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老山界 ppt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老山界 ppt课件

•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 教学重点难点
•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 安排层次的方法
•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老 山 界
1935年11月,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
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于1936年7月2日在甘孜与 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二、六军团改称为红二方面军。1 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 胜利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虽然此时红军已不到3 万人,但这是红军和中国共产党极为宝贵的精华。中国工农红 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用两年时间,长驱二万五 千里,纵横十四个省,冲破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 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胜利地完成了长征。 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长征的胜利标志 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本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 征途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
【1】夜晚翻山的部分。 (“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 一步的上去”一段。)
景物描写作用:体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 命乐观主义精神。
【2】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 (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 了”。)
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写这一段的?
视觉、听觉
全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有 什么作用?
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 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银子似的”这一比喻更是生动形象地描写出 了泉水的清澈、甘醇,同时流动的泉水形象地烘托 出了战士们翻山胜利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
3.小 结
本文具体地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 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 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研读首尾两段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 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首段“30里”,写出了山之高、翻越之难, 为下文的叙述和描写埋下伏笔。
尾段提到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 表现了红军长途途中有无数艰难险阻,其困难 程度都远远超过了老山界。
2.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 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 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 样写突的出目长的征是路什途么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 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 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课文小结
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 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 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 主义精神。
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
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
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
坦然的襟怀。
睡觉难
5.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 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浑身打着颤”、“把身子蜷起来” “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全
2.“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
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
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手法赏析
1.研读第22段,一共用了几组比喻?作用是 什么?
七组:把星星比作宝石 、把山峰比作巨人、把山谷 比作井、把声音比作春蚕咀嚼桑叶、比作野马奔驰,比作 山泉呜咽,比作波涛澎湃。
3.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 方面呢?
➢ 走路难 ➢ 睡觉难 ➢ 吃饭难 ➢ 处境难
研读第二部分
1.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之”字奇观
2.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走路难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 的理解,想像场面的雄奇壮 观。
4.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
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
反复的运用比喻非常形象的写出山景之美, 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
2.除了比喻之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夸张。
3.这部分运用了对比手法,找出来并说明运用对 比的作用。 把山路不适合睡觉和战士们的酣然入睡作对比。 把战士们艰苦的行军、夜宿和壮丽的景色作对比。 在对比之中突出了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情怀。
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 了寒气刺骨的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 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写出 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8.怎样理解24段“抢了一碗 吃”?
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 相争夺之意。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
吃饭难
7.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研读课文
初读课文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 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
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瑶民 瑶家大嫂 攀谈,宣传红军策,

使瑶民理解了红军。
山脚下 红军战士 准备爬山
半山腰 红军战士 夜行军
山路上 红军战士 半夜露宿
雷公岩 山顶
红军战士、翻越雷公 医务人员 岩 红军战士 任务完成,征服老
比喻、排比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 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夜之深、景之美, 也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物的丰 富情感。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 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和连绵, 有力地突出行军的困难,渲染了红军战士顽强不屈 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精神。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 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 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 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 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 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 越老山界。


朗诵及背诵长征诗词,讲述

长征故事,概括长征精神。
处境难
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2.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表 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品格?请用《七律 长征》中 的两句诗来概括。
走路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睡觉难: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表现了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 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英勇得很”是由衷的赞叹,她们在行军 中有着慰问、帮助、看护和自己翻山的多重任 务,所以需要双倍的勇气。作者这一赞叹,抒 发了红军战士的豪情。
9.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 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
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 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 景光明的意境。
1934年12月,红军强渡湘江后进入越城岭山区,国民 党判断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去湘西,就在红军前进的道路 上构筑了封锁线,打算阻挡红军北上。在毛泽东的倡议下, 红军暂时改变了去湘西的计划,决定西进,但首先要翻越 老山界,一是因为它是必经之路,二是因为这时已没有更 多时间绕行,三是翻越老山界也是国民党始料不及的。本 文叙述的即是此次翻山的经过。
山界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 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 “难” 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细读感悟
粗读概括
1.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跳读、 勾划、概括)。
走路难 睡觉难
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大大落落 落空
落在后面
落枕
落伍
2、着 ①zhuó ②zhāo ③zháo ④zhē
顺着 着凉
着火 着迷
穿着 着实
着想 着落
3、骨①gū ②gǔ
三、解释下列词语
惊慌: 惊慌,害怕慌张。惶,恐慌。 呜咽: 低声哭泣或形容凄切的水声或琴声。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入睡。酣然:喝酒畅快的 矗立: 样子。 苛捐杂税:高耸地立着。 景致: 指反动统治下的繁重捐税。

基础字词 一、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惊惶(huáng)
军阀( fá )
苛 ( kē )
缴租(jiǎo )
蜷身( quán )
点缀( zhuì )
搀扶( chān )
呜咽( wū yè )
咀嚼(jǔ jué ) 澎湃( péng pài )
酣然入梦( hān )
二、给下面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落 ①lào ②là ③luò ④luō
风景。
理清思路 1.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
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2.本文是不是这样安排的呢?
一、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1)。 三 部 二、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2段)。 分 三、说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33段)。
自主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红军翻越老山 界的?
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
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 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
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
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
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
革命豪情。
处境难
6.次日黎明攀越雷公岩时,作者记述了红军 战士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场景。为什么要特 别强调“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
揣摩语言
1.怎样理解第一段描写中的“火把排成许多 ‘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 见过的“奇观”?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 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 “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 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 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