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加工贸易行业发展之探析

中国加工贸易行业发展之探析

中国加工贸易行业发展之探析
作者:黄越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年第05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际自由贸易的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迅速,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尤其是入世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更是处于一种超乎寻常的增长状态。

但中国的对外贸易仅仅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是一种粗放式的增长、贸易结构不合理、创利能力低下的贸易模式,可以称为“三高一低”。

这样的增长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对中国经济也带来一定不利的影响。

本文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视角详细分析了中国加工贸易行业的现状与发展,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贸易模式加工贸易产品生命周期比较优势计量
0 引言
中国的加工贸易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政策确立的一种新的贸易模式,并凭借着有利的比较优势迅速发展起来。

本文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中国的加工贸易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进行分析,并以家具产业为例说明了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用计量方法验证了人民币汇率的调整与关税收入对加工贸易产量的影响。

1 理论基础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原来适用于营销学,它将产品看成是有生命的,并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划分为诞生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

美国经济学家费农和威尔士将这一理论引入国际贸易中,形成了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发生是由于不同国家在某一产品的生产技术方面存在着差距,技术差距的产生与缩小会改变贸易国之间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的这种动态变化使一种产品的生产优势从创新国向其他国家转移,国际贸易格局也因此发生变化。

具体见下图:
大凡经济理论的产生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实践背景和理论基础。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也不例外,战后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国际贸易发展迅速,贸易格局的变化明显加快,创新发明层出不穷,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产品、新工艺大量涌现。

技术、信息和人力资本诸多要素渗透到国际生产和国际贸易中。

制成品和新产品的贸易在世界贸易结构中占十分之七之多。

国际生产和贸易的新格局向传统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而无论是古典还是新古典贸易学说在解释新格局的时候都显得苍白无力。

在战后新贸易理论格局中,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独树一帜,形成了较完整、较系统、较成熟的理论形态。

它抛弃了原有的古典格局思路,在解释制成
品的某些贸易流向上很有帮助。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日渐被越来越多的主流经济学家们接受与认可。

众所周知,中国加工贸易行业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国际贸易产业,其发展变化同样遵循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理论。

凭借中国的巨大市场、廉价劳动力及政策支持,中国的加工贸易产业在近几年中获得了令人惊喜的发展。

运用国际贸易的产品周期模型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分析,对于我们分析加工贸易的现状、对其进行产业升级以及应对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找到合适的对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具体实例分析
本文将利用中国加工贸易行业中的进料加工——家具产业来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研究近十年内我国家具产业的比较优势变化情况,然后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近年来影响家具出口总值的因素。

2.1 我国家具加工产业比较优势分析
在此运用净出口比率指数(NTR)进行衡量,它通常采用净出口占出口贸易的比例来表示。

净出口比率指数(NTR)的计算公式为:
NTR=(Xi-Mi)/(Xi+Mi)
其中,Xi表示该国对商品i的出口值,Mi表示该国对商品i的进口值。

易知这一指数介于-1(表示此类商品只有进口没有出口)与1(表示此类商品只有进口没有出口)之间。

如果该指数大于0,表明该国在此种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反之,表明该国在此种商品上具有比较劣势。

NTR的值越大,说明该国在此种商品上越具有越大的比较优势。

表格一:2000-2009年中国家具加工净出口比率指数(NTR)
由以上表格可知,近十年家具加工净出口NTR均大于0,尤其近几年高达0.7以上,可见我国的家具加工净出口存在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

2.2 影响家具出口总值的因素
2.2.1 数据及处理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分工和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创新国生产过程的向外转移,我国的家具出口总值和贸易顺差也呈一个较快的增长趋势,资本流入速度加快,外汇储备上升迅速。

虽然近两年来,面对着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出口税率的下调等一系列挑战,我国的家具出口依旧保持稳定增长。

我们主要采用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及关税收入两个因素来分析它们对家具出口总值的影响。

表格二:变量含义、取值及数据来源
2.2.2 计量分析
由上述分析,我们首先建立多元回归模型:
用EVIEWS进行OLS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F=-139.9895 + 3.6166I+0.2139T
Se=587.077861.85830.0906
T=-0.2385 0.0585 2.3617
R2=0.9256 F=43.5249n=10
2.2.3 检验
单位根平稳性检验:根据“Unit root test”检验,得到序列的平稳性。

因此,以上数据有效。

正态性检验:根据“Histogram-Normality Test”检验,我们将“Jarque-Bera”项的伴随概率“Probability”与显著水平0.05比较,0.6718>0.05,即随机扰动项是正态的成立。

自相关检验:根据“Serial Correlation”检验,做二阶自相关,得到“Obs*R-squared”的“Probability”=0.3245>0.05,因此不存在一阶和二阶自相关。

异方差检验:根据“White Heteroskedasticity(no cross terms)”和“White Heteroskedasticity(cross terms)”检验,没有交叉乘积项和有交叉乘积项的White检验结果“Obs*R-squared”的“Probability”均为0.2624>0.05,说明不存在异方差。

2.2.4 回归结果分析
由数据分析可知,I的结果为正,且系数较大,说明人民币汇率(主要是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的影响显著,众所周知,人民币汇率是中国的货币部门对实际经济部门发生影响的重要变量,人民币汇率发生变动,中国的进出口额将随之变动,从而GDP发生变动。

T的结果为正,说明关税的大小对中国进出口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关税的地位与作用非常重要。

同时,征收关税是一种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措施,也是调节一国进
出口贸易的重要措施。

许多国家都是通过低税、免税和退税来鼓励商品的出口,通过提高或降低税率来调节商品的进口。

自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领域,实行以降低关税扩大进出口的贸易政策,实际关税水平由1979年的12.28%下降到目前的3.08%。

(注:实际关税水平是有说服力的,也是对国际贸易有实质影响的关税水平。

如果用名义关税来衡量,我国目前的关税水平仍在12.7%,不能反映真实的贸易状况。

)实际关税水平的大幅度下降,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197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亿美元,2001年超过5098亿美元,年平均名义增长速度为15%,同期GDP的名义增长速度为15.3%,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明显。

3 结论
综上所述,加工贸易作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的一种重要的贸易方式,自从在中国出现以来就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模式有利有弊,但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的,并且中国发展加工贸易仍有多方面的优势,就中国现阶段国情以及当今国际经济大背景来说,这一贸易方式也将在中国长期存在并持续发展。

同时,针对现存发展中的问题,中国的加工贸易转型也应该向经济、社会和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我们要正确利用加工贸易发展的比较优势,在学习、引进创新国的先进技术的同时,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价值观等进行优化创新,以适应本国需求,使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积极影响,趋利避害,让加工贸易成为推动经济健康稳健增长的强大动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