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推理等能力。
把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辩证统一起来,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人。
【关键词】训练思维激发思考能力培养
思维是人类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能力,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把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得出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应用从一般到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应用有关化学原理来判断、推理得出物质具有何种特征,发生何种变化。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精心设计,创设意境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
”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
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也可以设计在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但它绝不等同于导入过程,而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
如果教师可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以设计几个非常有趣的实验:①将氢氧
化钠固体放入热水中,水会沸腾起来,为什么?②向盛氢氧化钠溶液的两只试管中分别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观察显示的颜色。
同学们带着一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从教育教学目标上,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
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景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相关联, 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结构上讲,这一阶段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2.多种形式,训练思维
,是使思维运动通向客观真理的途径和桥梁。
科学史上大量的事实证明,没有正确的思维往往就没有科学上的新发现。
没有分类法和归纳法,就没有门捷列夫的周期表:没有理想实验方法和演绎法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模型方法就没有原子世界微观结构的发现,没有类比法和模拟法,就没有维纳的控制论。
,并实际运用于认识和实践,就能使我们的主体思维能力发生层次的飞跃。
2.1 基本思维方法的训练
2.1.1 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
,新概念不断的引入,这些知
识和要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比如:量筒、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
都是容量仪器,都能量出一定体积的液体,所以学生使用时容易混淆。
只有引导他们从容量范围,刻度规格以及用形状对精确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每
一种仪器的用途,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哪一种仪器。
,进行比较,注意抓住某些模糊或有错误的认识,将原因加以分析,使学生掌握概念的精髓,将错误扼杀在萌芽之始,这样才能使学到的
知识正确可靠,而且思路正确,并提高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
2.1.2 抽象、概括思维的训练
,引起了质疑,从而产生了问题,提出问题总是希望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寻找解决所需要的信息。
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有时需要几分钟或稍长时间,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几
十年甚至几个世纪。
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学生的认识过程大部分时间属于前者,课堂教育更是如此。
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若干对象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认真探讨点拨
的最佳时机,选择最优秀的知识媒体。
2.1.3 推理能力的训练
,推导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
它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
即从个别的特殊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
例如:在讲到导体时,
从铜、铁、铝、金、银等金属导电,推出一切金属都导电,这就是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到特殊,即从一般原理到特殊事例的推理。
如以“碱金属元素都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和“是碱金属元素”两个判断推出“钠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的结论,在学习元素即化合物时,在学习了某一族元素的代表元素后经常可推理出同族其它元素的化学性质。
就是演绎推理。
在化学教学中经常要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演绎推理,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3.巧设疑问,激发思考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我们要把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辨证的统一起来。
运用发散性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启发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全部信息,进行放射,多方位发散,多方位论证,多因素分析。
例如,化学计算的一题多解,基础理论教学中,对一个问题,一个论坛,从多角度、多方位、多途径加以论证,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分离和物质的鉴定,多种鉴别方法的设计等训练,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爆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发散性若没有收敛性思维作补充,容易发散无边,变成幻想空想瞎想。
因此,当学生的思维发散到一定程度,就要适当收敛。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
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思考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