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新乡地区500名青少年的调查分析张长伟赵晓歌(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新乡 453007)【摘要】本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基于对500名新乡地区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对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做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探讨,旨在为我国关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本土研究提供不同的视角。
研究结果表明,新乡地区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及各具体生活领域满意度在中等水平以上,消极情感体验在中等水平以下。
论文就青少年对家庭满意度较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以此辨别现今流行的“代沟”论的真伪;此外,对同辈群体幸福度评判对自身主观幸福感的正向影响与传统的社会比较理论有所冲突,笔者试着从人格等方面给予解释。
【关键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一问题的提出千百年来,幸福始终是人们极为关注的重要话题。
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尤其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重视自身的生活质量,主观幸福感作为生活质量的重要参数,对其研究的意义也就越来越凸显出来。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多见于国外心理学领域,国内的探讨则集中于老年人、成年人和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方面,而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很少。
很多人认为今天的青少年是每个家庭所寄予厚望的一代,在物质上几乎有求必应,因此,他们一定是幸福、快乐的。
但是,根据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在其生理与心智双重发育的这段时期,他们获得“成人感”,精力旺盛,开始有自己的独立想法,但同时他们又承载了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太多期望,学习、生活压力增大,是不可忽视的“危机年龄”。
既而有学者提出,现在的青少年幸福感并不如预想的那么高,甚至还存在一定比例的心理健康问题。
那么,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如何?对各具体生活领域的满意度又怎样?是否存在一定的性别、年级等差异?具体还会受到哪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就成为本研究意欲探讨的问题。
因此,以新乡地区为例对我国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基本状况的了解和把握,一方面可以丰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探索青少年幸福感的现状与特点,对于关注他们内心实际需求,促进其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具有现实意义。
二理论框架本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核心概念: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分别界定及操作化如下:青少年:本研究界定为:10-17岁现居住地为新乡地区的青少年。
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
前者是个体对生活质量的总体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作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感(抑郁、焦虑、紧张等)两个方面。
简言之,主观幸福感由对生活的满意、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乏所构成,也就是说对整体生活的满意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愈强。
因此,本研究将其具体操作化为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其中,生活满意度包括总体满意度和具体生活领域满意度,具体生活领域包含家庭、学习、同伴交往、课余生活、自我、社会治安及本地生态环境七个方面。
详细的操作化见下图。
总体生活满意度家庭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学习满意度具体生活领域满意度同伴交往满意度课余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自我满意度社会治安满意度本地生态环境满意度消极情感此外,本研究还要着重探讨哪些因素影响到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受条件所限,我们不能对各种因素逐一进行探讨和考察,仅选取了除人口统计学变量以外的相对重要的四个主客观因素,即家庭环境、生活事件、参照对象和个性来探讨它们是如何影响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其中,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经济基础和父、母教养方式;生活事件通过近期人际关系、学习状况、学校情况等方面来考察;参照对象指个体对同辈群体幸福感的评价;个性因素包括自尊和应对方式。
家庭经济基础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和同学闹矛盾生活事件受老师批评受父母责怪作业太多影响因素参照对象 ----对同辈群体生活幸福感的评价自尊个性应对方式三研究思路与方法(一)研究思路目前我国学界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部分涉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学,而较少有社会学领域的研究。
因此本研究的研究取向为微观社会学。
本研究重点考察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首先,通过单变量描述统计,分析青少年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四个方面的基本状况,其中还包括青少年对“幸福”的理解以及他们对各重要生活领域的满意度;最后,运用多元统计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人口统计学变量、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最后,阐明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根据前人的经验研究结果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理论,本研究的具体假设如下:(1)从整体水平来看,新乡地区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及各具体生活领域满意度水平在中等水平以上,消极情感体验在中等水平以下。
(2)性别不同的青少年,其主观幸福感存在差异:女生比男生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
(3)年级不同的青少年,其主观幸福感存在差异:随着年级的递增,幸福感体验递减。
(4)不同家庭经济基础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也不同:家庭经济基础越好,主观幸福感越强。
