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教学实录——《可爱的草塘》【第一课时】第一部分师: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学习《可爱的草塘》一课。
(板书课题,但把“塘”字故意写错)对我写的课题有意见吗?生:老师的“塘”字写错了。
师:哟,怎么错了?生:您的那个“塘”字,右边“唐朝”的“唐”字中间,您右边和下边都没有出头儿。
(教师在学生指出的地方修改)师:他说得很对。
汉字中有许多字都有这个结构(教师写“肀”)如严肃的肃、君子的君、建设的建、纪律的律等等。
大家记住,这也是一个小小的书写规律:凡是有一竖穿过这样结构中的许多横,那这个结构中间的一横,往往在右边出头,一竖下面也要出头。
要没有一竖穿过,中间这一横就不出头,如“雪”字的下面、“录”字的上面等。
(教师又在课题中“草塘”二字下面画圈)师:这个“草塘”是什么东西?(笑声)生:草塘就是草原。
师:啊,就我所知,这草塘可不是草原。
草原是在我国的内蒙古等一些地方。
广阔的原野上长满了牛马羊爱吃的草,牧民们骑着马在草原上放牧,搭蒙古包在草原上生活。
可这草塘,按课文里说的,可不像是这样。
生:草塘大概就是长满了草的池塘。
师:池塘我知道。
人们挖一个塘,灌满水,用它养鱼或是种荷采藕。
但你这个塘,一不养鱼,二不种荷,就让它长草,还要长满,这个主人是不是有点傻?(众笑)不过,多亏你发言中用了一个“大概”,可见你也不十分肯定。
对吗?生:是的。
生:我想草塘就是有一片草地,里面好像有不少水塘吧?师:你这个发言很聪明。
第一,你用问话的形式发言,最后答案等着我表态(笑声);第二,你避开了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池塘”二字——池塘好像是人开的,“水塘”就不一定了,不会再跑出来一个傻子;(笑声)第三,从你的答话中可以听出来,你是读过课文后吸收了课文里的一些知识。
我说得对吗?生:(笑了)对。
师:这草塘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沼泽地。
我去过东北,从西边的齐齐哈尔坐火车一直往东走,到哈尔滨再往东走,过牡丹江还往东,这么大片的土地中,除了城镇,有许多地方都是大片大片的沼泽地,也叫湿地。
上面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芦苇、蒲草,有的地方这些草就长在水中。
这些地方还开辟了丹顶鹤的养殖保护区,真的很美。
你们想,这和内蒙古的草原是一回事吗?生:不是。
师:东北的这大片沼泽地,过去叫什么?(生无言)课文中有一个词,在北方,面积挺大的……生:(齐)北大荒。
师:对,北大荒。
解放以后,有许多有志青年到北大荒去开垦、播种。
北大荒黑土地非常肥沃,所以人们说,北大荒现在已经变成了什么,知道吗?生:听说是北大仓。
师:对,我们今天学的“可爱的草塘”就是发生在北大荒那里的事。
大家读过课文没有?生:读过了。
师:读了几次?生:一次。
师:还想不想读?生:想读。
师:想读我们就读,自己先读一次,怎么读都可以。
可以默读,可以朗读,可以同桌一块读,也可以小组读。
但不管怎么读,你读完以后要有话说。
说什么,我也不管。
我想你不会站起来说你放学回家想吃什么饭吧?(笑声)好了,大家开始读吧。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行间巡视辅导)师:看样子差不多都读完了,有话要说吗?生:我读了课文后觉得草塘真是个好地方,有那么清的水,草也很绿,还有好多鱼。
生:作者去草塘作客,他爱上了这个地方。
生:我不知道棒打狍子是什么意思,那些狍子干什么去了,为什么用棒子打它?能打住它吗?师:你提了一个问题。
好,你先记住你的这个问题,看上完课能不能解决。
如果快下课了,你还不明白,你再举手说,“老师我提的问题您还没解决呢!”行吗?(生答:可以)生:野鸡为什么往饭锅里飞?(笑声)师:哈哈,这些鸡可能要舍已为人吧!(众笑)不用着急,这个问题你一会就知道了。
