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党员教育培训调研报告党员教育培训主要指对未纳入各级党委干部教育培训范围的广大基层党员进行的普遍培训。
党的十八大指出,“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
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学习型政党的重要途径;对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中组部《2009—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和省委组织部有关文件要求,为全面了解全市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状况,近期我市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我市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汇报如下:一、党员培训的基本状况芜湖市委共辖四县四区8个地方党委和41个市管党(工)委;党员共计207129名,其中农村党员66333名,占党员总数的%,主要分布在全市689个行政村党组织中;社区党员25749名,占党员总数%,主要分布在全市292个社区党组织中;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党员16272名,占党员总数%,主要分布在2271个非公有制党组织和152个新社会组织党组织中。
从党员文化水平看,初中及以下党员94082名,占总数的%,尤其农村党员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比较明显;60岁及以上71673名,占总数的%。
总体上,我市近年来全面落实中共《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和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在对基层党员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始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放在首位,以全方位提高党员队伍素质为目的,为构建和谐芜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芜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二、主要做法1、凝聚推动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合力。
一是抓组织领导。
明确了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对象是未纳入各级党委干部教育培训范围的广大基层党员;重点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章和党的基本理论、党的基本知识、党的历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法律法规和党风党纪,以及技术技能培训。
成立了包括纪检、组织、宣传和农业、劳动保障、经委等部门参加的党员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现教育培训软硬件资源合理调度,统一使用,形成培训合力,提高整体工作效果;市委组织部、宣传部联合下了全市党员教育“四个一工程”规范化建设意见,要求各级建立党员教育联系会议制度,定期编印《党员教育学习参考》,下发到各级党委学习使用。
二是抓考核督促。
将基层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落实情况纳入全市县处级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考核中;将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每年“三级联创”考核中;将社区党员培?a href=http:///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的扇虢值郎缜己讼冈颍唤枪兄破笠?a href=http:///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党员的教育培训情况与属地党组织的考核挂钩。
初步建起覆盖全面、相对完整的目标责任体系和考核体系;三是抓阵地建设。
重视发挥以市、县委党校主体班次的作用,坚持每年对组工干部、选派干部、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及村(社区)两委干部进行培训;重视村(社区)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2009年以来,全市共自筹资金新建78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投入资金约2400多万元;改造全市94个社区办公、活动用房,全部达到300平方米;2009年以来,各级投入资金近400多万元,新建、改建各类党员服务中心100多个;四是抓资金投入。
设立社区党员教育培训专项经费,市区两级财政按50元/人的标准,建立起150万元社区党员培训基金;建立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教育经费年度预算制度,每年底对来年培训计划进行预算。
市财政按照对农村党员按照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拨划教育经费;市委组织部从留存党费中安排一部分,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教育经费;市农委从“阳光工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中列支一部分,开展农村党员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市科技局还从科技专项经费中拿出一部分,支持各级党员干部培训实践基地的硬件建设。
此外,各单位自筹经费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党员教育培训活动。
2、不断拓展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深度广度。
一是突出制度化长效化。
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党组织集中学习制度、党员活动日制度等,普遍在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加强机制建设,保证了党员参与活动的时间、内容、程序符合要求,突出了计划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二是突出分类指导。
市委要求对党员的教育培训分类指导、重点突出,对企业党员要进行岗位技能、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知识培训;对机关、事业单位党员进行政策法律和业务知识培训,要求“学有笔记、月读一书、季写一文、年讲一课、常学一技”。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市委发起了学习十八大精神的热潮,近期仅全市举办的十八大专题培训、讲座就有124个,各类知识竞赛100多场次。
三是大力开展多媒体教学。
