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中等专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规划方案(2015—2020)一、?建设意义与可行性分析职工自身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3. 有利于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智慧校园的建设,将推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变革,普及多媒体教学、网络远程教学,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 有利于提升学校形象,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智慧校园建设是学校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是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
3(三)可行性分析从整体上看,学校校园网硬件设施较为完善,网络应用有一定的发展,学校及各处室、各专业部能通过学校或部门网站开展工作,拓宽了信息交流的渠道。
但是我校信息化应用还有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智慧校园应用系统的体系没有建立,学校的各项业务没有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仍然依靠手工操作处理日常业务,效率低下。
2.学校数据重复录入,重复管理,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各部门数据8.学生的学生学籍、成绩、实习实训情况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管理,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成长记录。
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和体系建设,进行长远的规划,提供相互数据交换的功能,建设智慧校园,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及规范,实现校园数据的共建共享,协同发展。
一方面结合泰安市民卡建立学校进出校门、实训楼宿舍楼门禁、图书馆借阅、食堂小店消费等系统,利用电信校讯通,学生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另一方面学校各部门、班主任能及时将学生的平时学习、作业情况,期中、期末测试成绩、任课教师评语、程中,应从学校的需求出发,根据学校各部门的业务流程,进行合理规划,按照统一的信息标准和技术标准,规范实施。
2.完善基础、突出应用智慧校园的建设应重视网络基础平台、共享数据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门户平台等智慧校园基础平台的建设。
以这些平台为支撑,围绕应用和服务,实现各应用系统与智慧校园的集成,展现建设效果。
3.分步实施、协调发展全的数字化应用系统,贯穿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提高学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建立符合学校长期发展的数字化建设标准体系、框架结构和运行维护保障体系。
三、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我校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建立一套标准体系、一套安全体系、四个平台、三个中心和一套管理与维护体系。
(1)一套标准是指符合国家、教育部及行业标准并用于学校智慧校园的各应用系统长期建设的标准规范,包括信息标准、编码标准、管理规范、(5)一套管理与维护体系是指为保障智慧校园建设规范发展制定的学校各项制度和措施。
(一)?基础设施建设1.出口带宽升级、无线网络构建建设“千兆主干、百兆接入桌面”覆盖全校区的高速、稳定、安全的校园网,提高带宽接入为不低于1000M,满足学校日益增长的高带宽需求。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便携式终端如笔记本计算机、平板电脑、上架,理顺并按规范标识机房内各类弱电线缆。
(3)环境改造,进行机房防火、防水、防盗、防静电建设,增加机房气体灭火系统,加强防水、防盗措施,完善防静电技术设施,安装机房专用空调。
(4)管理改造,购置机房专用远程管理系统,配置大屏幕,及时、高效地发现并处理网络设备故障,有效降低网络故障时间。
4.班班通目前我校所有教室中多媒体设备均已到位,添置教室专用电脑,一来方案,实现计算机局域网、双向电视教学网、智能广播网和数字监控网的数字化多网合一。
教室计算机除普通计算机常规功能外,还融集控、视音频直播等功能,并有课件点播、VOD点播、AOD点播、双向电视教学、示范教学、教学评估智能广播等多项功能。
6.录播教室和微格教室?微格教室是在装有电视摄像、录像系统的特殊教室内,借助摄像机、录像机等媒体,进行技能训练和教学研究的教学环境。
用于在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模拟教学活动。
校优选优质课,组成学校精品资源,可对外交流、可供学生家长课后浏览阅读、可作为示范课示范他人等。
其四,开展好课或优质课评比活动。
(5)小型演播室功能:学校召开家长会或视频会议用。
(二)?智慧校园平台建设1.信息标准建设信息标准建设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
有了统一的信息标准,就可以在数据建模、信息采集、加工处理、数据交换的过程中有统一的规范,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优化管理和资源共享,帮助使用者方便、快捷、规范这样了提高智慧校园各应用系统的安全性。
并通过使用集中认证技术规范,提供统一的应用系统用户管理接口,最终实现所有用户的统一认证与管理。
4.共享数据平台建设共享数据平台是指在校园内搭建一个面向应用、安全可靠、操作方便、技术先进、规范统一、灵活可扩展的统一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
通过数据交换工具进行数据过滤、清洗和双向传递,实现各应用系统与数据中心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提供统一、规学籍异动处理,学生毕业审核,自动进行毕业审核。
(4)学费管理:支持学生缴费管理、学费查询统计;与系统的学籍信息关联。
(5)管理功能:基于学籍数据,进行学生日常管理,主要包括奖学金管理、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资助管理、处分管理、寄宿管理等。
