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并条

并条

5
四、主要机构和工艺过程 (一)机构 1. 喂入部分:棉条筒、导条辊、给棉罗拉。 2. 牵伸部分:牵伸罗拉、牵伸皮辊、加压 机构等。 3. 成条部分:集束器、圈条器等。 (二)工艺过程 见下图。
6
FA311型并条机工艺流程图 1-喂入棉条筒 2-导条罗拉 3-给棉罗拉 4-牵伸罗拉 5-弧形导管 6-紧压罗拉 7-圈条器 8-棉条筒
14
二、改善棉条不匀率的途径 (一)棉条不匀率的种类及相互关系 1. 不匀率种类 根据取样方法划分: (1)内不匀CN:同一眼或同一卷装内的不匀 (2)外不匀CW:不同卷装间的不匀 (3)总不匀CZ:内不匀及外不匀的综合反应 2. 不匀间的关系 CZ2 = CW2 + CN2
15
(二)降低棉条不匀率的途径
10
棉条的并合
+1%
0
+3%
-6%
+9%
+6%
11
2. 并合前后条子不匀率间的关系 n根定量相同、不匀率C0相同的纤维条并 合后的不匀率,
C0 C n
式中,C0—并合前条子的不匀率(%) C —并合后条子的不匀率(%)
12
C
C0 n
C 1 C0 n
3 0.56 4 0.5 5 0.45 6 0.41 7 0.38 8 0.35 10 0.32 12 0.29
30
3. 牵伸区内纤维变速点的分布 变速点分布:牵区伸内,纤维头端的变速位置 有大有小(变速点至前钳口距离),各个变速面 上变速纤维的数量也不相等,因而形成一种分布。
简单罗拉牵伸区内纤维变速点分布
31
曲线表明:
纤维变速点的位置有大有小 长纤维变速点较集中且向前钳
口靠近(曲 线2);短纤维变 速点较分散且距前钳口较远 (曲线3)。 牵伸形式不同:变速点分布不同, 两对罗拉牵伸的变速点分布最分 散,输出纱条的条干均匀度最差。
26
V1
V2
纤维头端在前钳口变速时的移距
设头端相距a0,随V2运动,当A纤维到达前罗 拉钳口时,以V1运动,t时间后B纤维也以V1运动 (t=a0/V2)。则两纤维头端距: a1=V1×t=V1×a0/V2=E×a0(正常移距)
27
纤维头端在前钳口变速时的移距
a1=V1×t=V1×a0/V2=E×a0 由上可看出: 纱条内任两根纤维头距比原来增大E倍; 纱条按E被均匀地抽长拉细了,但条干均匀度 没有恶化。
20
(四)总牵伸与部分牵伸 1. 总牵伸倍数E:最前与最后罗拉线速度之比。 2. 部分牵伸倍数e:相邻两对罗拉线速度之比。 例: V1>V2 >V3 >V4 e1=V1/V2;e2=V2/V3;e3=V3/V4; 则
E V1 V1 V2 V3 e1 e2 e3 V4 V2 V3 V4
23
(一)纤维运动的类型 1. 按控制情况分
受控纤维:受罗拉握持,并以该罗拉表面
速度运动的纤维,包括前纤维(前罗拉握持) 和后纤维(后罗拉握持)。 浮游纤维:未被罗拉握持的纤维。
24
2.按速度分 慢速纤维:以后罗拉速度运动的纤维,包括 后纤维和未变速的浮游纤维。
快速纤维:以前罗拉表面速度运动的纤维,
第五章 并条 ( Drawing)
第一节
概述
一、生条直接纺纱带来的问题 1.生条的重量不匀率大(4%)→成纱重量偏差 及重量不匀率难以控制。 2.生条中纤维伸直平行度差 →成纱条干不匀率 及强力差。 3.生条中有少量的棉束 →造成很多粗节与细节
2
二、并条工序的任务 1. 2. 3. 4. 5. 改善条子的重量不匀(并合) 提高纤维的伸直、分离度 (牵伸) 充分混合纤维 (混合) 定量控制 圈条成形
29
牵伸后纤维头端距离a1为: a1= a0· ±x(E-1) E 式中:a0· E为正常移距; ±X(E-1)即为移距偏差。 移距偏差:在牵伸过程中,由于纤维不在同一位 置变速,则牵伸后纤维的头端距离与正常移距产 生的偏差称为移距偏差。 “+”形成细节;“-”形成粗节。
因此,实际牵伸过程中纱条的不匀是纤维在不 同截面上变速产生移距偏差而引起的。
17
2. 牵伸类型 (1)张力牵伸(第一类牵伸):速度差小,纤维 间未发生轴向的相对位移,须条发生弹性变形。 防止须条松坠。 (2)位移牵伸(第二类牵伸):速度差大,纤维 间产生相对运动,须条被抽长拉细,属永久变形。
18
(三)牵伸倍数E 1. 机械牵伸(计算牵伸) Em= V1/V2
式中: V1 、V2—前后罗拉表面速度
纵向分布:沿须条方向
横向分布:垂直于须条方向
34
2. 影响摩擦力界的因素 纵向摩擦力界: 罗拉加压P:P,强度,范围(m2) 罗拉直径d: d ,强度,范围(m3) 须条定量G:G ,强度,范围
35
横向摩擦力界: 皮辊弹性好,力分布较均匀;弹性差,边 缘纤维不易控制。
实线- 附加摩擦力界的应用 除罗拉加压所产生的摩擦力界外,牵伸区依 靠其他机件所形成的摩擦力界,称~。 作用:加强中后部摩擦力界,控制浮游纤维运 动,但又不阻碍快速纤维的运动,使变速点分 布前移。 型式:曲线牵伸、压力棒、皮圈
39
(1)曲线牵伸

