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专题三一、货币主义学派简介(一)货币主义产生的背景1、Keynes主义对传统货币数量论的批评及对货币重要性的轻视引起理论纷争。
2、由于政府对经济形势的判断的信息不完全、政府实施经济政策的时滞和政治因素和利益集团力量左右政府政策的选择,Keynes主义旨在稳定经济的政策反而导致经济不稳定。
3、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导致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严重的通货膨胀和70年代出现“滞胀”局面。
4、西方发达国家Phillips曲线消失的现实冲击凯恩斯主义的理论。
(二)主要代表人物:弗里德曼1、简介1912年生于纽约,其父母是俄罗斯犹太移民。
193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做研究生,1933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并受芝加哥大学聘请教授经济学理论。
1948年升任芝加哥大学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1977年。
在这30年里他将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形塑成一个紧密而完整的经济学派,被称为“芝加哥学派”。
期间为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货币在商业周期的角色,这是他学术上的重大分水岭。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曾经在1980、1988和1993年访问过中国。
他是极出色的演说家,能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艰深的经济理论,能随时即席演说,极富说服力,“没多少人能与他说上两分钟”。
坚定信仰个人自由,深信自由市场是协调个人活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
2、弗里德曼的学术贡献:A、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十分重视经济理论的实证分析,他的自然率假说、货币存量变动对经济的影响等都是在对现实数据的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B、持久收入消费理论C、自然率假说D、现代货币数量论E、信奉自由市场的作用,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三)货币主义的形成与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的理论准备阶段。
标志是弗里德曼1956年发表的《货币数量论-一种重新表述》,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奠定了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形成阶段。
这一时期,弗里德曼发表了一系列著作,使货币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与凯恩斯主义对抗时期。
重要标志有两三个:一是1976年,弗里德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二是撒切尔夫人1979年上台后全面实施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三是货币主义新的发展,形成了合理预期学派(四) 货币主义的理论假说1、自然率假说1)自然失业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由于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因素,如劳动市场的有效性、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及阻碍或促进到各种职业部门去工作的制度因素所决定的失业率。
2)产出的自然率水平——指经济中只存在自然失业率时的国民收入水平,即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
货币主义认为在没有政府干预,长期内经济会稳定在它的自然率水平上。
2、适应性预期假说所谓的适应性预期,是指理性的当事人会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并根据他们以前的预期误差程度来修正每一期的预期。
例:人们在t 期对t+1期的价格水平所做的预期为:(五) 货币主义学派的思想渊源1、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思想的萌芽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时代。
核心论点: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
2、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直接来源)MV=PT)(1et t e t e t P P P P -+=+βp为社会平均物价水平,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T为社会总交易量。
货币流通速度由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长期内相当稳定;在充分就业情况下,社会的商品和老物的总产量也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因素。
结论:在货币的流通速度和社会商品和劳务量不变的前提下,物价水平是随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化而同正比例变动。
强调的是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在流通中的作用,即货币的支付职能。
3、20世纪30年代前后形成的早期芝加哥学派的经济理论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特点:(1)继承货币数量说的传统,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2)主张经济自由主义,鼓吹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六)弗里德曼的基本理论观点1、货币数量的增长率同名义收入的增长率有着保持一致的关系。
2、货币数量的增长变化对收入发生影响作用需要一段时间。
3、货币数量变化只在短期内影响产量。
4、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5、货币数量的变化并不会直接影响收入,他最先影响的是人们的资产选择行为。
6、货币数量和利率之间步调不一致的变化关系表明,利率不是制定货币政策的好向导。
货币数量增长加速时,起初会降低利率,但是,由于它使人们的增加开支,刺激了价格的上涨,引起了借贷需求的增加,又会促使利率上升。
7、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重要的是控制货币数量,并且让货币数量在一定时期内按某种规则稳定的增长。
(七)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1、公式Md/P=f(Y、W、Rm、Rb、Re、(1/P) ×(dp/dt)、U)Md为个人财富持有者保存的货币量(名义货币量);P为平均物价水平;Md/P为持有者手中的货币能支配的实物量(实际货币需求量);Y表示总财富,恒久收入,多年国民收入的均值;W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值;Rm是货币的名义报酬率;Rb是预期固定收益的报酬率;Re是非固定收益的报酬率;1/P*dp/dt是物价变动率;U表示人们对货币的主观偏好和兴趣,U是持币效用因素。
Y和W是收入变化因素;Rm、Rb、Re和1/P*dp/dt是持币机会成本因素;2、解释1)突出强调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函数,在于尽可能缩小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及其对产量和物价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便在货币供给量与名义国民收入之间建立起一种确定的可以作出理论预测的因果关系2)引起名义国民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化。
