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读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①

精读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①

精读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①■原文【 XJ】本篇是《黄帝内经》的精髓之中的精髓篇。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中医其实就两条主线,一是经络,二是阴阳。

而本篇就是论述的阴阳之道理。

很多人不理解什么是阴阳,又有很多人片面、机械地理解阴阳。

其实,阴和阳既是固定的,又是变化的。

如果你只把它理解成固定的,或者只理解成变化的,都是不妥的。

比如,地为阴,天为阳。

而天和地其实并没有边界,有时天地就是融为一体的,你说哪个为阴,哪个为阳呢。

自然界如是,人体也一样,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相互依托,相互转化。

精读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①学中医,不像学西医,有标准答案可以遵循,只要按照做就行了。

中医的精髓在于悟,因此,每个医者对自然、社会的感悟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医道,医术的高低也就自然而显现了。

因此,本篇,对于所有对中医有兴趣的人,都要认真去阅读,去感悟。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

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

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

分部逆从,各有条理。

四时阴阳,尽有经纪。

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阴阳者,天地之道......【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点评】本段是这一篇,甚至是《黄帝内经》最最重要的精髓所在。

①阴阳者:者在这里没意思,表示停顿。

②道:道是什么?有一个成语叫南辕北辙,说的是什么呢?就是道错了!因此,如果道错了,即使你车好、马好、钱多、驾驶技术好,只能离目标越来越远。

所以,才说,阴阳这件事是天地之间的大道。

③纲纪:70年代,我们的媒体上总爱说纲举目张。

纲和目,原指的是渔网,纲就是穿鱼网的那条粗绳,而目就是那千千万万个孔洞。

要想把鱼网撒出去,不能提那些孔洞,而要提那条粗绳子,这就是纲举目张的本意。

同样,纪是什么,是纪律,是一个团队要做事必须遵守的规则。

那阴阳这件事,是万物的纲纪,你就不难理解了。

因此,学中医离不开阴阳,掌握了阴阳,也就掌握了万物的纲纪。

④本始:原始,本初。

换言之,阴阳不调,决定了生物生存或死亡的原始、本初。

⑤神明:中医认为心主神明。

府:府弟。

换言之,阴阳不调的人,脑子一定不好使,心神不宁。

⑥本:根本,本来。

【整段翻译】阴和阳,是宇宙天地间的规律,是万物运行的规则,是一切事物变化的父母,是一切生命生死的根本,是思想库,治病一定要追求阴阳。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原文】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点评】本段是通过对自然界的比喻来形容阴阳在人体中的作用。

以人为例来说明阴阳之道。

通常,男人为阳,女人为阴。

人们赞美男人,通常用阳刚之气来形容;而赞美女人,通常为阴柔之美。

男人在外大拼挣钱,而女人则在家把男人挣来的钱,积累起来。

①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所以清阳之气积聚于上为天,阴浊之气积聚于下为地。

②阴静阳燥:阴是静止的,阳是燥动的。

③阳生阴长:阳主生发,阴主成长。

④阳杀阴藏:阳主肃杀,阴主收藏。

⑤阳化气,阴成形: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体形。

【整段翻译】所以清阳之气积聚于上为天,阴浊之气积聚于下为地。

阴是静止的,阳是燥动的。

阳主生发,阴主成长。

阳主肃杀,阴主收藏。

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体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原文】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点评】本段是说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变化的道理。

①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到极点会生热,而热到极点会生寒。

这个主要是来形容人体的。

比如,人受寒了,就会感冒,而感冒就会发烧,这个发烧的过程是为了排寒;同样,人如果中暑了,也会出现身体冰凉的情况。

②寒气生浊,热气生清:通常,如果人体的基础体温较低,就会有湿浊产生。

而基础体温较高者,则显得阳气很足。

③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但如果清阳之气憋在人体的下焦,就会导致温热下注,就会发生腹泄。

④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同样,如果阴浊之气在人体头脑,就会发生头痛之病。

⑤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这说明阴阳如果不按位置存在,病就会发生逆和顺的变化。

【整段翻译】寒到极点会生热,而热到极点会生寒。

寒气产生阴浊,热气产生清阳。

如果清阳之气在下,人就会发生腹泄。

如果阴浊之气在上,就会发生头痛。

这说明阴阳之气如果不按位置存在,病就会发生逆和顺的变化。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原文】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点评】本段继续通过自然现象来解释阴阳的变化。

