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父子与东北城市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张学良与东北经济建设蒋文祥张学良虽然出身军旅,但他深知“经济是一国的命脉,经济不能复兴,政治永远没有独立自主的一天!”[1] 1928年12月,张学良主政东北并实行东北易帜后,立即发出了“东北新建设,推行现代化”、“统一告成,建设开始”的号召,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着力发展农业,夯实经济基础;大力发展工业,提高经济实力;努力发展交通,增强经济活力,张学良为东北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拟对此作些研究与探讨,以求教于各位学界同仁。
着力发展农业,夯实经济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中国是个传统农业大国,在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农业经济始终占有很大的比重。
张学良根据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现状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停留于农村经济时代,只有农业经济发展了,整个国民经济才能繁荣。
如果农业经济上不去,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就不牢。
张学良充分认识到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中国“不像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国民经济基础建立于都市”,而中国社会经济“还停留在农村经济时代,工商业不十分发达”,“我国的国民经济基础,目前还是建立于农村”。
[2] 因此,在他主政东北后,针对“东三省地域广大,物产丰富,未垦之荒地,未采之矿源亟待开发”的现实状况,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使东北的农业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张学良深谙寓兵于农之道,力推军队戍边屯垦。
1928年7月,张学良上任伊始,便成立了兴安屯垦区公署。
9月,张学良任命炮兵司令邹作华为兴安屯垦区督办。
10月,邹作华率部去洮南、索伦一带安营扎寨。
11月,划定兴安屯垦区四面界址及大致范围:南以热河省为界,西与内蒙古接壤,北到中东铁路,东与吉林省毗连。
其中包括辽宁省所辖之洮南、洮安、镇东、突泉、安广五县;黑龙江省所辖之景星、大赉、泰来、索伦四县;还有内蒙古之扎萨克图旗、镇国公旗、国什业图旗等。
邹作华设洮南、索伦两个屯垦中心。
张学良下令,军垦单位以邹作华的炮兵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和东北司令长官公署编余军官队为主体,制定了具体的《兴安区屯垦军章程》、《兴安区编余军官合作开垦章程》和《兴安区编余军官队授地办法》[3]。
军垦部队放下枪炮,拿锄挥镐,开荒垦地,建边设寮。
这样做既解决了编余军官的安置,又改善了屯垦官兵的伙食,还减轻了东北民众的军粮负担,实在是一举多得的高明之举。
兴安屯垦区地处东北边陲,一向无军把守无民垦殖,造成土地荒芜边备松弛。
张学良把军队屯垦与开发边陲、发展生产、巩固国防结合起来,不仅荒地得到开发,经济得到发展,而且边防得以巩固。
1931年6月,日本间谍中村震太郎潜入兴安山地进行非法侦察测绘,被军垦部队及时发现捕获并迅即斩决,便是最具说服力的例证。
[4] 在重视军队屯垦的同时,张学良也十分重视移民垦荒。
由于东北地广人稀,张学良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关内移民东北。
他在《兴安区屯垦移民办法》中规定,“被移民户住室,由公家预为建筑,或贷与材料,使之自筑。
”[5] 据相关文献记载,从1927年到1930年的“三四年之间,由免费车船而来者,固络绎不绝,即挈老携幼跋涉数千里而不惮者,亦育摩而至。
”“获此百万余人为之实边,……此安土重迁问题解决矣。
”[6]关内大量移民的涌入,不仅给东北增加了精壮劳力,而且为开发东北发展农业生产增添了不竭动力。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为实现机械播种,机械收割,张学良派人特地从美国买回拖拉机用于垦区农业生产。
不仅如此,张学良还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与沈鸿烈、鲍英麟合股在其家乡海城县创办了营田公司,示范经营现代农业。
由于张学良实行军垦民垦双管齐下,加上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身体力行示范经营,多措并举发展农业,夯实了东北经济的基础,东三省粮食产量逐年上升。
据东三省官方银号调查统计,1929年东北主要农作物产量为18363650吨,创历史最高纪录。
1930年12月,张学良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上作《东北最近状况》的报告,东北每年生产的农产品,除供“民食民用”以外,还有大量出口。
仅大豆和粮食两项,每年输出量价值达到国币4000余万元。
另外还有牛羊家畜山货皮张等农业多种经营,每年输出量价值亦达国币3000余万元。
[7]大力发展工业,提高经济实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实业救国,振兴民族工业是张学良的一贯主张。
张学良清醒地认识到,东北地处日、俄两大外来势力的夹缝之中,在这双重夹击之下,只有大力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摆脱外国资本的控制,将东北的经济命脉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开发矿业关系国计民生,至为切要。
”[8]为了与日、俄在东北的企业相抗衡,张学良主政东北后,首先对工矿企业进行整顿。
他把八道壕、辽源、孙家湾煤矿、海城长岭滑石矿、辑安宝马川金矿等企业合并成立东北矿务局,形成规模,统一管理。
为了提高工矿企业的产量和质量,积极进口先进的矿山设备,加速矿山开采的机械化程度,以增强民族工业与日、俄企业竞争和抗衡的能力。
此外,张学良还千方百计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投资建矿。
1929年12月,仅九台、伊通、珲春、桦甸、额穆等地就新建煤矿18处。