假如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反方向变化,那么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于物价和产量会发生什么影响,将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的3)出版的《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中估算出两个经验数据。
其一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15,认为利率的变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另一个数据是货币的收入弹性为1.8,这就意味着从长期趋势来看,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将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有递减的趋势4)弗里德曼在1956年《货币数量论之重申》中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提倡经济自由和货币杠杆作用的发挥。
他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受三方面的影响,即收入和财富的变化、持币的机会成本、持币带来的效用5)货币主义的核心命题是货币在经济活动中最重要,主张货币发行增长率要保持一个不变的速度,让经济中的个体对通货膨胀有充分的预期,这种货币导向机制被称为“弗里德曼规则”(八)对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分析1、Friedman把Philips曲线所描述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
2、第一阶段:向右下方倾斜的Philips曲线:在该阶段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替换关系,失业提高伴随着通胀下降,而通胀提高则伴随着失业下降。
3、第二阶段,假设经济处于自然失业率、通胀为0的A点上。
现政府扩张AD,物价升为P1,但由于适应性预期(公众预期物价仍为0),工人未要求增加工资W ,W/P1下降,厂商增雇工人,失业下降为uB 。
长期内公众会调整自己对物价的预期为P1,会要求加增加W,使W1/P1=W/P,厂商看到工人实际工资并未下降,不增雇工人,失业不下降而物价已上升为P1,PC上移至PC1。
若政府继续增加AD,该过程重复一次,结果P↑而u不下降。
4、第三阶段:斜率为正的Philips曲线。
1996-1976年间,西方7大工业国出现了失业和通货膨胀呈同时增长的趋势(这就是滞胀)。
Friedman 认为这是政府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政策的结果。
政府长期推行扩张AD的政策下使通货膨胀持续不下,人们会把高通货膨胀预期计入工资契约和长期贷款契约,于是物价上升不会降低厂商的生产成本,厂商不愿扩大生产增雇工人,失业就不会下降;相反,动荡不定的通货膨胀却会加强经济前景的不确定、严重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使生产萎缩,失业增加。
即Philips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九)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与古典货币数量论的比较1、货币主义:1)是一种名义国民收入与货币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论2)认为货币也是一种资产,是持有财富的一种形式,货币可以为持有者带来收益或回报;3)货币的流通速度是受若干变量影响的稳定值;4)认为价格是有相当弹性。
2、古典货币数量论1)是一种价格总水平与货币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论;2)认为货币只是一种交易媒介;3)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常数;4)认为价格是有完全弹性的。
(十)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与Keynes货币理论的比较1、Keynes货币理论:1)货币需求函数中的收入为现期收入;2)利率是决定M需求的重要因素;3)M流通速度在大多数时候是高度不稳定的,一般地说,M数量的变化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以相反的方向变化。
4)M影响Y的传导机制: M↑→r →I↑→Y↑2、货币主义1)货币需求函数中的收入为持久收入;2)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很小,因为r变动对货币需求函数中持有其它资产的机会成本影响很小;3)货币货币的流通速度是受若干变量影响的稳定值;4)M影响Y的传导机制:M↑→资产规模↑→需求↑→Y↑(十一)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主张1、“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把控制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把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长期固定在同预计的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的水平,以避免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
2、“收入指数化”方案:应该将工资、政府债券收益和其他收入同生活费用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能够根据物价指数的变化而调整。
3、实行浮动汇率制:浮动汇率制是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它有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均衡的自动维持,能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经济的不利影响。
(十二)简要评价1.积极意义对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分析了货币数量对经济的影响和传递机制。
2.消极意义提出的经济政策在某些方面一时奏效,但并没有能够消除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和失业,反而导致了1980-1981年大部分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和失业增加现象,被称为“货币主义的失败”二、货币主义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评述调整国际收支失衡的传统分析方法是弹性分析法。
它强调通过汇价的变动,刺激出口,减少进口,以纠正国际收支失衡。
50 年代初,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根据凯思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提出了吸收分析法,认为国际收支经常帐户失衡时,通过收入水平的改变进行调整。
它强调的是收入效应,分析减少一国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对调整逆差的作用。
70年代,当货币学派与新古典综合学派激烈论战中一些经济学家把货币主义理论延伸到国际收支领域,提出货币分析法。
因此也称作国际货币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蒙代尔约翰逊、弗伦克尔和道恩布什等人,下面就其理论作一简要的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