国外
SH800型和DX7A型,出条速度在400~800m/min,
最高达1000 m/min。
4
国内外主要并条机生产厂商及最新产品




德国特吕茨勒:HSR-1000; 瑞士立达:RSB-D30; 日本丰田:DX7A 马佐里(东台):UNIMAXR、 DUOMAXR、 DUOMAX 宝成纺机:FA382、FA311、FA320FA322; 上海纺机总厂:CB100 河北太行:FA398; 沈阳宏大:FA327、FA326、FA319; 湖北天门:FA381、FA317; 杭州东夏:DV2-AL 石家庄飞机:FA312 宝鸡:FA311;
42

浮游纤维加速的条件 引导力>控制力 影响引导力和控制力的因素 牵伸区内摩擦力界分布 浮游纤维的长度 纤维的表面性能 各类纤维的分布

43
2)牵伸力与握持力—对须条而言
牵伸力Fd:牵伸区中将以前罗拉速度运动的所
有快速纤维从周围慢速纤维中抽拔出来而受到的 阻力总和。
K ( x) Fd P( x) k ( x) dx N ( x) 0
(2)压力棒(图中1)
40
(3)双皮圈牵伸
各工序的牵伸形式 并条机:曲线牵伸、压力棒 细纱机、粗纱机:曲线牵伸、皮圈牵伸
41
(六)牵伸区内纤维的受力分析
1. 控制力与引导力 1)引导力与控制力—对一根纤维而言 引导力:以前罗拉速度运动的快速纤维作用于 牵伸区中某根浮游纤维整个长度上的力。促进 纤维加速 控制力:以后罗拉速度运动的慢速纤维作用于 牵伸区中某根浮游纤维整个长度上的力。阻止 纤维变速
对上式列表计算如下:
n C/C0 1 1 2 0.71
可见: (1)并合数越多,并合后须条 不匀率越低。 (2)并合数较小时,增加根数, 不匀率降低显著;并合数较大 时,不匀率降低不显著。 (3)一般取6-8根并合。
3. 并合道数与总并合数 涤/棉(精) 棉:开→梳→精 头并→二并→三并 涤:开→梳→预并 涤/棉(普梳) 棉:开→梳→预并 涤:开→梳→预并 头并→二并→三并 纯棉 精梳:开→梳→精→并一 普梳:开→梳→头并→二并 总并合数=分并1×分并2 如,头并6根,二并8根,总并合数=6×8=48
K-快; k -慢; N-总;lm-纤维长度
lm
44

影响牵伸力的因素: ① 牵伸倍数 a. E=1, Fd=0 b. E<1.2,须条张紧,E↑,Fd迅速↑ c. E=1.2-1.8,位移牵伸和张力牵伸的转变过 程,纤维间开始滑动,Fd 最大,Ec 为临界牵 伸倍数。 d. E>1.8位移牵伸,前钳口下的纤维少,E↑, F d↓
3
三、并条机的发展 国内
第一代,“1”系列,出条速度40~60m/min,如
1242、1243、1241。 第二代,“A”系列,出条速度180~250m/min, 如A272A、B、C型,A272F。 第三代,FA系列,出条速度为150~600m/min,如 FA302、FA305、FA306、FA311、FA322。
包括前纤维和已变为前罗拉速度的浮游纤维。 前纤维一定是快速纤维,但快速纤维不一 定是前纤维。
25
(二)纤维变速点分布与纱条不匀 牵伸区中各浮游纤维由慢速运动转变到快 速运动的位置不同,在牵伸区形成一种分布。 1. 理想牵伸(正常移距) 假设: (1)纤维等长、伸直平行; (2)纤维头端在前罗拉钳口时变速,即变速 点(牵伸区中纤维头端的变速位置)在前罗拉钳口。
总牵伸倍数等于各部分牵 伸倍数之积。
21
3.牵伸分配
工艺上一般根据总牵伸倍数大小来分配各
牵伸区的部分牵伸倍数称为牵伸分配;
一般前区牵伸大,后区牵伸小。
当纤维条经若干机台牵伸后,其总牵伸倍 数等于各机台总牵伸倍数的乘积。
22
二、牵伸过程中纤维的运动及其控制 (一)纤维运动的类型 (二)纤维变速点分布与纱条不匀 (三)牵伸区内纤维的数量分布 (四)牵伸区须条内摩擦力界 (五)纤维运动的控制
1. 轻重条搭配:不同梳棉机生成的条子(轻 条、重条、轻重适中的棉条)搭配喂入并条机 的每个眼。 2. 积极式喂入:减少消极拖动棉条喂入产生 的意外伸长。 3. 断头自停:保证正确的喂入根数。
16
第三节
罗拉牵伸的基本原理
一、牵伸概述 (一)牵伸 牵伸:将须条抽长拉细,使须条截面减细变薄 罗拉牵伸:利用不同转速的罗拉来实现牵伸。 (二)实现罗拉牵伸的条件和牵伸类型 1. 牵伸的条件 (1)握持力:钳口对须条要有足够的握持力 (2)速度差:V输出>V输入 (3)隔距:握持距>纤维品质长度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