(6)就业功能:基于毕业生数据,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主要包括求职招聘、就业教育、就业管理等。
(4)调课管理:手动完成调课申请,满足教师临时更改上课时间的需求。
(5)学生选课:能对学生选课时间、选课条件进行设置,对学生选课进行审核管理。
(6)考务管理:能对期末集中考试进行排考、学生补考进行管理。
(7)打印考试安排:打印全校的考试安排。
(15)基础数据与其他应用平台共享:支持学生、教师、教学班、课程等基础数据与其他应用平台共享。
3.科研管理系统建设加强科研管理,实现管理科学化,整合规范科研业务,通过管理促进学校科研的发展,该系统应具有科研项目管理、合同管理、成果管理、科研情况查询等功能,并实现数据统一存储,实现整个学校科研信息的共享。
4.人事管理系统建设查询条件;并提供报表处理功能,通过设置各种条件,能自动生成类似于Excel的报表。
5.OA办公系统建设OA办公系统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优化工作流程、规范工作模式,促进学校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办公质量和效率,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实现学校日常办公事务和决策支持服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一体化。
主要具有以下功能:(1)收文管理:对上级主管部门、学校各部门间的收文的登记、拟(7)用章管理:对单位的用印进行申请、审批、登记,实行规范化管理。
(8)信访管理:主要完成教职工、学生的来信来访、投诉等内容进行登记、检查、办理跟踪等功能。
(9)通知公告:能够撰写通知、在发布之前进行修改和浏览,发布后只能指定范围内的用户能够阅读。
并能够进行搜索。
(10)待办事宜:集中管理所有人待处理的内容,可以是公文、也可以是通知等消息。
对于有流程的处理结束才转入已办事宜,没有流程的则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开展网络教学和远程协作教学提供应用平台,它是与课堂教学互补的不可或缺的第二教学环境。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开展网络教学的基础,它包括教师的电子讲义、课件、录像、试题库等各种教学素材。
网络教学与资源平台将建设成一个支持包括网上备课、课件制作、教学素材建设、网络授课、网络考试多种教学活动的综合服务平台和教学资源管理平台。
9.数字化实验室与仿真实训平台积极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推进基于网络的人才培养模设的主要内容有:(1)对现有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与智慧校园的各业务系统的对接,与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数据联动。
(2)扩充数字图书数量,建设标准化的电子阅览室,方便教师、学生阅览电子图书。
(3)进行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建设,满足学校教科研、师资队伍内涵建设的需要,购置学术期刊数据库的镜像,建立校数字期刊平台。
业务,学校尚未建立涉及学校整体校情的综合查询,校领导及各级管理人员无从了解学校整体校情,更无从谈及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
综合查询系统即是利用信息化工具来梳理校情数据、积累信息资源、规范信息管理、加强教学的质量监控,为学校整体了解、改进各方面工作提供动态、真实、可靠的依据,促进学校各部门协调运作,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帮助学校管理部门建立先进的管理模式。
13.?校园安全系统建设平安校园的建设也是智慧校园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借助于数字化的现考勤智能化管理,方便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学生上下学情况。
14.档案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完善的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档案数字化,提高档案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改善档案的保存条件,使学校的校务、教学、德育、人事档案等方面建设成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可以通过局域网服务学校各部门,而且可以借助教育局系统的校校通网络直接为教育局有关部门提供服务。
建立符合学校长期发展的数字化建设标准体系、框架结构和运行维护保障体系,全校建设并推广普及班级课程直播系统,做到直播无死角,用于学校教育教学整改反馈及各方面管理。
丰富资源库,配合山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一期验收工作及二级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大对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的投入,争取在各级信息化大赛及相关项目中取得好成绩。
同时,教师的个人微课资源进一步完善,一线教师的微课课程数达到30个。
五、智慧校园建设的保障措施智慧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设与管理涉及到各处室、各专业部,源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保证建设的需要。
3. 通力合作,明确责任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处室、专业部的工作密切相关,为了统一规范和标准,要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同时也要明确责任,任务落实,避免相互推诿,无人负责的情况。
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通报建设进度协调各部门工作。
4. 加强管理,保证质量智慧校园的建设牵涉各处室、各专业部,需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励和资助教师对课程进行信息化改造。
定期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信息化教学比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