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考试说明:1.首先下载试题及《标准答卷模版》,完成答题后,答卷从网上提交。
2.答卷电子稿命名原则:学号.doc。
如:11031020512002.doc。
3.网上提交起止时间:2018年5月15日8:00—6月15日18:00。
题目:一、标点(翻译)题:本大题2个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要求:请勿在试卷上作答,先将文字复制下来后标点,然后翻译为现代汉语。
)1.故天子者天下之穷贵也天下之穷富也故于富且贵者当天意而不可不顺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然则是谁顺天意而得赏者谁反天意而得罚者子墨子言曰昔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此顺天意而得赏也昔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此反天意而得罚者也(《墨子·天志》)2.自书契之作先民可得而闻者经传所称唐虞以上帝王有号谥辅佐不可得而称矣而诸子颇言之虽不考虖孔氏然犹著在篇籍归乎显善昭恶劝戒后人故博采焉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又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未知焉得仁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又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汉书·古今人表序》)二、论述题:本大题2个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要求:答题逻辑思路清晰,文字表述流畅,最好能提供具体的例证,每小题作答一般不少于400字。
)1.试述校勘中贸然修改古书的危害。
2.试述版本鉴别的主要依据。
《中国古典文献学》答卷本人承诺:本试卷确为本人独立完成,若有违反愿意接受处理。
签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汉语言文学_____学习中心____内蒙古_____题目:一、标点(翻译)题:本大题2个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要求:请勿在试卷上作答,先将文字复制下来后标点,然后翻译为现代汉语。
)1.故天子者天下之穷贵也天下之穷富也故于富且贵者当天意而不可不顺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然则是谁顺天意而得赏者谁反天意而得罚者子墨子言曰昔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此顺天意而得赏也昔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此反天意而得罚者也(《墨子·天志》)答:故天子者,天下之穷贵也,天下之穷富也。
故于富且贵者,当天意而不可不顺。
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然则是谁顺天意而得赏者?谁反天意而得罚者?子墨子言曰:“昔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此顺天意而得赏也。
昔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此反天意而得罚者也。
译:所以说天子是天下极尊贵的人,天下极富有的人。
所以想要贵富的人,对天意就不可不顺从。
顺从天意的人,同时都相爱,交互都得利,必定会得到赏赐;违反天意的人,分别都相恶,交互都残害,必定会得到惩罚。
既然这样,那么谁顺从天意而得到赏赐呢?谁违反天意而得到惩罚呢?墨子说道:“从前三代圣王禹、汤、文王、武王,这些是顺从天意而得到赏赐的;从前三代的暴王桀、纣、幽王、厉王,这些是违反天意而得到惩罚的。
”2.自书契之作先民可得而闻者经传所称唐虞以上帝王有号谥辅佐不可得而称矣而诸子颇言之虽不考虖孔氏然犹著在篇籍归乎显善昭恶劝戒后人故博采焉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又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未知焉得仁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又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汉书·古今人表序》)答:自书契之作,先民可得而闻者,经传所称,唐、虞以上,帝王有号谥.辅佐不可得而称矣,而诸子颇言之,虽不考虖孔氏,然犹著在篇籍,归乎显善昭恶,劝戒后人,故博采焉.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又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未知,焉得仁?”“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又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译:自从文字形成以来,先世诸民可以知道并流传下来的,自唐虞以上帝王有号见于经典,而他们的臣子却不能得知并称呼了,诸子百家都对他们谈论得很多,虽然不能从孔子那儿加以考察,但都记载在文章中,无外乎显善昭恶,劝诫后人,所以广泛流传.孔子说:“我哪敢当圣人与仁者啊?”又说:“能多施恩惠于人又济世济民的人,非但不止为仁者,也可称圣人了.”“智者虽能明事,远不及仁者能济世的,怎能算仁?”“生来知道的,是上者;通过学习知道的,其次,有所不通而学习的,又其次;不通而不学的,这是最下等的人.”又说:“中庸之人经过逐渐的训导,可以知道上智之人所知道的道理.”“只有上智和下愚的人不可改变.”二、论述题:本大题2个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要求:答题逻辑思路清晰,文字表述流畅,最好能提供具体的例证,每小题作答一般不少于400字。
