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界创立了“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创新教育”等模式。
这类模式之所以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关键是他们在教育过程中都能使其教育活动首先成为一种带有审美性质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因此,美育在学校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情操,作用重大,意义深远。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具有愉悦性、和谐性和创造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教育、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为理论基础,借助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等美好事物,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陶冶情操,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美的才能。
语文学科既是人文学科,又是工具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其独具的性质、功能、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具有特殊的价值。
语文审美教育以文学为对象,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就是为追求真、善、美而出现的美学现象。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文章和文学作品,学生通过这些语言文字的范例,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沉淀深厚的语感内涵,辨析、获取、习得、再现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形成良好的审美观。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和意义“美育“一词是德国启蒙时期(17—18世纪)的剧作家、美术家、历史学家席勒在其美学著作《美育教育》中首先明确提出并开始使用的。
席勒认为,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
我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美育。
孔子把“乐”列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他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心性。
孔子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他把“乐”看作兴邦治国的重要措施。
见子发展了孔子的理论,对音乐教育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他说:“乐者,治人之盛也”,它使人“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他充分肯定了音乐的重大作用。
在我国近代史上,教育家蔡元培更市美育的倡导者。
他任教育总长时,提出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四育并行的方针。
他曾经指出“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于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之间”,“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由此可见,不论是古代的教育家,还是近代的教育家,他们都十分重视美育,美育在教育中是起着不可忽视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审美能力是一个人对没的欣赏和表现的能力,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爱美的情趣。
”而小学的美育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眉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
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明确提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
”文件充分肯定了审美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所起的作用,充分肯定审美教育在教育教学中重要地位。
因此,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实践,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的课题研究,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
培养小学生的审美素质,关键是培养小学生的感受眉、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是通过感受和鉴赏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培养小学生的审美素养,并学习和运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来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
再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小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小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是审美感官直接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的能力,即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知小学生的感知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它伴随敏锐的选择力,把主体的注意力引向审美对象,感知的过程逐步趋向整体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申屠审美教育活动,教师要有意识的把审美对象呈现在学说面前,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有意注意,经过一定时间的细思默想,消化理解,把整个过程分化成个别感觉再组合为一个完整的形象,完成感知过程,由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如教《朝法白帝城》,这是李白在唐朝元二年春天遇赦,离别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
全诗叙述和描写相结合,创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画面:“清晨诗人辞别朝霞满天的白帝城,乘着一叶小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而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山峦叠嶂,夹道相迎……好一幅三峡行舟图啊!”通过所有感情的配乐导度,学生进入意境了:全诗展示了三峡美景,洋溢着诗人遇赦东归使轻松、喜悦的心情。
从而与作者思想感情交融,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小学生的鉴赏美的能力。
小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美的事物的领悟和评价的能力。
它包括审美想象能力和声没理解能力再内的一种对美的自觉认识的男男女女那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细腻品位和冷静分析,使情感体验达到升华,由此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十二册《马踏飞燕》所介绍的马踏飞燕就蕴涵了丰富的形式美。
首先,让学说看图理解“奔马”的外形与科学原理,再让学生体会马踏飞燕之所以名闻天下,受到人们的称赞与它的形式分不开”的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形式美。
可以图文结合,指出奔马的形式美,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想象力和卓越才能。
(1)均衡美:“马的右前腿大步前跨,左后腿向后平伸。
”(2)对比美:“马后蹄踏在一只飞燕上,飞燕安然无恙。
”通过飞燕茶托马的快。
(3)齐一美:“鬃毛整齐,四蹄坚韧有力。
”(4)调和,诶:“张开大口”与速度快的和谐等。
最后,从整体上看,更市体现了多样统一的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小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创造力,是指小学生按照“语言文字的规律”再现美的事物的能力。
它是在感知美、鉴赏每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
再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教师要引导学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训练,掌握创造性的技能、技巧,大胆运用到现实实践之中,由此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例如学习《火烧云》一课时,学生通过品词析局和感情朗读,了解火烧云的颜色美,样子多,变化快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还看到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火烧云?它是怎么变化的?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在理解书中描写火烧云颜色词语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词汇:苹果绿,柠檬黄,草莓红……半红半黄、半粉半紫、半橘半青……有的受到启发,这样描述火烧云:“天边出现一头大象,四肢粗壮,身高体大,象鼻高高卷起,象牙闪闪发光,象耳朵好象在呼扇呢。
可是转眼间,象牙不见了,象鼻子变小了,一会儿工夫,大象消失……”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实际生活中所了解的事物从模仿到创造,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
是他们内心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达,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特性再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不单单是言语交际活动,更重要的是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这就是美学现象。
马克思说过,文学作品‘依据美的法则而创造的“。
古往今来高屋建瓴,无数不朽的艺术作品都是从美感出发来反映生活,感染读者的。
某种意义上说,文学的认识作用只有通过文学的审美作用才能达到,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和融会贯通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有其独有的特性。
愉悦性。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者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
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
由此可知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心所宝贵的东西。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为我们形象地揭示了愉悦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也同样具有愉悦性,这种愉悦性是指文学作品的美和语文教学活动的美引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中,教师致力与创造这种愉悦性,使学生的主观精神在感知、想象、思维、体验的心理因素共同运动中获得快乐感和满足感,这是审美教育本质力量的体现。
因此,愉悦性也成了判断教育是否具有啊很没特性的一个标志。
和谐性。
和谐性既体现为语文教学和审美教学的和谐搭配,也体现为教学活动中华教与学的和谐互动,有表现为学生在审美化教育境界中自主地选择发展方向,多方面地接受教育影响,使他们的知、情、意、技、能和谐生成,同步发展,在全面发展中体现个性特征,在个性发展中获得全面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着眼于完整的人的培养,而且着眼于完美人的塑造。
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和促成儿童寻求一种个性发展的最佳结构,即知、情、意、技、能的和谐构成/在认知领域表现为求真的进取性;在情感领域表现为感受美、理解美地升华和超越;在意志领域表现为关心、合作、主动的倾向;在技能领域方面表现为创新、创美的发展态势。
创造性。
美是创造,是认得本质力量的体现,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创造性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利用自身的精神面貌、文化素养、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受、认识和情感,创造新颖、多样、丰富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创造美,另一方面体现为学生在这种审美教育境界发展创造性思维,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创造才能。
对此,创造性不再是普遍意义上懂得单方面的创造活动,而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声没教育活动中特有的教与学互动发展式的创造,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主体意识、主体情感、主体精神的撞击和闪光。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方法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帮助学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属于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
如《西门豹》着篇文章,就有强烈地对比特点。
教学中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美丑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强烈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再<如少年孕土》这篇课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希奇事“的少年与”素不知道射一切“的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