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勤小曲戏概述

民勤小曲戏概述

民勤小曲戏概述李玉寿民勤小曲戏,最初称镇番小曲,因明清时民勤县名“镇番"故名。

当地又称之为小戏,相对秦腔大戏而言,是流行民勤城乡的曲牌体地方小剧种。

据载,自清中叶起,民勤小曲即流传至内蒙古临河、磴口、阿拉善左、右旗及新疆等地。

民勤小曲源于当地和从内蒙流传而来的民歌“西调”、二人台,后又与江、浙、山、陕移民的俚曲小调相融合,在清之前期即已形成。

据《镇番遗事历鉴》载,清道光十一年 (1831),“二分沟胡兆庠是年创戏社,领五徒游艺湖坝”。

清同治间,民勤小曲进入兴盛时期,职业性小曲戏班“容尤堂”,曾“游艺于口外(今新疆一带),凡历三年乃归。

”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民勤东湖艺人刘发杰组建泰和班,将民勤小曲正式搬上舞台演出。

建国后,民勤小曲在音乐,表演、唱腔等方面经过挖掘,整理,改进,提高,曾多次赴省,地、县会演。

民勤小曲曲调丰富,优美动听.道白多用民勤方言,恢谐通俗,亲切感人.表演带有地蹦子社火特色,男角唱时蹦蹦跳跳,女角唱时摇摇摆摆.善用扇子、手帕等小道具做戏,故人又称“地蹦子”.角色行当最初仅有小生、小旦、小丑,时称“三小戏”,迨清未发展为生,旦,净、丑等行当俱全。

服装多因陋就筒,以生活服装代用,但也有一定的规制:男角着长袍,外罩红或兰色短大襟棉袄,腰围裙带,头戴“凉壳”或“缨帽”.官宦披各色绣袍,戴官帽。

小生于白上衣之上套黑色或兰色背心.老旦围裙,套青袄,梳刘海;正旦着红或绿大襟袄,下着花裙,头梳髻,别簪;富贵者插各色花,带昭君裙,两翼插蝶翅白纸花;小旦一如正旦,惟脑后垂大辫。

凡男角常执扇着帕,女角如之,两手执着与男角相反。

化妆简单,无固定谱式,仅略施脂粉而已。

民勤小曲戏剧目较多,仅艺人口传即有五十多种,其中如〈箍马盆》,<麒麟送子》、《大保媒》、《打懒婆》、《二瓜子吆车))等为独擅剧目。

建国后挖掘、整理的剧目如《闹书馆》、《下四川))、〈小姑贤》等至今仍在演出。

新编剧目〈周月月〉对小曲戏剧本、音乐、表演,舞台美术诸方面做了有益探讨,得到社会各界好评。

民勤小曲戏较有影响的班杜,清代有胡兆庠戏社,陈友生容尤堂;民国有泰和社(后改演秦腔)等。

名艺人先后有曹开兴、高培阁、周玉文、田志书、陈生致等。

一、民勤小曲戏剧目民勤小曲戏剧目已知名的有百余种,先后记录到的有五十多种,经整理加工的约有二十种.潘富堂手抄本六十种,1956年贡献于甘肃省文化局,今多藏省文化艺术研究室。

综观民勤小曲戏剧目有以下几个特点:(1)特有剧目多仅现已搜集到的剧目中,属独有剧本二十余种,其中如《二瓜子吆车》、《打懒婆》、《怕老婆顶灯》、《赃官告状》等都是西北地区少有的剧目.尤其〈二瓜子吆车》,与全国表现苏三起解的剧目全然不同,《中国戏曲志〉将其列为小曲戏中的代表作品。

(2)独幕折戏多民勤小曲传统剧目除失传的《鸳鸯谮》、《王祥卧冰》、《月光带》等外,几乎全部是折戏,适于城乡地摊演出,也是小曲戏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之一。

(3)神怪狐妖戏多民勤小曲戏中神怪狐妖戏多的主要原因,是旧时民间班社大多演出于农村的庙会,演戏是为了敬神,因此要求一些班社必须备有繁多的这类剧目,否则就不能应时而演。

(4)贤良义士戏多与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有关。

传统剧目的诸多特点,与本县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文化素养,演出场所以及物质条件等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是长期以来历史形成的一种格局。

本书收录的传统剧目,分三种类型.一,小曲戏;二、二人台;三,弹词。

小曲戏有只说不唱的,如《瞎子观灯》,有只唱不说的,如〈闹书馆》,更多的则唱念做兼有.二人台多由二入彩唱,少有念白;有些曲目与小曲戏剧本无大差异,表演亦较相近,如《亲家打架》、《转亲家》等。