)1.试述校勘中贸然修改古书的危害。
答:勘中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考订文字的异同,目的在于确定原文的真相。
而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古代书籍大多都已经不是原版,很多都是经过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进行过或多或少的改动。
所以勘中无法准确的判断要以那一个要以那一个时期的那一个版本的作为修改的参照,而且古书的出现本来就是为了翻译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某种事物或者事件的看法,如果在校勘贸然的惊醒修改很容易就在其中参杂了我们现代人自己的想法这样就是去了对古书所产生时代的探索意义了。
同时我们现在的人也很难真正揣摩古人写书的真正意图的向体现的真正思想,贸然的改动添加自己的思想成分同时也是对历史的变相修改。
自然而然贸然的修改古书是有危害的。
2.试述版本鉴别的主要依据。
答:字体:是决定版刻时代的主要依据。
汉字是方块字,不同时代写字用的笔和写法有所演变,刻工的操作方法与技术水平也随时代有所发展,在字体结构等方面形成时代特点与差异。
除时代特征外,刻版印刷发展的地区还形成独有的地方风格。
从事鉴定工作,必须熟悉各时期、不同地方的刀法特色,掌握常人不易觉察的字体同异要领,从而得出判定。
牌记:为刻书标识。
一般在书的卷尾,也有在序或目录之后的,文字有详有略,主要标明刻版年月及出版者。
宋元以后多出现于坊刻本。
元、明、清三代的私家、官府、书坊刻本使用较多,形成明显可资查考的依据。
但有些影刻、翻刻本也把原书牌记摹刻下来,所以要参照其他特征加以辨析。
序跋:古籍大都有序跋。
其内容多为阐扬本书著述的优长,记述刻、抄的经过和年代等等。
鉴定者可从序跋正文及署款判定该书版本年代及真伪、讹托,从而成为鉴定古籍的依据之一,但须留意一书多刻时照刻底本的序跋以及抽撤刻书时的序跋的情况。
刻工:宋、金、元、明、清的刻本,常在书中镌有刻版者的姓名。
有的一部书的刻工多达数十人。
刻工历来受版本学家重视,从刻工姓名可了解版刻时代与地区,是最直接的依据。
但明、清一些影宋刻本,也把原刻本刻工摹刻下来,容易造成误认;同一刻工刻的书也有年代的不同。
因此还须结合其他旁证以作出准确判断。
避讳:封建社会用字最讲避讳,有避帝王讳,有避家讳或尊者讳。
元代不讲究避讳,宋代及清代康熙、雍正以后避讳较严格。
后世版本学家常以避讳字作为判定古籍大致时代的依据。
但应注意翻刻、影刻本保留原书避讳字的情形。
版式:由于刻书时代不同,书的行款版式变异较为鲜明,虽有交错、例外,但有基本规律可循,例如宋版书的书口(版心)多为“白口”,而元版及明前期版本多用“黑口”。
对行款版式的鉴定历来被视为重要依据之一纸张:关于印本和写本书的用纸,前人没有系统的调查研究资料可供参考,很多纸不知其名称,而文献中提到的纸又难以与实物相联系,鉴定时所能根据的仅是纸质的精细厚薄,颜色的黄、白或灰以及帘纹宽狭而已。
宋代有的浙刻本用白麻纸,纸质较匀净,有韧性;四川刻本也用白麻纸,有些纸质较粗,甚至有透空小孔。
南宋初期福建印书所用竹纸,质地细润,纸色较白,但以后多用黄色竹纸,因而从宋、元到明代,黄纸成为福建印本的特征。
明代以棉纸为贵,棉纸有厚薄之不同,纸质细润,白棉纸印书成为明代特色。
明末出现了开化纸,纸质细白匀净,清代以开化纸印书最名贵,连史纸、竹纸应用亦多。
宋以后,还有用公文纸(公牍纸)和其他册子、信札等旧纸的背面印书的,这些公文纸如载有年月也可借以推断印本的大致时代。
总之,书籍的用纸是识别版本的一项依据,但要多作比较,因为有的书刻印于宋代,后世仍可用其书版再印,而区别初印本和后印本,只能从纸张来判别了。
抄本和稿本的鉴定印刷术发明以前,古籍都靠抄写流传。
印刷术发明以后,甚至在雕版印刷普及以后,抄写本仍在中国传世古籍中占很大比重。
历代流传的抄本,数量可观,质量也参差不齐。
抄本之外,藏书家的手写本及学者的稿本更是古籍中的珍品。
因此对抄本和稿本的鉴定十分重要。
其鉴定方法,首先要从书写字体的一般时代特征入手,与鉴定刻本之刀法道理相同。
有不少抄本标识较为明显,很多藏书家传抄的书都用印有专用格式的纸供抄写。
如明代祁承?家抄本在版心下镌有“澹生堂抄本”字样;毛晋家抄书有一种黑格纸,版心下镌有“毛氏正本汲古阁藏”字样;清初曹溶家抄本所用纸的版心镌字为“李曹氏倦圃藏书”,等等。
这些标识是鉴定的重要依据。
此外,个人书法的风格、书中的避讳字、作者的时代等等,都是抄本和稿本鉴定的依据。
有助于鉴定的其他旁证:印章古籍上盖有某人的藏书章,说明该书曾为某人所藏。
流传久远的,藏印随之增多,可从中看出文献收藏的源流。
著名藏书家大多有书目传世,由藏书章对照其藏书目录有助于考核一书的版本。
但藏印有真伪之别,有条件时,可将真伪藏印比较对照,细察印章篆法和印泥色泽,加以辨别。
批校题跋古籍常经前人批校题跋。
题跋中常包含目录学、版本学资料,对古籍鉴定有一定帮助。
对待批校题跋应加分析,要以其本身质量、出自何人手笔,以及内容、字体来确定其可信程度,辨别其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