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复习一 生物与生物圈课件

专题复习一 生物与生物圈课件

2019年4月28日,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隆重开幕。习主席 与世界达成绿色约定,向全球发出绿色宣言:“我们要 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 对待生态环境……”图1-2-6甲是某校生态保护志愿者在 研究某草原生态系统时绘制的碳循环模式图,A、B、C、 D表示生态系统中的成分,①②③为特定的生理过程;图 1-2-6乙是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回答下列问题。
供植物重新利用
__非__生__物____部分
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
为生物的生存提供 适宜的环境条件
重点注意: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不是绿色植物,而 是光能。而食物来源是植物。
3. 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_生__产___者____和___消__费___者__之间 由于 吃__与___被__吃___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2. 生态系统的组成:
组成
分类
概念
生产者——___绿__色__植__物_____
通过光合作用制造 有机物,为自身和

动物提供营养
生物 态

__________部分
消费者——_____动__物_______
直接或间接以植物 为食

__分__解__者____——细菌、真菌
把动、植物尸体分 解成简单的物质,
4.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在生态系统中,随着环境的变化,各种生物的数量 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 生物的____数__量____和所占的____比__例____是相对稳定的。这 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调节能 力具有一定的____限__度____。当外界干扰超过此限度,生态 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2)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自身结构。生 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 越_____强_____(填“强”或“弱”),生态平衡就越不易 被打破,生态系统就越稳定。一般情况下,森林生态系统 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更_____强_____ (填“强” 或“弱”)一些。
(2)食物链的格式:绿色植物(生产者)→食草动物→食肉
动物→……→最高级别的食肉动物。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___食__物__链_____和 ___食__物___网__流动的。
重点注意:①食物链不能写入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起 点必须是生产者;箭头指向物质和能量流动方向(即由 生产者指向消费者,由低级消费者指向高级消费者)。 ②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所含能量越少,生物数量越 少,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越多(富集作用)。
重点注意:学会这几种图表 形的食物链,要注意图中是 表示生物数量、能量、还是 有毒物质含量。
(4)_食___物__网____: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网
状联系(如图1-2-1)。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
重点注意:确定食物网中食物链条数的方法:每条食物链 的起点都是生产者,即植物,终点是这条链的最后一个消 费者;
4. 科学探究: (1)六个步骤:提出问题→_作__出__假__设___→制订计划 →__实__施__计__划__→得出结论→______表__达__和__交__流______。 (2)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___不__同_____,其他条件都 ___相__同_____的实验。通常,一个对照实验分为___实__验__组___ 和对照组。 (3)变量:遵循__单__一__变__量__原则。
错误的是
( C)
A. 需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B. 需要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
C. 在调查过程中只记录自己喜欢的生物
D. 要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考点3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
做____生__态__因__素___。 __非生_物__因素:
光、温度、水、空气、生存空间等。
重点注意: 1.如钟乳石能“生长” ,机器人能运动;珊瑚、珊瑚礁 属于非生物,而珊瑚虫属于生物; 2.能繁殖后代的物体一定是生物。如病毒。 3.长“白毛”的馒头、馒头上的 “白毛”。关注的是的 后面那个表达的是否是生物 4.理解好诗与古文中的真正意思。如“千树万树梨花开”
真题精讲
生物的特征
典型例题 1. (2018广东)下列诗句包含生命现象的是 A.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D.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1)生态因素 ____生__物___因素:
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 物(包括同种生物)。
(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
光 温度
典Hale Waihona Puke 实例光影响鼠妇的生活,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 布
阔叶林与针叶林的分布
水分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草原
风力
旗形树冠、有些植物长不高
(3)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重点关注: 1.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都是生物的性状被改变 了。生物影响环境,是环境改变了。 2.学会判断下面图属于哪种关系。
真题精讲
考点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 (2019广东)造礁珊瑚虫体内的虫黄藻为其
提供氧气和有机物,而造礁珊瑚虫为虫黄藻提
供二氧化碳和氮、磷等无机物。虫黄藻与造礁
珊瑚虫之间的关系是 A.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 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根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 生物的体表或体内,并
从中获取营养物质
蛔虫生活在人的小肠 中,菟丝子寄生在别
的植物体上
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很多生态 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必须___适__应_____环境才能生存下来。 如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 豹,皮下脂肪很厚等。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 ____影__响____和____改__变____着环境。如蚯蚓能疏松土壤;植 物能增加空气湿度;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地衣使岩石不 断地风化等。
B. 丁→乙→丙→甲 D. 甲→乙→丙→丁
考点5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 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
____环__境____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2. 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的范围包括
___大__气__圈___的底部、___水___圈____的大部和 ___岩__石___圈__的表面。如果以海平面来划分,生
(5)外来因素干扰严重时,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生态危 机。说明生态系统的___自__动__调__节_____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6)“嘱托重如山,践诺须躬行”。为保护美丽地球家园, 作为中学生,我们该怎么做?_______多__植__树__造__林__;__节_ 约 __用__电__,__节__约__用__纸__等________(答2点即可)。
(1)图甲中的B、D分别代表__生__产__者__、__分__解__者____。 (2)图甲中过程③中的碳以___二__氧__化__碳____形式进行传递。
(3)请写出图乙中,理论上猫头鹰获取能量最多的一条食 物链:________草__→__食__草__鸟__→__猫__头__鹰___________。 (4)图乙中猫头鹰占有的营养级有_____四_____个。
( A)
考点2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生物学探究的常用方法包括观察法、__调__查__法____、
实验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法、比较法(研究生物进化)等。
1. 观察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 __放__大__镜____、___显__微__镜___等仪器。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
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 2. 调查法:调查首先要有明确的调查___目__的_____和
( A)
B. 竞争
C. 捕食
D. 寄生
考点4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
___环___境___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如一片
森林、一片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一条河流、 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
重点注意:理解生态系统时不能把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 分分开来理解。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例如一片草地, 是应该指草地里所有的东西。
作出反应
花朵朵向太阳
生物的特征
5. 生物能___生___长____和繁

6. 生物具有遗传和
_____变__异___的特性 7. 除___病__毒_____外,生物
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典型实例 种子的萌发,根的生长,开花结 果,孔雀开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猪生九 仔,连母十个样
烟草花叶病毒,禽流感病毒
关系特点典型实例
____捕__食____关系 (最常见)
____竞__争____关系
关系特点
典型实例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 生物为食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争夺空间、阳光、食 水稻与杂草争夺阳光、
物、配偶等
水分和无机盐
合作关系
同种生物之间的互助
蜜蜂、蚂蚁群体内的分 工与合作
____共__生____关系 ____寄__生____关系
真题精讲
1.(2019广东)青藏高原的某自然保护区是高海拔地区生 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高原鼠兔是保护区内的重要物
B 种,图1-2-3是与其有关的食物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网中包含高原鼠兔的食物 链共有3条 B. 太阳能是图中所有生物生命活动 能量的根本来源 C. 重金属污染物在该食物网中草的 体内积累最多 D. 该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数量和所 占比例不变
重点注意: 1、实验材料要达到一定数量,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 响,要10只鼠妇,可以尽量避免偶然性引起的误差;对 需要测量数据和统计数值的实验要设置重复实验,一般 是重复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 测最大肺活量时就不用 平均值。 2.做实验的时候,实验结果不等于实验结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