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言只语总关情——如何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这朵中考小花,在中考语文试题百花园中逐渐绽放开来。
此考点考查分析、理解和归纳、整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要求比其它题目要高。
只要能够掌握解题的钥匙,就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重要句子的类别“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包括下面几类:①主旨句:统摄全篇,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即人们所说的“文眼”;②过渡句: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对行文有推进或转承作用的句子;③总结句:处于段落或者文章的结尾段,那些内涵比较丰富具有深层含义的句子;④修辞句: 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如警示句、矛盾句、引用句、比喻句等。
另外,用作文章标题的句子,一些议论抒情句和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二、常见的考查形式①“××××××”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文章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题“×××”的含义。
④最后一段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在文章中有何作用?⑤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三、理解句义的方法下面以2011年有关中考试题,例说如下:1.紧扣修辞法大凡优秀作品中的彩精语句,往往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而成为重要的考点。
解题时考生要从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入手,去透视其深层的意义,去感悟其精彩的亮点。
不过需要具体分析,切忌笼统,如回答比喻的作用时不要只回答“生动形象”几个字,要从比喻的本体、喻体的相似点上着手,写出该比喻句蕴含的思想感情;讲对比作用时,要讲出是什么与什么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
例1.阅读李春雷的《雪中小卓玛》,回答问题。
【真题回放】请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车走远了,雪中小卓玛的身影,像一簇猩红的篝火,在我的心底燃烧着……”的含义。
(2011年青海省中考试题)【解题思路】本题要求考生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来分析句子的含义,其实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这样一个难点。
为此,我们可以联系全文尤其是其中描绘小卓玛形象的语段中,可以看出“我”深深地被小卓玛的形象感染了,内心充满温暖的感觉,同时也感受到玉树人民对灾后重建工作充满的信心。
在此基础上,我们围绕“拟人修辞的作用”去考虑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风雪中的“小卓玛”比喻为熊熊燃烧的“篝火”,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卓玛的形象对我的感染,使我的内心充满了温暖;同时也看到玉树灾后重建的信心。
2.联系主旨法有不少作家常常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启人读者心智,就在行文过程中使用一些议论性或抒情性的重要句子。
于是构成了深层的、含蓄的语句,其含义都与文章中心有密切联系。
所以,考生在理解这类句子时,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联系文章的主题,然后透过字面义,悟出句子的深层情感。
例2.当我认识昙花以前,只知昙花总是用来形容生命的短促和事物的容易幻灭。
如今我认识了它——从吐蕾、含苞以至盛开,却并不感到它生命的匆遽。
所有的生命不问存在的时间短长,而在它有无显示;没有显示的生命再长也不过是一片空白,而昙花在它短短的开放时间,已显示了纯净的美和生命无比的璀璨。
这美和璀璨,留给人的印象,岂不是永久的么!(选自艾雯《昙花开的晚上》)【真题回放】最后一段说“没有显示的生命再长也不过是一片空白,而昙花在它短短的开放时间,已显示了纯净的美和生命无比的璀璨。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在文章中有何作用?(2011年四川凉山州中考试题)【解题思路】此题是考查对文章结尾议论句的含义及作用的把握。
具体答题时,考生首先要考虑这个句子与文章中心思想有何关系,思考这个句子在体现文章主旨上所起到的作用,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
而后要明白解答此类试题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分析的思路:其一,联系全文,从内容上进行理解。
因为文章的主题在前文已经阐述得很清楚,所以考生不难得出答案。
其二,从结构上进行分析,知其起着总结全文且篇末点题的作用。
【参考答案】含义:生命的价值不是用长短来衡量,只要能显现出自己最精彩的一面,打造属于自己的风景,人生也就因此而熠熠生辉。
作用:画龙点睛,提示文章主旨。
3.分析描写法在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经常会有一些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服饰、心理、神态进行描写的语句。
