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反思
周秋红
2012年2月16日下午在铁一中教研,听了两节高中优质课。
第一节课是南昌一中李箭一段细腻感性的文字导入作者沈从文和《边城》之后,请同学回顾复述小说情节梗概。
老师的《<边城>之悲与翠翠之美》。
一段细腻感性的文字导入作者沈从文和《边城》之后,请同学回顾复述小说情节梗概。
接着,请同学快速浏览小说选文第四、五节,抛出问题:你能从看似平实、简明的语言中发现翠翠性格中的哪些美?同学回答之后明确:善良、淳朴的人情美,天真、可爱的少女之美;害羞、矜持的爱情之美。
顺势过渡到“美的翠翠和美的湘西寄寓着沈从文怎样的情怀和追求?”的问题,引出沈从文的创作宗旨——“我要追求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话锋一转,提出“这么美的小说人物,
接着,请同学快速浏览小说选文第四、五节,抛出问题:你能从看似平实、简明的语言中发现翠翠性格中的哪些美?同学回答之后明确:善良、淳朴的人情美,天真、可爱的少女之美;害羞、矜持的爱情之美。
顺势过渡到“美的翠翠和美的湘西寄寓着沈从文怎样的情怀和追求?”的问题,引出沈从文的创作宗旨——“我要追求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话锋一转,提出“这么美的小说人物,却以悲剧的命运结局,是作者的匠心独运还是随意为之?”“课文中怎么暗含结尾的?”“为什么以悲剧结尾?”等问题。
再次回到课文寻找悲剧结局的线索,并比较同时代大文豪鲁迅的小说人物的悲剧命运,得出沈从文小说中的悲剧意义——沈从文是以爱来包容他的憎。
以沈从文墓地雨花石上刻的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华丽收尾。
这节课的授课者大胆剪裁课文,不落俗套,抓住“翠翠之美”和“边城之悲”展开,“由美而悲”衔接巧妙,过渡自然,线索清晰。
反思自己的课堂,按部就班,缺少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过渡,更缺乏语文的温度和色彩。
马工枚速,每个人都有优点,借鉴他人的长处,挖掘自己的长处,才能更进一步。
第二节课的心得反思,下篇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