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全镇形成了“南北两山种板栗,中间畜牧和烤烟”的发展格局,全镇板栗面积达到4万亩规模,成为全省最大的板栗交易市场,形成了皇姑庵禽类基地、魏家地生猪、长毛兔养殖基地和南蓉芙养牛基地等特色鲜明的专业村,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民生为先:群众利益高于天加快生态优美乡村建设,构筑和谐平安新垛庄。
垛庄镇党委始终把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推动全镇科学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着力点,努力实现全镇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近年来,该镇先后投资3千多万元对镇驻地4条商业街进行了改造,同时建成了泉桥商贸区,桑行子民营经济园区,孟良崮大街和东蒙路商贸中心,并规划形成了垛庄、泉桥2处集贸市场和每年交易达3万吨的孟良崮板栗交易市场,使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融为了一体。
在今年的乡村环境整治中,镇驻地已投入绿化、硬化、美化、净化和亮化资金80多万元,共出动劳力1.4万人次,共清理“四堆”1300处,规范和清理广告牌500余块,栽植刺槐、法国梧桐等各类绿化树木5000余棵,绿化苗木20万株,新增绿化面积2.3万平米,粉刷墙壁2.5万平,维修刷新路灯264盏。
开工城镇旧宅改造60多处,镇容村貌换颜一新。
该镇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了26条68公里的乡村公路硬化、18个村的人畜安全饮水和业家沟、孟良崮2个市级以及高家庄等8个县级土地整改项目;投资2000多万元实施了农村住房改造工程;积极推进“一池三改”工程,先后完成10个村2000多户的沼气建设,实施了桑园、横山后等6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积极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中心小学教学楼、宿舍楼、餐厅和中学实验楼,并进行了高标准的配套;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确保了困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先后投资40多万元,对镇敬老院各类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被命名为“省级敬老院”;大力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85%;积极搞好群众性文化建设,投资10多万元高标准建设了镇文化大院,在各村建设了文化活动中心。
围绕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了“美在农家明星村”、“美在农家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等创建活动。
全镇先后涌现出生态文明示范村5个,“美在农家”示范村7个,“五好文明家庭”、“美在农家文明户”、“平安家庭”的覆盖率分别达到34.2%、60%、98%以上。
关于垛庄镇城镇建设的状况的调查调查地点:蒙阴县垛庄镇调查对象:垛庄镇的建设与发展调查的时间:2011.1.20-2011.1.27调查方法:走访政府及居民垛庄镇位于山东省蒙阴县东郊,是一个区位、交通、地理位置都十分优越且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新兴城镇。
垛庄镇隶属蒙阴县, 地处蒙阴县东南30公里处,是“山东省中心镇”,辖举世闻名的孟良崮旅游区,与沂南、费县交界的边缘乡镇。
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全镇总面积1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 5万亩,下辖48个行政村,10661户,3.5万口人,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
垛庄镇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经济林.果品粮食作物呈梯层分布,全镇有黄仁中型水库一座,小二型以上水库八座,旱涝保收,是蒙阴县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现已建成苹果.板栗.花生.畜牧业.养殖业等五大农业生产基地,年产值1.8亿元。
其中苹果8000万亩,年产850万公斤,板栗3万亩,年产600万斤。
建成了山东境内著名的板栗花生交易市场,日照.莒南.五莲、郯城.苍山等县的板栗都来此交易, 销往台湾.日本.河北等地,年交易量分别达到1200万斤,畜牧业生产是该镇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年生猪出栏 2.7 万头,牛1000 头,兔存栏18 万只,家鸡饲养量已达18 万只。
二、垛庄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垛庄小城镇建设能如此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得益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二、三产业迅速扩张,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垛庄镇小城镇建设,也存在一些的问题,突出表现在:1、由于详细规划和各专业规划编制不到位,致使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缺乏操作性强的规划依据,造成一些不符合城市规划的建设出现。
集镇总体规划方案没有组织技术评审,规划起点较低,没有体现地方特色,而且,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随意改变规划的现象。
2、城镇人口万人,小城镇建设规模较小,布局比较分散,产业发展缓慢,经济集聚功能较差,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城市化气息淡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其效益也难发挥。
这是当前城镇化的最大难题。
供水、供电、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跟不上,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高,影响了德隆乡城镇化的进程。
3、城镇建设管理存在不少问题。
城镇规划与交通、土地、水利、生态环保等规划衔接不上、规划水平低,执行也不好。
土地、街容街貌、道路交通、社会治安、以及流动人口管理未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综合管理体系。
环境卫生管理缺乏专门的机构,城管人员编制和经费不到位。
4、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已成为困扰我乡城建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制约因素。