生:我有一点看不懂,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究竟想写什么?是写草塘美丽呢?还是写他喜爱这个草塘?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水平很高。
我们呆会儿要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生:我还想说一点,这个草塘物产很丰富,有鱼、有狍子,刚才王文问的狍子干什么要用棒子打它?我认为是猎人不用枪,用棒子去打狍子,说明这里的狍子很多,很善良。
(笑声,师插话:“啊,善良就打它,这不是欺负老好人吗?”众笑)这是物产丰富。
生:老师,我看了书上的插图,那草那么高,那么密,密密麻麻的,人还能进去吗?那不迷失方向吗?师:你真是个可爱的孩子,能替别人着想。
(笑声)别担心,当地人总会有办法的。
原始大森林人都敢进,这一丛丛的芦苇能把人吓住吗?好了,大家说了一些,说得还可以,特别是那位女同学提的问题,提得特别好。
她说这篇文章究竟是要写什么,写草塘还是写作者喜爱草塘。
你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生:我认为是写草塘的美丽富饶。
以前我们学过的《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小兴安岭》都是这样写的。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见解?生:我觉得这篇课文又写草塘的美丽富饶,又写作者爱草塘。
因为草塘美丽富饶,他才爱草塘。
师:你说的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
不过我觉得有点别扭,照你这样说,那些不美也不富的地方怎么办?还爱不爱?不过这是另外一回事,还有别的意见吗?生:我也认为这篇文章讲草塘景也美物产也丰富。
师:看来大家意见比较一致。
多数同学都认为课文是写草塘景美物富的。
我呢,有些不同的看法,但我先不说,我一说你们可能就都跟着我走了。
我们先按大家的看法来试一试。
如果能讲得通,那就说明大家的看法是对的。
大家打开书,这篇课文虽然不太长,但自然段很多,很碎。
只有几个比较大的自然段。
但这几个主干性的自然段,基本上包容了课文的内容。
那小而零碎的段落实际上只起一个连接作用,或是简短的对话。
大家再浏览一下课文,把几个较大的、主干性的段落找出来,看它们各写了什么?(学生浏览课文,寻找大的段落)生:我一共找了六个段,它们都是三行以上的。
(笑声)师:啊,你还有个标准——三行以上。
(笑声)好吧,你先说第一个大的段落是哪一段?生:课文第一段就是。
师:这一段中心意思是讲什么的?生:讲作者,不,讲“我”初到北大荒,一切都不习惯,带去的几本书……师:(打断)这样说太复杂了,简单地概括一下,他在北大荒呆得怎么了?生:(看书,找,突然醒悟)他呆腻了!师:对,这不就概括出来了吗?我把它记录下来。
(教师在黑板靠边处写“呆腻”)知道什么叫“腻”吗?生:腻就是不想再呆下去了。
师:为什么不想再呆了?生:他觉得没意思。
师:大家看这个“腻”字是什么偏旁?生:月字旁。
师:月字旁的字一般都跟什么有关系?生:和肉、人体有关系。
师:对。
你们吃过肥肉没有?就是那种这么厚的(用手做式)白膘子的肉,吃过吗?什么味道?生:太肥太油腻,吃不了几块就饱了。
(众笑)师:那就叫“吃腻”了,不想再吃了。
“我”在北大荒呆腻了,当然也就是……生:不想呆了。
师:对,没意思,没趣味、无聊、对吧?再说,还有哪些大的段落?生:第5自然段也挺大。
师:这一段讲什么?概括。
生:这一段讲他看到了草塘,说草塘真美。
师:我们概括为“景美”两个字。
(板书“景美”)下面还有哪段?这次既要说是哪一段,还要直接把内容概括出来。
生:还有第7段,写草塘富饶,什么都有。
师:那就是“物富”了。
(板书“物富”)生:第9自然段,也是讲物富。
(教师板书“物富”)生:第14自然段,讲的还是物富。
(教师板书“物富”)生:还有倒数第二自然段,也就是18自然段,这一段又讲景美。
(教师板书“景美”)(此时板书出现如下字样:呆腻、景美、物富、物富、物富、景美)师:非常好,大家找到了六个主干段落,它们包容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正像你们说的,主要写了草塘的美丽富饶。
