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教案
班级:12电子技术教师:牛娟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初步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和主要用途。
②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辨证认识乙酸的弱酸性,进一步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含义。
②通过洗水垢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强的学科”。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2、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实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讨论—多媒体辅助的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冰醋酸,乙酸溶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引入】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实例,食醋是3%~5%乙酸的水溶液,所以乙酸又叫醋酸。
说明乙酸是重要的有机酸,下面我们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质。
【板书】乙酸
1、乙酸的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教师展示盛有乙酸的试剂瓶,观察乙酸的色、态,打开瓶盖闻一下气味,然后说给大家听。
【讨论、投影】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讲述】乙酸在温度低于它的熔点(16.6℃)时会变成冰状晶体,所以无水乙酸又叫冰醋酸。
乙酸的沸点是117.9℃。
【拓展迁移】当乙酸和高沸点物质混合在一起时,要想将乙酸分离出来,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回答】可以进行降温结晶,温度低于16.6度后,乙酸变成晶体析出。
【设疑】若实验室的乙酸冰冻了,该怎么取用?
【解答】冰醋酸就是乙酸CH3COOH,熔点(16.6℃)很低,将试剂瓶放到温水中,一小会儿冰醋酸就能熔化为液体,就能倒出来了。
【讲述】乙酸在初中的时候就提过,即有机酸。
有机酸中都含有一个基团羧基(-COOH),类似与醇中都含有羟基(-OH)。
醛中含有醛基(-CHO),像这些基团反映了有机化合物的共同特性的,我们把它叫做官能团。
副板书(羧基-COOH –OH –CHO,官能团)
【设问】乙醇分子是由乙基和羟基组成。
乙酸是有机酸,含有羧基。
既然它称作乙,那乙酸分子中应该总共有几个碳?(2个),那与羧基相连接的应该是甲基还是乙基?(甲基)
展示乙酸的球棍模型,让学生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投影展示】乙酸的比例模型
【导引、板书】2.分子结构
分子式:C2H4O2
结构简式:
官能团:(羧基)
【质疑】乙酸分子是由甲基和羧基构成的,羧基决定了乙酸的化学性质。
那么,乙酸发生化学反应时可能在哪些部位断键呢?
【导引、板书】3、乙酸的化学性质
【思考、交流并讲述】
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知道乙酸在水溶液中有一部分电离产生H+。
CH3COOH→CH3COO-+H+而具有一定的酸性,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品设计几个小实验证明乙酸具有酸性。
【归纳、投影】①向紫色石蕊试液中滴入乙酸溶液
②往镁粉中加入乙酸溶液
③往加入酚酞的NaOH溶液中滴加乙酸溶液
④向Na2CO3粉末中加入乙酸溶液
【活动、探究】根据以上实验方案,推测乙酸的化学性质。
⑴弱酸性(断O-H键)(化学方程式略)
酸性强弱比较:乙酸>碳酸
【迁移、应用】用醋可除去水壶内壁上的水垢,写出化学方程式。
【学生练习】2CH3COOH+CaCO3=(CH3COO)2Ca+CO2↑+H2O
2CH3COOH+Mg(OH)2=(CH3COO)2Mg+2H2O
【过渡】一般的食品和饮料,超过保鲜期就会变质,而用粮食酿造的酒却会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变得更醇香,当人们喝醉酒是也可用醋来解酒,这是为什么呢?
【观察、思考】教师播放演示实验,同时投影下列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①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
②为什么反应物都必须是无水液体?
③反应混合液的混合顺序如何?为什么?大试管内反应混合液体积
不超过多少?
④为什么要用饱和Na2CO3溶液吸收产物?
⑤为什么导气管不能伸入饱和Na2CO3溶液?
⑥实验完成后将所得产物充分振荡,并注意前后液层厚度及气味。
【观察、描述】Na2CO3液面上有一层无色透明、不溶于水、有香味的油状液体。
【讲述、板书】这种有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就是乙酸乙酯.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存在并加热的条件下发生了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向这种酸跟醇作用而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
在此条件下,生成的乙酸乙酯和水又能部分地发生水解反应,所以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如下:
⑵酯化反应:(断键)
催化剂
CH 3COOH+HOC2H5 CH3COOC2H5+H2O
【质疑】酯化反应是怎样发生的?
【媒体演示】酯化反应机理
【导引、板书】羧酸脱羟基、醇脱氢.
【提问、讨论、归纳】结合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引导学生分析酯化反应的特点:
1.酯化反应在常温下进行得很慢,为了使反应加快,使用了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
2.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它会达到平衡状态,如何使平衡向生成酯的方向移动呢?
【学生答】: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
【讲述】为了使平衡向生成酯的方向移动,我们加入的乙醇、乙酸是无水的,且乙醇是过量的,以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同时将生成的产物乙酸乙酯蒸出,水可以被浓硫酸吸收,由此使生成物的浓度减少,平衡向生成酯的方向移动。
所以浓硫酸在反应中既是催化剂又是吸水剂.
为了使蒸发出的乙酸乙酯蒸气迅速冷凝,加长了导气管,为了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造成碳酸钠溶液倒吸,所以导管口位于接近液面的上方。
3.为什么必须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来吸收乙酸乙酯呢?
因为:①碳酸钠能跟蒸发出的乙酸反应生成没有气味的乙酸钠,所以反应完毕后振荡试管酚酞的红色变浅,液层变薄;它还能溶解蒸发出的乙醇,由此可以提纯乙酸乙酯。
②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的溶解度减小,容易分层析出.
4.反应混合液的混合顺序:先加无水乙醇,再缓慢加入浓硫酸和冰醋酸,边加边振荡。
因为水入酸会大量放热,能使水沸腾,制备乙酸乙酯时先加乙醇再加浓硫酸就是采用酸入水的办法降低产生的热量不致引起沸腾,这里加入的乙醇往往是过量的,保证了最后加乙酸一加入就可以反应;大试管内反应混合液体积不超过1/3。
加入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
【小结】乙酸的化学性质主要是这两个方面:一是有酸性,二是能发生酯化反应.乙酸之所以具有如此的化学性质,正是因为它具有羧基
这个原子团。
【反思】本节课从实验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乙酸的重要性质,然后上升到从结构理论去认识,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设问,师生共同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事实的科学态度。
【作业】2.常规训练3.、拓展延伸(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