由于设施不配套,功能不齐全,阻碍了城镇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由于投入过少、机制不活,导致问题有:一是道路与公共交通设施落后交通量的增长。
二是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于初始阶段,环境污染还比较重;三是城市基础建设多元化投融机制未完全形成,资金来源困难,投入不足。
5、信息闭塞,人口外流严重。
经济发展较慢,建设资金缺乏。
轻壮年人口大部分涌向县城或县外务工、经商、办企业,很少有人愿意在乡镇投资,人气不足,财气不旺,集镇建设形不成规模。
6、城镇建设管理力度不够,重建轻管的现象存在。
一方面由于人员少,队伍力量不足,监管不到位。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没有规划适当住宅小区让城郊农民建房,没有引导农民集中连片建设新村,使城郊农民随意自建住房、杂乱无章。
至今没有配备正规科班出身乡村规划建设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也没有建立或完善建设管理制度,没有严格依法办理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手续。
随意变更规划、不按规划建设的现象。
三、小城镇建设建议与措施1、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加快规划编制力度。
抓好县域城镇体系和县城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搞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环境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等的协调衔接工作。
县城乡规划建设局要严把规划设计单位资质关,搞好组织和审定工作。
争取到2010年基本完成县城区及各乡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
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高起点编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专业规划扩好工业、商贸、住宅、文化等小区详规,近期建设规划和重要景观设计,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2、合理调整乡村布局。
按照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加快制定和实施县乡行政区划调整方案,争取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
有计划地逐步把生活和生产条件较差的村、边远村及存在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的村的农户集中到城镇落户。
3、合理安排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在确保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证国家和区、市、县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小城镇建设用地需求。
并且妥善处理进城农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
保留进城务工或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培育壮大城镇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引导农民依法进行土地的合理流转。
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化和利用效益。
集中使用农民住宅用地指标,逐步对分散的农民居民点进行搬迁改造、退宅还田。
对原宅基地已复垦的农户,经县级政府批准,允许在小城镇异地另行安排宅基地建设。
4、鼓励农民进城入城定居。
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按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登记制度,凡在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进城镇经商为工的农民,持经劳动部门审签的两年以上聘用合同或居住满两年的暂住证等可到迁入地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
进城镇农民其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享有集镇居民同等待遇,接收学校不得收取借读费。
5、大力发展工业经济。
根据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积极发展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循环经济,形成产业优势支撑小城镇建设和发展。
培育壮大乡镇民营经济,优化乡镇工业布局,大力发展工业小区,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小城镇内各类工业企业原则上都应进入工业小区发展,并享受政府制定下发关于工业园区建设的各种优惠政策,开设“绿色通道”服务增强工业小区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吸引,以小区的产业集聚带动人口、市场等要素集聚。
6、突出抓好特色经济。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比较优势,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烟叶、肉牛、肉猪、能繁母猪、桑蚕、蔬菜及花卉苗木等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打响特色产业品牌,形成产业规模和竞争优势,促进农民增收,壮大小城镇实力。
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科研单位”五位一体要求,发展以循环经济模式为主体的生态效益型农产品加工业,集中资源优势,扶持能发挥产业优势、具有一定规模和绿色食品。
推进农业园区建设,把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科技成果转化等多种功能的现代化农业载体。
7、加快繁荣第三产业。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小城镇服务产业。
主要发展以商贸、物流、交通等第三产业,发展商贸流通业,按照现代流通发展要求,规划建设小城镇商业网点,搞好各种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建设,大力开展边贸活动,鼓励县乡商贸流通企业到小城镇发展连锁超市、物流配送、餐饮旅馆、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发展各种社会服务业、信息服务、搞好能促进农产品流通的市场中介组织,通过壮大中介组织,促进农产品流通,拓展农产品市场,增强小城镇对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生态、自然景观、人文等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