“东北所产大豆,占全国产额百分之五十二,豆油占百分之四十”[9]。
煤矿业的发展,悄然带动了榨油业和面粉加工业。
1928年底,大连、安东榨油厂增加到114家。
从1928年到1930年的短短三年时间里,仅哈尔滨一地,榨油业就发展了近百家,投入民营资本1500万,添置榨油设备4200台,成为东北乃至全国榨油业的中心。
这个时期的东北豆油及大豆制品占领了全国及国际市场,并成为世界大豆制品的输出地。
面粉加工业,此前一直被俄人企业所垄断。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卢布贬值,俄人在东北经营的面粉加工厂纷纷破产倒闭。
这种情况下,东北地方当局趁机鼓励民营资本先后购买了十几家俄国大型面粉加工厂。
同时兼并了日本人经营的满洲制粉株式会社。
到1929年,东北地区的面粉业加工厂已发展到293家。
与此同时,纺织业和缫丝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沈阳纺纱厂在张学良的大力扶持下,各县商户踊跃认股,织机从建厂初期的几十台,发展到1930年的250台,纱锭20000锭,纺纱工2000多人,年产棉纱15000件,棉布192995匹,棉袜9570打,年收入达5261万余元。
由于产品不但质量优良,而且品种繁多,深受用户好评,并畅销海内外。
沈阳纺织厂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东北纺织业的兴起。
[10]沈阳织布厂由最初的4家发展到32家,营口由最初的5家发展到15家。
长春的纺织业更是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一下子发展到253家。
安东的缫丝业到1928年也发展到50多家,西丰有44家,盖平和海城12家。
此前由于技术落后,产品缺乏竞争力。
日资企业利用安东蚕丝织出的丝绸,价格高出本地丝绸十几倍。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安东义泰祥丝绸厂引进日本先进的织机设备和漂白染色工艺,产品远销欧洲和东南亚,从而使东北丝绸跻身于国际丝绸市场,并享有盛誉。
沈阳,一向是东北的工业中心。
到1930年底,沈阳的铁工厂也发展到近20家,其中最著名的是东北大学附属铁工厂。
东大铁工厂设备精良,做工精细,加上有中外著名技师指导,一时声誉鹊起。
东大铁工厂的经营项目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制造各种客货车辆、各种机车及其附属用品、铁路用的各种工具,还有各种铜铁工具、各种工作机械、普通日用器具以及一切土木建筑工程用具等;二是修理各种机车、各种铁工机械、各种电气机械等。
1930年底以前,东大铁工厂安装客车28辆、货车713辆、行李车4辆;修理客车79辆、货车192辆。
[11]除铁工厂外,沈阳还有纺织、染印、铁工、印刷、碾米、榨油、食品、木材、窑业等工厂574家。
汽车制造。
张学良根据辽宁迫击炮厂厂长李宜的建议,决定利用军工先进设备研制国产汽车。
1929年5月,张学良拨款75万元开始研制,同年8月,中国第一台国产载重汽车即告研制成功。
张学良亲自将它送到上海国货展览会展示,受到国内外人士青睐和好评。
1931年6月,又成功制造出载重4000磅越野汽车,张学良将其命名为“民生牌”汽车。
从此,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的汽车制造工业。
[12]新式陶瓷。
肇兴窑业公司,是著名爱国人士杜重远在沈阳创办的民营企业。
起初公司只有旧式马蹄窑两座,只能烧制青砖。
后来投资加筑轮窑18座烧制红砖。
1928年夏,公司扩大规模另建一座瓷厂,完全使用最新设备,成为中国第一家机器陶瓷工厂。
当年生产瓷器50余万件。
1929年生产300余万件,1930年仅到8月就生产500余万件。
肇兴的兴旺,吸引了大批原在日本人大连大华瓷厂的中国技工纷纷改换门庭,投到肇兴门下。
导致日营大华瓷厂门庭冷落,几近停产。
随着肇兴规模日益扩大,资金运营发生困难,杜重远急切面见张学良请求帮助。
张亲自到厂参观考察了解情况,即从奉天边业银行拨款12万元,解了肇兴的燃眉之急,同时又令省政府批准对肇兴窑业免征营业税五年。
[13] 肇兴生意更加火爆,产品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又因国货,物美价廉,畅销东北及全国各地。
与此相反,日本人苦心经营的大华瓷厂由于质量下降,销路受阻,最后不得不改做耐火砖以撑门面。
正因为如此,肇兴窑业被当时人们普遍誉为“东北工界之福音”和“东北模范工厂”。
努力发展交通,增强经济活力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国家者,犹人之有头脑;道路者,即人之四肢脉络也。
未有四肢脉络不通畅,而头脑得以强健者也。
故欲头脑之强健,必先求四肢脉络之通畅。
欲国家之强盛,必先求交通之便利”。
[14]铁路是东北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在20世纪20年代,日本人和俄国人掌握了东北的大部分铁路,唯北宁路归中国人管。
张学良深知,铁路在发展东北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只有努力发展铁路交通,才能助推东北经济发展,增强东北经济活力。
张学良亲自倡议建造的开丰铁路,自开原至西丰县城,营运里程为63.7公里。
这是一条由开原、西丰和沈阳等地商人、企业家和军政官员共同投资兴建的民营铁路,也是东北自建铁路中的唯一独立经营的商办民有铁路。
开丰铁路实行股份合作制,投资总额为105万元,分作21000股,每股50元。
张学良带头认股,对集资筑路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公司成立董事会,董事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1人,常务董事4人,监事4人,总经理1人,副经理2人,任期3年。
董事会由股东大会用无记名投票方法选举产生。
股东认股100股以上者有被选举董事权,认股50股以上者有被选举监察权。
张学良为防止外国资本渗透,以免引起外交纠纷,通过公司章程严格规定股东以中国人为限,不得转让或抵押于外国人。
打通铁路,南起打虎山,北至通辽,营运里程251.7公里。
这是东北用本地资金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也是东北自建铁路西大干线的南部起点。
打通铁路在东北铁路交通运输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它的建成改写了以往东北铁路干线全部借用外资修建的历史,打破了南满铁路垄断东三省南部运输的现状,阻止了日本向东三省西部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