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高中化学新课程准指出,高中化学新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的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知识结构: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乙酸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本节共1课时完成,按教材的编排体系,包含乙酸概述、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乙酸的性质研究、乙酸的用途和乙酸的制法。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整体上看,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既是醇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基础。
故本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重点:根据教学大纲和以上的教材分析,乙酸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特别是酯化反应的特点和过程分析即对酯化反应演示实验的观察和有关问题及数据分析、推理又是性质教学中的重点。
4.教材的处理:为了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逻辑性,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充分说明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结构,对教材的内容在教学程序上进行了调整:(1)将乙酸的结构特点放在乙酸的性质之后去认识。
当学生对乙酸的性质有了感性认识后,再提出为什么乙酸会有这些性质呢?必然使学生联想到它的结构有何特点呢?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观点的认识,又能反映出化学思维的主要特点:由具体到抽象,由宏观到微观。
(2)为了突出酯化反应的过程分析和加深对酯化反应的条件理解,将课本P.75的演示实验做了适当的改进(详见教学过程设计),增强了学生对实验过程及实验数据的分析推断能力,达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效果。
5.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初步掌握酯化反应。
(2)能力培养——通过实验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基本操作训练,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和求实、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3)方法训练——介绍同位素原子示踪法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自然科学思维方法。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过程,其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
以上过程可概括为:情景激学,实验促学,构建导学,迁移博学。
四、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从知识结构上看,学生已经学完烃的基础知识和乙醇等内容,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了一定的认识,能掌握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渴望自己独立完成实验。
有较强的求知欲,师生间彼此了解,有很好的沟通交流基础。
2.学法指导: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在教学中:
(1)通过指导学生设计多种能证明乙酸酸性和酸性强弱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如何通过化学实验设计和实施化学实验达到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通过对酯化反应演示实验的改进,突出了酯化反应过程、条件和实验装置特点的分析推理和研究,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创设的演示实验氛围,潜移默化地受到自然科学方法论思想的熏陶。
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是以自然现象、科学实验为基础,用提出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迁移发展(再提出问题)的方法展开探索的过程。
教会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五、教学手段
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设计实验、实物感知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六、教学过程设计
[设问3] 在上述这个酯化反应中,生成物水中的氧原子是由乙酸分子中的羧基上的羟基提供,还是由乙醇分子的羟基提供?如何能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能否提供理论或实验依据?
【投影】酯化反应的机理(动画)
【讲述】用含18O的醇跟羧酸起酯化反应,形成含有18O的酯,证明这种酯化反应的实质是:羧酸脱去羧基上的羟基,醇脱去羟基上的氢原子。
[说明] 这是教材第一次用实验证明反应的历程,采用同位素示踪原子进行实验是一种先进的科学方法,可以直观地描述酯化反应的机理,使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反应实质。
[设问4] 在酯化反应中,为什么要加冰醋酸和无水乙醇?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提出设想
认真倾听
【答】由于酯化反应可逆,冰醋酸和无水乙醇中基本不含水,可促使可逆反应向酯化反应方向进行,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
浓硫酸的作用是催化剂和吸水剂
环节(四)理论解释,[过渡]结构决定性质,是什么样的结构
决定了以上性质呢?
[展示] 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让学生
总结乙酸的化学式、结构式和结构简
式。
[讲述]乙酸可以看作是甲基和羧基组
成的。
强调:羧基的存在使得乙酸即具有酸
性,又能够发生酯化反应,
化学式:C2H4O2
结构式:
结构简式:
CH3COOH
环节(五)
联系生活【过渡】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同学们,通过课下查阅资料,你知道乙
酸有哪些用途吗?
乙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
可用于生产醋酸纤维、合成纤维、
喷漆溶剂、香料、染料、医药以及
农药等。
同时,乙酸是食醋的重要
使学生体
会到化学
与生活的
紧密联系,
成分,也可用于杀菌消毒。
激发学生
在选修中
进一步学
习的兴趣。
【板书设计】: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1﹑乙酸是一种有机弱酸,具有酸的通性。
酸性强弱:CH3COOH > H2CO3
2﹑酯化反应:
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 + H2O
酸跟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
酯化反应的实质:酸脱羟基、醇脱氢(羟基上的)
(三)、分子组成与结构
化学式:C2H4O2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3COOH
官能团:羧基(—COOH)
(四)乙酸的重要用途
七、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各教学环节中,做到了(1)合理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强化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3)突出化学实验功能,帮助学生树立自然科学方法论思想;(4)采用小组讨论,辅导答疑、集体研究、回答提问等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跟踪检测,深入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做到对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和矫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创新教育,必须树立开放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教育理念,不断从现代教育心理学、现代教学论和认识论、方法论中汲取营养,从思想上解决三个问题即“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积极探索。
要善于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快乐学习,健康发展。
八、课外活动设计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发展,为了巩固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状况,设计以下题目供学生自由选择。
[课后思考] 请从结构上并联系性质比较乙醇、乙酸分子中羟基氢的化学活泼性有何不同,谈谈你对有机物结构和有机物性质关系的认识。
[小组讨论]
1.根据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你认为在工业上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乙酸?
2.了解了解市场上食醋的种类和用途,你能举出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特殊用途吗?
3.能否将课堂上老师所做的酯化反应演示实验和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作个对比,并找出各自的特点,谈谈自己的感想。
[创新实验设计](以下实验项目仅供参考)
1.无水乙酸能燃烧吗?
2.乙酸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吗?
3.无水乙酸能和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吗?......
对学生中出现新的创意,可提供实验室和必要的实验试剂,指导其完成小论文,在化学第二课堂活动中宣读或在化学板报中张贴。
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做,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