对此句重点句子,考生可以通过透视法,去审视看似普通的句子里所隐含的有关人物形象的信息,体会其中蕴藏的思想感情或看法认识。
例3.阅读佚名《最美的善举》,回答问题。
【真题回放】对下面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男人姓苏,四十出头的样子,穿一件皱皱巴巴的短衫,浓眉凹目,络腮胡子,看上去挺吓人的。
(2011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试题)【解析】本题是一道句子赏析题,需要正确判断句子在描写方面的特点,进而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在这段描述性的语句中,作者从衣着、长相等方面描写了“络腮胡子”外貌。
考生可以通过揣摩作者对“络腮胡子”外貌特征描写,来体会作者对“络腮胡子”的感情色彩。
【答案】示例:“皱皱巴巴的短衫”写出了“络腮胡子”衣衫不整,“皱皱巴巴”、“浓眉凹目”、“络腮胡子”写出了人物长相的丑陋,该句运用外貌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我”对“络腮胡子”的厌恶之感。
4.语境拓展法命题者在考查考生对“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中,有时还会别出心裁地由阅读材料延伸出仿句的题型,即要求考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要求根据某一话题或具体情境造句。
例4.⑦一次帮助,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
没人会料到,一个农夫救起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这样的小事,会对人类历史发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选自鲁先圣《一次帮助,改变两个人命运》)【真题回放】阅读全文后,请用“假如……就……”这种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形式,写两句话,表达你对第⑦段中“对人类历史发生如此重大的影响”的理解。
(1)(2)(2011年山西中考试题)【解题思路】这是一道结合语境的仿写题,阅读材料主要叙述了有一位贫苦农夫弗莱明,从泥沼里救起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英国首相丘吉尔),从此改变了儿子(青霉素的发明者亚历山大·弗莱明)的命运。
命题者借机拓展,要求考生用“假如……就……”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形式,写两句话以表达对重要句子“对人类历史发生如此重大的影响”的理解。
从形式到内容对题目提出了要求,其实也就是要求考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参考答案】 (1) 假如不是农夫救了小男孩,就不会有后来成为英国首相著名政治家、首相的丘吉尔。
(2) 假如没有绅士资助农家少年,就不会又挽救数以亿计病人生命的青霉素的诞生。
5.抓过渡句法一般来说,过渡句的上半句承上,下半句启下,表示前一段的段意是承上部分,后一段的段意是启下部分。
上下文之间使用过渡句,可以使文章衔接顺畅,连贯得体,增强文章逻辑性。
例5.⑥我们像一本没有结尾的书,每一个符号都是母亲用血书写。
我们还未曾读懂,著者已撒手而去。
从此我们面对书中的无数悬念和秘密,无以破译。
我们流落世间,成为飘零的红叶。
⑦趁老树虬曲的枝丫还郁郁葱葱,让我们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
⑧一定要赶快啊!生命给我们的允诺并不慷慨,两代人命运的云梯衔接处,时间只是窄窄的台阶。
从我们明白人生的韵律,距父母还能明晰地谈论以往,并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数。
⑨给母亲一个机会,让她重温创造的喜悦;给儿女一个机会,让我们深刻洞察尘封的的记忆。
(选自毕淑敏《回家去问妈妈》)【真题回放】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2011年辽宁大连中考试题)【解题思路】过渡句连接在上下段落之间,往往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也有利于揭示文章的脉络层次,对行文有推进作用,也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主题。
所以,考生在解答这类句子的作用时,不仅要说明是哪一种过渡,还应该说明在这个过渡句的前后内容上是递进、对照、转折还是并列等关系。
【参考答案】本段起过渡作用,承接上文的感悟,引出下文的劝告;紧扣文题,呼吁人们抓紧时间与父母交流。
【演练提升】一我心里清楚,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好,他就像一盏航灯永远守候着我这艘航船。
我一天一天地长大,老爸一天一天地变老。
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老爸最最贴心的小棉袄。
(选自廖夏《我和父亲的“战争”》)1.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他就像一盏航灯永远守候着我这艘航船。
二打中了!子弹将鸟夹与东方白鹳的脚的连线,击断了。
东方白鹳,鸣叫着,向天空飞去。
它的细长的双腿,有力振动的翅膀,在空中,划出优美的曲线。
他收起枪,仰视天空。
多么蓝的天啊。
(选自孙道荣《瞄准》)2.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部分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参考答案】1.生发联想,把“父亲”比拟成“我”人生路上的“一盏航灯”,他在“我”迷失方向时,为“我”驱走“黑暗”,为“我”指明航向。
2.这是一处环境描写,衬托了当时猎人因让这只东方白鹳重获得自由而轻松愉快的心情,也表达出这只重获自由的东方白鹳在蓝天下飞翔的优美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