①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故,所以之意。

此句为指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

②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

这个其实讲的就是雨的形成,详见下图。

对流雨形成图③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因此,雨实际上来自于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同样云则是天气蒸发水气而成的。

④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因此,对于人体而言,清阳之气应该从上窍出,而浊阴之气从下窍出。

此句的意思是,比如,我们运动了,会产生体热,会出汗,这个汗,应该从口鼻之窍出来;反之,如果天气很寒冷,人就不爱出汗,反而爱排尿,这尿就是浊阴之气。

⑤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同样,清阳之气,比如汗液,会从皮肤腠理发出;而浊阴之气会走五脏。

这里我们联想到,比如癌症,其实,就是那些浊阴之气积聚在五脏上的结果,代谢不掉。

⑥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接上句,既然清阳之气会从皮肤腠理发出,那出汗的过程,也就是排毒的过程,生命在于运动就此产生。

反之,如果浊阴之气不及时清除,伤害的不仅有五脏,还有六腑。

【整段翻译】所以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

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气而成的。

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浊阴之气出于下窍;清阳发泄于腠理,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充实与四肢,浊阴内走于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原文】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点评】此段继续论述阴阳与食物的关系,与人体气和形的关系。

①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如果理解阳为气和阴为味?重点是这个“为”字。

这里它变成,转化讲;而“味”,则当食物讲。

水是阴气转化成的,火是阳气转化成的。

人体的阳是由气积聚的;而人体的阴,是由食物转化成的。

②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人吃食物,形体一点点变大,之所以变大,是因为有阳气推动的结果,而阳气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人体的精微物质,而精微物质,是由人体生化而来的。

注意,这句为一个倒装句,先说结果,然后,一点一点的阐述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

③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这里的“食”,当动词用,表示消耗的意思。

阴精的产生必定需要消耗阳气,形体的强壮必定需要消耗食物。

还可以看到,旺盛的生化活动可以产生阴精,阳气的充足可以让形体保持强壮。

【整段翻译】水是阴气转化成的,火是阳气转化成的。

人体的阳是由气积聚的;而人体的阴,是由食物转化成的。

人吃食物,形体一点点变大,之所以变大,是因为有阳气推动的结果,而阳气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人体的精微物质,而精微物质,是由人体生化而来的。

同时可以看到,阴精的产生必定需要消耗阳气,形体的强壮必定需要消耗食物。

还可以看到,旺盛的生化活动可以产生阴精,阳气的充足可以让形体保持强壮。

■味伤形,气伤精......【原文】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点评】继续讲解,食物与人体的精气的关系。

①味伤形,气伤精:味,当食物讲;②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精可以转化为气,而气往往又被食物所伤(即吃的不足,或吃的过饱,都会伤气)③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阴味---粪便;阳气---精液;下窍---肛门;上窍---阳具。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粪便由肛门排出,精液由阳具射出。

【整段翻译】但是食物不及或太过必定会损伤形体,阳气过旺就会消耗阴精。

阴精可以转化为气,而气往往又被食物所伤。

粪便由肛门排出,精液由阳具射出。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原文】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点评】结合前段,此段主要说明食物和大便、精液的关系。

①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味---阴味-粪便;厚---大便结干;薄---大便软湿;阴---便秘;阳---排便顺畅。

②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气---精液;厚---精子众多而活泼;薄---精子稀薄且颓废;阳---精神充沛;阴---精神萎靡。

③味厚则泄,薄则通:大便干,则用泄药,粪便软湿,则肠胃通④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若精子库中的精子稀薄,则身体发虚,若库存精子过多,则烦躁发热。

这很好理解。

如果一个男人纵欲过度,就会萎靡;同样,如果长期不过性生活,就会憋的难受。

【整段翻译】大便干结者为便秘,而大便软湿者为通顺;精子众多而活泼,精子稀薄而精神萎靡。

大便干的,就要用泄药,粪便软湿,则肠胃通。

若精子库中的精子稀薄,则身体发虚,若库存精子过多,则烦躁发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