(5)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也不同:受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子女比受强制性和忽略型教养方式的子女体验到更多的幸福。
(6)对参照对象幸福感的评价不同,青少年自身的主观幸福感也会不同:越是认为参照对象幸福的人越容易体验到不幸福,越是认为参照对象不幸福的人越容易体验到幸福感。
(7)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程度对青少年的幸福感体验有负面影响。
(8)自尊对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有影响:自尊程度越高,幸福感体验越强。
(9)应对方式对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有影响:持积极应对方式的个体比持消极应对方式的个体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定量研究,资料收集以问卷调查法为主。
运用SPSS软件,通过频率分布、均值比较及检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等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基本状况及影响因素作探讨。
四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况(一)青少年对“幸福”的理解在探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基本状况及各重要生活领域的幸福感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青少年对“幸福”的理解,他们眼中的幸福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其重要程度如何?表1-1 青少年对“幸福”的理解排序幸福内容频数1 家庭和谐4222 身体健康3793 友谊长伴3574 成绩优秀2945 自由自在2896 师生关系融洽2537 课余生活丰富2148 社会稳定1799 学校好12910 有很多钱11611 爱情美满10612 其他20由表1-1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对“幸福”的理解,依重要程度前五位分别为“家庭和谐”、“身体健康”、“友谊长存”、“成绩优秀”和“自由自在”。
可以看出,青少年对幸福的理解基本上是积极向上的。
这在问卷最后一道开放题“你希望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回答中也能充分体现:“希望自己和家人生活幸福、健康、快乐。
”“我希望过一个自由自在,但又能被老师、同学和家长认可的人。
”“学习好,有幸福家庭,无忧无虑,快乐自由。
”青少年的这一理解与其他群体对幸福生活的看法基本一致。
Maria的研究表明,家庭温暖、身体健康、事业成功、拥有爱情、自我接纳等是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对幸福的基本看法。
何瑛在2000年对大学生的调查中也表明,大学生认为幸福就是拥有亲情、爱情、友情。
可见,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基本理解存在跨年龄和跨文化的一致性,幸福内涵具有普遍意义。
只是,由于青少年和其他年龄段的群体相比,他们的主要生活任务和关注领域有所不同,因此在对幸福的理解上也体现了一定的差异性。
今天的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更渴望同伴之间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行为上的互动,因此他们对友谊更加关注。
有学生这样说:“我们这个年龄很特殊,很多话不想对家长讲,却可以和好朋友说。
”这大概就是众多青少年看重友谊的原因之一。
另外,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繁重的学业负担、激烈的升学竞争给青少年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成绩优秀也被列为他们对幸福生活的理解。
比较之下,经济上的关注(有很多钱)和爱情美满则被青少年较少提及。
(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根据研究中的操作化,我们将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分为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及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
各维度的均分情况见下表:表1-2 青少年总体幸福感水平得分积极情感(n=516)消极情感(n=514)生活满意度(n=502)主观幸福感(n=495)样本均值 3.47 3.64 3.22 3.44 总体均值 3 3 3 3 标准差0.78 0.74 0.58 0.56T值13.703 19.620 8.569 17.673相加除以2得到积极情感得分(1-5分),分数越高,积极情感越多。
2) 消极情感有五个问题,赋分与积极情感呈反向原则,相加除以5得消极情感得分(1-5分),即分数越高,消极情感越少。
3)生活满意度分为总体生活满意度、学习满意度、同伴交往满意度、家庭满意度、自我满意度、社会治安满意度、本地生态环境满意度和课余生活满意度八个指标,对选项“很不满意”、“不大满意”、“一般”、“比较满意”、“非常满意”分别赋1、2、3、4、5分,将各个指标得分相加除以8即得到生活满意度得分(1-5分)。
4)主观幸福感则是将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得分相加除以3而得(1-5分)。
5)主观幸福感的建构原则采用等权重法,即将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的得分控制在1-5分区间,视之同等重要。
6)*p<.05上差异显著;**p<.01上差异显著;***p<0.001上差异显著。
(下同)由表2-2可以看出,青少年体验到的“积极情感”分界于“有时”(3分)与“经常”(4分)之间,这就说明从总体上来说青少年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较多;同样的道理,青少年对“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的总均分也都在“中等”(3分)以上,说明从总体上看青少年对自己的生活较为满意,他们感到比较幸福;但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体验到的“消极情感”在“极少”(3分)与“有时”(4分)之间,这说明青少年亦体验到一些消极情感,只是这种情感体验的频率并不十分高。
通过单一样本T检验(通过检验的以阴影标示,下同),我们在样本中关于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的发现均可推广到整个新乡地区青少年群体。
表1-3 青少年总体幸福感的频率分布 %(n)1.00-1.99分2.00-2.99分3.00-3.99分4.00-4.99分5.00分积极情感 1.5(8)15.9(82)44.9(565)33.0(170) 4.7(24)消极情感 2.2(11) 13.6(71) 43.2(222) 39.5(203) 1.3(6)生活满意度 1.8(9) 34.1(171) 55.1(277) 8.9(45) 0.0(0)主观幸福感0.5(3) 20.5(101) 64.6(318) 14.5(71) 0.0(0) 从青少年总体幸福感的频率分布表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表1-3),青少年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及主观幸福感得分在中等以上(3-5分)的分别占82.6%、64.0%、79.1%,但同时,也有15.8%的人体验到较高的消极情感(1-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