弹词即长篇叙事民歌,语言淳朴,叙事性强,多不表演,仅为一二演员自弹(拉)自唱;有些间以白口,有些插进数板或韵句。

纵横观之,弹词当属二人台的雏形,小曲戏则滥觞于二人台。

民勤流传小曲戏剧目简介:二瓜子吆车苏三由洪洞县起解山西太原复审,路过某地,由公差雇用二瓜子赶车解送.一路上,苏三诉说自己的身世遭遇,二瓜子不时插科打浑.该剧语言朴实诙谐,表现了二瓜子诚实机灵,傻而不愚的憨相。

1979年高培阁口述,李玉寿记录整理。

下四川干哥告诉干妹他要下四川,走云南,正月十五到扬州城里观看十盏大金灯,干妹子情愿随去。

一路上,他们过河登船,游园采花,感情十分融洽。

当干哥说及妻子不幸早亡时,干妹大胆提出“干哥不嫌干妹丑,咱兄妹二人配成偶”。

后进扬州城观灯,妹问哥答,既风趣又活泼,结束时唱道:“观罢灯打来玩罢景,我二人成就了好婚姻”。

该剧节奏明快,语言通俗朴实,表现了—对青年男女对幸福美满的爱情生活的追求。

1980年李恒绒、高培阁口述,李玉寿记录整理。

箍马盆箍盆匠串村揽活,遇农妇张氏唤去箍马盆。

箍盆匠羡张氏貌美,引逗调情,失神打破马盆。

张氏与箍盆匠争辩撕打,要他赔盆,箍盆匠踏张氏的脚使其倒地,趁机逃走。

小丑,小旦做工戏。

唱词十分别致,上句用《四书》中的话,下一句却是民勤俗谚,既庄又谐。

张连卖布青年农民张连,赌博成性,将父母留下的一份家财输得精光。

一日,他妻四姐娃织了三丈布叫他去换棉花,结果又让他输了。

他妻气极,与张连吵闹起来,张连巧嘴滑舌,百般狡辩,毫无悔意.四姐娃心灰意冷,悬梁自缢,幸被邻居王妈救下。

王妈劝张连戒赌,张连在妻子被迫上吊的事实和邻居们规劝下,发誓赌咒戒赌,终于吐出肺腑之言:“我的贤良的妻呀,你夫张连给你赔罪了呀!”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该剧主题鲜明,语言生动幽默,喜剧色彩浓厚,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是曲子戏中最受欢迎、流传最广的剧目之一。