全市共建成各级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1173个,每月组织党员学习4小时以上的站点达1100多个;建立市级党员教育电视栏目2个,县级党员教育电视栏目4个,累计播出时间达300多小时,被中组部、省委组织部采用党员教育电视教材50多部10多小时;开通党员教育手机信息系统市级1个、县级1个,市本级手机短信平台累计发送信息达259条、发送对象230288人次,被中央、省采用13条;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党建网站1051个,全面宣传各级党建工作动态,引导党员开展“网路化学习”、“信息化学习”。
四是合理整合教育资源。
坚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提升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水平。
2012年,我市党建研究会换届,将各单位、各领域一大批理论成果突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领导充实进来,初步培育起一支具备一定水平的党员教育师资队伍;面向市县乡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及机关普通党员,市委从2001年开始,坚持每月邀请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来芜作报告,内容涉及社会各领域、各学科热点焦点问题,2004年以来每年还将讲课内容编印成《专家学者报告录》下发基层进行学习;面向广大市民、基层党员,市委于2007年创办“中江大讲堂”,邀请各类文化名人和专家学者,突出主旋律,综合文化发展趋势和群众知识需求,做到思想性、知识性和普及性相统一,目前已成功举办了39期,直接受益者达5万余人次。
3、打造承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工程。
一是村级党员干部培训工程。
建立起市级示范培训、县级重点培训,镇街普遍培训的基本框架,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到本地党校和外地培训机构进行集中培训,对新任的农村党组织书记及时进行任职培训,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时间一般不少于40学时。
几年来,先后组织全市镇、村(社区)党员干部3000多人次赴外地进行新农村建设培训;市委组织部连续几年组织优秀镇(村)党组织书记参加省委组织部示范培训班;2012年以来,各县区组织村(社区)干部10批次、1696人次开展专题培训,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是新党员培训工程。
着眼于增强党员意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抓好新党员的教育培训。
严格执行《芜湖市发展党员工作规划》,通过集中学习、党课教育、座谈研讨、主题活动等方式,近2万名新党员在入党前后至少参加一次集中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24学时。
2007年,下发文件命名王稼祥纪念园为“芜湖市共产党员教育基地”,作为新党员、新提拔干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培训基地。
三是大学生“村官”党员培训工程。
着眼于培养后备干部,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培训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培训经费纳入预算。
各县普遍采取在县级及以上党校集中培训、到先进村实践培训、请优秀镇村干部传授经验等多种方式,2009年以来,各县区每年至少组织2次培训;2012年,我市先后开展大学生村官党员专题培训1348人次。
四是党员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工程。
与农业、科技、人事、劳动社会保障等部门密切配合,重点抓好农村党员的实用技术培训和流动党员特别是农民工党员、下岗失业职工党员、退伍转业军人党员的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努力使他们掌握1门以上技术技能,切实提高创业就业本领。
积极将党员创业就业技能培训与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SYB培训、再就业培训工程有机结合。
2012年以来,市农委组织的“阳光工程”培训使9200多名农民党员受惠,8800多名农民党员因此实现劳动力转移;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适应全市劳动力用工需求,向农村基层党组织下达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体的订单培训计划,实施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及资格认定,提高了党员和群众的职业技能水平。
截止目前,已举办专业技能培训班98期,培训59740人次,其中党员占%;颁发职业技能鉴定证书41500份,党员占25%。
4、探索活跃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形式。
改变传统灌输式和单纯理论学习的方法,把理论学习与研讨问题结合起来,把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把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教学和培训效果。
一是“实践学”。
各镇都至少建立了5个“双培双带”示范基地,各村都至少建立了5个示范户,镇村党组织农村党员轮流到基地亲身实践。
去年,市委组织部评出了10个“百千万”致富工程示范基地,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
另一方面把“致富能手”、“土专家”请进课堂,“现身说法”,主要以镇为单位,结合农业产业项目,去年以来开展培训300余场次。
二是“网络学”。
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覆盖到农村、延伸到社区,基层党组织定期组织党员进行专题学习;发挥市、县先锋网作用,定期更新学习资料,让流动党员通过互联网,浏览相关信息,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
三是“外出学”。
坚持走出去的战略,2009年以来,连续5年在清华大学等高校开设了10多期公共管理研修班,选派中青年干部、基层干部、党校教员参加学习;在绍兴、温州等地举办9期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培训班,600多名非公企业党员业主和党务工作者得到培训;今年在复旦大学举办300多名社区党务工作参加的社区工作者项目培训班。
二、问题及原因从调研中发现,我市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经过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总体上看,已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其中既有客观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仍需进一步提高。
少数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领导不力,认为党员培训是可抓可不抓的软任务,不重视开展教育活动,有时虽作了安排,但具体落实不到位。
从党员自身来看,少数党员党性观念不强,加之一些地方由于青壮年党员外出务工多、留守农村的少,出现了“人员难集中、教育难开展”的问题。
二是培训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
据调查,基层党组织由于师资队伍较弱和经费较少,多数培训还是开开会,照本宣科,常常是读读文章,念念报纸,没有联系工作实际,引导党员进行深入思考和生产经验交流,推进学习培训的深化,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