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
摘要: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制定的能够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的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政策以及调控手段。
达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实行货币政策的重点,因此要保证选择的科学性。
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实施的,如何选择最终目标是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问题。
货币政策的目标不只有一个,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的最终目标有四个,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然而,在货币政策的实际运行中,很难对四个目标进行兼顾,这就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目标进行选择。
本文通过对两种货币政策类型进行介绍,结合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的两个不同阶段,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对最终目标进行调整的看法。
关键词: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最终目标;调整
引言:
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实施的,是能够对宏观经济带来影响的一系列调控手段,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能够实现最终的政策目标。
例如,通过对货币的供给进行调控以及对利率的调整等能够有效的解决各种经济问题,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货币理论是从经济理论的角度出发,而货币政策是从政策措施的角度进行分析,二者反映的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实行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制定时所遵守的准则。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多个,选择不同的目标会实现不同的发展效果,因此需要对目标进行科学的选择。
通过多年的实践,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有四个,如何同时实现这四个目标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也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最终目标。
1.货币政策类型
从货币政策对总产出的影响分析,可以将货币政策划分为扩张性以及紧缩性两种货币政策。
接下来就对两种政策进行介绍:
1.1扩张性货币政策
它是一种积极的货币政策,也就是说通过政策的实施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
其运行机制是对货币的供应增长速度进行提高,进而对总的需求进行刺激,当总需求增长之后就会带来就业率的提升以及经济的增长。
在这种政策中,通常会降低存款的利率,降低贷款的难度。
因此,当社会总需求相对较低时,国家就会实施这种货币政策。
当经济处于衰退阶段时,政府通常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的供给量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从而将经济带向回升。
因此,扩张性货币是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有效手段,该政策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通过降低银行利率,刺激投资以及消费。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物价,从而扩大货币的支付,跨过经济衰退期。
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手段进行分析,其常常会带来三种结果:第一种是降低了货币的流通。
第二种是增加了社会需求量,但是物价水平没有发生改变,而给经济带来了增长。
第三种是一种消极的影响,物价水平虽然被抬高,但是人们的消费需求没有改变,因此结果就是没有带来经济的增长。
1.2紧缩性货币政策
它是一种稳健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了控制经济膨胀以及经济过热等经济形态而制定的货币政策。
其运行机制时货币的供给量有所减少,并且银行利率提高,进而减少社会的总产出,从而对物价水平等进行有效的控制。
因此,它与上一种货币政策正好相反,该政策的实施能够降低需求水平,并且提高利率使得贷款变得困难。
当经济处于严重的通货膨胀阶段时,政府通常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提高贷款利率等手段来降低社会总需求。
在这种政策下,银行利率会有所提高,人们贷款难度也会有所增加。
中央银行实施该政策的手段主要有:减少货币的供应量,进行债券的抛售以及提高利率等。
通过该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的控制经济增长的趋势,并且化解通货膨胀给国家带来的压力。
2.我国货币政策经历的几个时期
改革开发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我国的货币政策也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到1991年,这个阶段属于经济体制的改革阶段,我国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控制住通货膨胀。
在此期间,我国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因此我国经济经历了三次波动。
第一次是1978年到1981年,政府进行了调整政策。
第二次是1982年到1986年,政府实施了软着陆政策。
第三次是1987年到1991年,政府实施了治理整顿”和“双紧”两项政策。
第二个阶段1993年到2004年,我国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得到解决,开始出现经济过剩现象。
同时,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也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以经济以及法律等作为主要的手段,开始制定多种货币政策来对经济进行宏观的调控,不断的体现出货币政策的作用与价值。
这个阶段我国经济也经历了不同的考验,首先是1993年到1996年出现的通货膨胀危机。
其次是1997年到1998年经历的经济危机。
接下来又是从1992年到2002年长达十年的通货紧缩时期。
面对不同的问题,政府采取了不同的货币政策进行应对,带来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3.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我国法律对货币政策值设定了一个目标,即“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从该目标中可以看出,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要保持货币的稳定,与此同时要兼顾经济的增长。
从该目标中可以看出我国法律对于货币政策的制定有两点要求:首先,要保持货币的稳定,及时是在短期内,货币的比值也不能发生较大的波动,虽然要兼顾经济增长的要求,但是稳定的币值才是最基本的出发点。
其次,货币政策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稳定货币的币值,第
二个层次才是促进经济的增长,二者的关系并不是并列关系。
因此,保持货币的稳定是货币政策中的最主要的内容,而经济增长是在货币稳定的基础上来实现的。
然而,我国的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所指定的,而中央银行对其最终目标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目标,其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与我国法律所规定的目标相呼应,中央银行也将保持货币的稳定作为最主要的目标。
(2)虽然中央银行将维持货币的稳定设定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但该目标不是实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其目的是要以此带来我国的经济增长。
(3)在中央银行所制定的货币政策中,二者同样具有主次之分,也就是说只有保证货币处于稳定的状态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在实际的运行中,货币政策不仅仅是进行我国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的手段,同时也为政策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
我国公众可以依据政策对政策的实施过程以及实施效果进行监督与衡量,从而能够有效的实现我国货币政策的价值。
4.关于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
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实施的,其主要手段是对货币的利率以及供应量等进行调节,从而使得社会的总需求量发生改变,进而对我国的经济进行调节,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能够实现最终的政策目标。
通过多年的实践,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有以下四个。
4.1物价稳定
该目标是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最主要目标,通过实现物价的稳定最终能够带来我国经济的稳定。
所谓稳定物价就是对物价水平进行控制,使其不会发生大的波动,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
衡量物价是否稳定的指标有三个:
(1)GNP平均指数,该指数能够对最终产品的价格以及劳务价格的变化进行衡量,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2)消费物价指数,该指数能够对消费物价的变化情况进行衡量,其研究对象是消费者的日常指出。
(3)批发物价指数,该指数能够对批发交易的物价变化情况进行衡量,其研究的对象是批发交易,该指数有时也会发生一些正常的波动,需要对指数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
4.2充分就业
第二个目标是实现充分的就业,在该目标下,所有有能力并且有意愿的就业者都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并且就业率能够长期处于一个稳定的区间。
4.3经济增长
该目标中强调经济的增长,并且能够以合理的速度保持下去。
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衡量本国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指标。
我
国政府通常会根据一段时间内GNP的增长幅度进行指标的确定,并且中央银行直接将该指标值设置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其值用百分比来表示。
4.4国际收支平衡
该目标是货币政策的最后一个目标,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一段时期之内对国外经济往来的一个统计表,能够反映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所产生的包括商品以及劳务在内的多方面的交易内容;
(2)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的债券以及债务等内容所发生的变化情况;
(3)对于以上所描述的交易内容以及变化情况,如果不能进行相互抵消,则为了进行收支平衡,需要进行无偿的转让。
总结
对于我国来说,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一定的宏观调整来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然而由于受到国内外各种经济的影响,很难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当经济增长速度缓慢时,我国的经济就会产生各种问题,结构弊端也会不断的显现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采取各种政策手段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
首先,可以将多种货币政策进行综合的使用,对我国市场的流动性进行调节,实现经济的合理增长;其次,制定相关政策对我国的三农产业以及中小型的企业提供支持,对经济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与转型;第三,对我国现有的金融机制进行完善,并且对我国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有效的改革;第四,提高金融机构进行自主定价的能力,并且不断的扩大金融机构进行定价的范围;最后,将风险管理等理念引入到宏观经济调控中,通过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来对潜在的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