1980年高培阁、李恒绒、张鹤仙、田志书等口述,李玉寿记录整理。

大保媒又名《二姐娃害病》。

清明时节,许员外的二姑娘去郊外踏青,遇见—位才貌双全的张公子,二人一见钟情,各自回家后都忧思成疾,卧床不起。

先是张相公找到了王妈妈,请求保媒,王妈答应撮合。

接着她便前来虚假探病,二姑娘吐露真情,王妈妈又一口应承,解开了二姑娘心中的疙瘩,病情即刻好转。

该剧语言生动,尤其王妈的说白,泼辣幽默,极具特色。

1980年高培阁、田志书等口述,李玉寿记录,并参考甘肃省文化厅藏1958年周玉文演出剧本,进行了补充修订。

小放牛放牛的牧童上山放牧,一路上唱着山歌小调,道尽了穷人的辛酸与不幸。

有个姑娘前来问路,他便与她对歌,双方一问一答,说古道今,谈天论地,尽兴而散。

剧本情节简明,语言生动,是小曲戏中颇受欢迎的—个。

又田志书等曾演过《双放牛》:放羊放牛的两个牧童一同放牧,两个姑娘前来问路,情节唱白与前相同。

今录剧本系1978年高培阁口述,李玉寿记录整理。

阻功传又名《冯爷娶小》。

员外冯尚家道富裕,年过六旬,膝下无子,到河南娶来刘玉贞为妾。

新婚之夜,玉贞啼哭不止,冯尚再三盘问,方知玉贞原是被皇上削职收监的清官刘顺之女,因筹银为父赎罪,才自卖自身为冯尚做妾。

冯尚听后,决意搭救刘顺出狱,当面退了婚单,收玉贞为干女,又赠银百两,送玉贞回家与母进京赎父。

此事被四季功曹报与玉帝,玉帝差功曹送二仙投胎冯门,并预订他们以后文武状元。

1979年高培阁口述,李玉寿记录整理。

按民间演出本有二,—如上述,—删功曹送子事。

大夫小妻年已七旬的董不清,娶下一妻—妾。

妻妾之间争分吃醋,吵闹不休。

这天董不清回到家中,因偏爱小老婆,激起了大老婆的嫉妒,二人大打出手,终至分家,使董不清发出“人都莫娶娶两个妻”的由衷之言。

钉缸王大娘有口旧缸,叫游乡揽活的刘三补钉,刘三看上王大娘的姿容,眼一走神,将缸打破。

王大娘不要赔的新缸,借故讹诈。

刘三自称“练就一身好武艺”,要与王大娘开打,他头顶脚踏,终于制服了“骚婆娘”,趁机逃走。

该剧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幽默。

1978年高培阁口述,李玉寿记录整理。

闹书馆《梅降雪》中的一折。

书生蔺孝贤赴考落榜,寓居姑母家中,对表妹花彦芳产生爱慕之情,苦无良方与之会面,闷闷不乐。

有狐仙念及当日蔺生搭救之恩,妆扮花彦芳到书馆与蔺生相会.正缠绵间,被花兄锦牛遇见,兄妹二人争吵不下,后狐仙将沙子扬在锦牛眼中,趁机逃走.属生旦丑应工戏。

多唱腔腔,少念白。

人物有性格,语言较其它小曲剧本文雅。

麒麟送子又名《大赐福》.唐时,铁拐李被贬凡间,托生为郭得平,家贫,其妻李氏临娩,家无灯油,郭至岳父家偷油,被油工发觉,羞惧,遁往终南山,遇汉钟离,吕纯阳渡化成仙.其妻产子名郭子仪,后中状元,,回乡祭祖时,铁拐李亦化形回家,题诗照壁。

李氏发觉,哭祭于祖先堂。

八仙与三星临凡为其家赐福。

二丑,正旦唱白做工戏。

潘富堂抄本藏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室。

刘海砍樵《万寿图》之—折。

玉皇大帝寿诞,众仙于凌霄殿上饮酒庆贺,因有几位神仙尚未引渡成道,故为玉帝祝寿的“寿”字无法凑全。

据四功曹查来的民间善恶,玉帝命慈航子引渡刘海,纯阳子引渡白云仙姬。

八仙为母祝寿,刘海、东方朔位列仙班后,方补齐寿字。

须生、小生、小旦唱做工戏。

潘富堂抄本藏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室。

活变驴张万祥在世极端悭啬,死后见阎王哭诉苦情,阎王命小鬼送他托生还阳。

张要求来生一不吃饭,二不穿衣,三不睡觉,黑夜白日好挣钱。

阎王遂他的意给他披上驴皮,托化为驴,吃草料,不穿衣,日碾夜磨。

老丑为主唱工戏。

哭坟黄世公有女黄桂香,自幼吃斋念佛。

世公外出讨债,降龙罗汉化僧人来家与桂香讲经盘道,桂香因此遭继母王氏毒打,罚入磨房推磨。

桂香因不堪其苦,在生母坟前哭诉。

王氏因被灵官鞭打崖下。

达摩祖师渡桂香为黑头观音,其父封神。

小旦唱工戏。

红绫帕书生苏棒章与张世杰相约游冥王寺,苏题诗于寺墙,白太公之女白遇红观诗和之,互生爱意。

白临行遗红绫帕,苏偶拾得。

白大公召见苏,请柬误投张世杰.张早垂涎白女,至白家,太公却之。

白遇红约苏着女装于绣阁相会。

时,恰遇白母至,巧藏苏于拒中。

张世杰恼羞成怒,至白白府抢亲,错抢苏生回府。

太公告于官,差人带张去衙。

张着妹金娥陪伴书生,二人一见钟情,暗结丝罗,苏赠红绫帕与金娥,并将其改扮男装藏于自家,自去赴京应试。

白太公至苏家访苏棒章误将金娥认作苏生,以女相许。

苏中状元后返家,金娥出红绫帕,二女与苏同拜花烛。

小生,小旦,小丑唱做工戏。

莺哥传乾隆朝,北国达王沙纳摩设莺哥会,欲困乾隆。

奸相温敖力主赴会,忠直谏阻,反被免官。

乾隆一行抵达北地,中计被困,沙纳摩逼写让国降书,温敖劝降,大臣王杰坚拒,并派马良突围搬兵。

忠直率四子大战北国,斩沙纳摩,救驾回朝。

生,净唱做工戏。

其初为念卷唱本,潘富堂抄本作小曲戏。

血汗衫兰仲礼、兰仲信与继母张氏不和,双双投军。

张氏虐待忠礼之妻李氏,李被逼移居庄外。

张氏亲生于兰吉子欲出外寻兄,拜别嫂子,李氏杀鸡以飨,吉子宰鸡血染汗衫,更衣而去。

张氏寻见血衣,告李杀害吉子,李被判死刑。

仲礼、仲信立功封官,回乡祭祖,适李氏被绑桩待斩,仲礼救回李氏,举家团圆,逐张氏另居。

正生、正旦、彩旦唱做工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