可是你们仔细琢磨一下作者的思路,他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呢?先写一个呆腻了,第二写景美,下面一下子连续写了三个物富,最后却又写到景美。
这样安排材料,弄得我们给课文分段都不好分。
不信你们试着分分段!生:可以这样分段:第一,呆腻了算一段,然后景美算一段,三个物富算一段,最后一个景美是一段。
师:你这样分段,从每段看,内容似乎很单一,各是各的内容。
但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不把景美写到一处,搞得前一个景美,说了半天物富,又跑出一个景美,头绪是不是太乱了?生:呆腻是一段,它不能和别的段合并,下面景美和一个物富算一段,讲这里景美物也富,再后面两个物富和最后的景美是一段。
也是写这里景也美、物也富。
师:好像也有道理,但你的第二段为什么只包含了一个物富,再把第9自然段的物富也包含进去行吗?生:可以。
师:这就是说,分段分到哪里都一样,怎么分都行,但分到哪里也都说不出什么根据,可见也有问题,或者是说不清楚道理。
生:第一个呆腻单独算一段,以后的再分两段,一个景美和三个物富分一段,最后一个景美算一段。
师:啊,更随意了,显得这个作者写文章真有点颠三倒四,写了半天,又想起一个景美,往哪放呢?就放在最后吧!(笑声)(还有学生要发言)师:好了,先不说了,其实,按照景美、物富这样的思路来分段,不管怎样也分不好,说不清,是不是作者真的出了毛病了?当然不是,是我们对文章的认识发生了错误。
大家看课题,“可爱的草塘”,它是说草塘美丽富饶吗?生:不是。
师:那么是说草塘怎样?生:说草塘可爱。
师:这说对了。
说草塘可爱,可见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想表达他对草塘的喜爱之情,你们觉得是吗?生:是。
师:看,怎么样?我刚才说我一表态,你们就要跟着我跑。
现在就跟随上跑了吧?(众笑)不过,这样跑过来就对了,(笑声)但是有同学可能会想,文章中确实写了那么多草塘的景美物富。
是啊,但作者只是把这景美物富当做抒情的凭借。
他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借着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告诉读者,这片草塘太好了,我非常喜爱它!因此说,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
而不是单纯写景写物的文章。
明白了吗?生:明白了。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师: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学习《可爱的草塘》一课。
(板书课题,但把“塘”字故意写错)对我写的课题有意见吗?生:老师的“塘”字写错了。
师:哟,怎么错了?生:您的那个“塘”字,右边“唐朝”的“唐”字中间,您右边和下边都没有出头儿。
(教师在学生指出的地方修改)师:他说得很对。
汉字中有许多字都有这个结构(教师写“肀”)如严肃的肃、君子的君、建设的建、纪律的律等等。
大家记住,这也是一个小小的书写规律:凡是有一竖穿过这样结构中的许多横,那这个结构中间的一横,往往在右边出头,一竖下面也要出头。
要没有一竖穿过,中间这一横就不出头,如“雪”字的下面、“录”字的上面等。
(教师又在课题中“草塘”二字下面画圈)师:这个“草塘”是什么东西?(笑声)生:草塘就是草原。
师:啊,就我所知,这草塘可不是草原。
草原是在我国的内蒙古等一些地方。
广阔的原野上长满了牛马羊爱吃的草,牧民们骑着马在草原上放牧,搭蒙古包在草原上生活。
可这草塘,按课文里说的,可不像是这样。
生:草塘大概就是长满了草的池塘。
师:池塘我知道。
人们挖一个塘,灌满水,用它养鱼或是种荷采藕。
但你这个塘,一不养鱼,二不种荷,就让它长草,还要长满,这个主人是不是有点傻?(众笑)不过,多亏你发言中用了一个“大概”,可见你也不十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