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人格的自我分析

关于人格的自我分析

关于人格结构的自我分析摘要关于人格结构学者们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主要从以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人格特质论后期学者探讨出的“大五”及“大七”人格结构模型以及荣格的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的理论观点来分析自己的人格结构,已经由小时候追求本我的阶段发展到自我,但偶尔本我与自我还是会有冲突,离超我还很远,许多潜意识里的东西还是无法解释,如许多梦境会成为现实。

关键词人格结构;自我分析;人格特质论;双极人格维度前言人格是个体内部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成分,它是在人与外部世界的互相作用中,由客观现实逐渐“内化”而成的,是决定人的独特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固有特质,包括智慧、气质、性格、能力和德行等各个方面。

人格存在着一些基本单位,构成人格结构。

就人格结构而言,学者们以及作了相当多的研究,并且不同的人格心理学家还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回答人格的结构问题:特质理论代表人物卡特尔提出了特质的结构网络来描述人格结构的单位,可分为表层特质和深层特质[1-2];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而荣格则在弗洛伊德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双极人格维度,如内向-外向,来说明人格结构的向度;类型理论代表人物希波克里特描述了四种不同气质的人格差异来说明人格特征问题;人本主义学派的弗洛.梅提出人格具有六大特征等。

[3]陈昭仪研究了我国发明家具有的人格结构,归纳出杰出发明家的人格结构有四个方面:创造思维:具有想象力、创造力、变通性、独特性、客观性、强烈的好奇心、反应灵敏、喜欢动脑思考;行为方面:实践能力、实事求是,既有追求成就的强烈动机,在工作态度上具有固执性、很有耐力及专注力;性格方面:非常自信、个性好强、有冒险性、幽默、不喜欢压力、有独立性、很有耐性,人格特质均属稳定型,且多为内外均衡型;人生观:乐观奋斗、积极进取,具有责任感及道德感。

[4]那么我自身又拥有怎样的人格结构?本文将从人格特质论及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观点来进行人格结构的自我分析,以便于更充分的了解自己,实现自己。

一、自我、本我与超我本我遵循着“唯乐原则”,即不顾一切伦理道德,不顾与外部环境的冲突与危机,一味地逃避痛苦,去追求快乐,追求本能的满足。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调节本我和外界环境的冲突,既对本我的非理性欲望进行控制和压抑,又在理性、现实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本我的欲望。

大多数人都希望活的无忧无虑,逍遥自在,就像小时候一样,可以到处玩,没有责任没有负担。

但现在不行了,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快乐而不写作业,不能再像小时候那样事事依赖父母,我们得成长,得为以后的工作奋斗,得为车奋斗,得为房子奋斗。

有时候会觉得猪其实挺幸福的,除了吃就是睡,啥也不愁,活的差不多了、腻了,屠夫一刀把它解决了,多省事儿啊。

这就是本我的显现,一味的逃避痛苦,不付出就想享乐,天上不会掉馅饼,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那些只能是想想。

实现自我就得苦中作乐,忙中偷闲,就像对待老师布置给我们的论文一样,我们不得不做,要做还得认真的话心思的去做,有些理论的内容我们不能凭空捏造,总得去查查文献,即使文献看的眼花缭乱还是得看的,当然我可以选择在看完一些文献后,看些视频以缓解自己的疲劳,算是给自己的奖励,从而调整自己的心态,达成自我。

在遇到一些我不喜欢做的事情,却又不得不做时,我就会给自己暗示,让自己不再那么排斥它,给自己一些奖励,鼓励自己去完成任务。

超我是按至善原则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就目前来看,我还没达到超我的境界,依然是一凡夫俗子,有欲望会冲动。

而且还会逃避一些事情,记的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做一类梦,梦见死去的亲人又好好的跟我生活在一起,有时候甚至会梦到我从未见过面的爷爷,在一个类似沙漠的地方,一位老人拉着我的手告诉我说,他是我爷爷。

根据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来解我应该是遇到非常重要的冲突而且悬而未决,这些梦通常是在我考试之前或心情不好的时候,这大概就是我潜意识里有焦虑的体验。

梦可以说是我的一种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当然有时候做梦也会是很累的事情,比如那种在梦里一直被人追赶,或一直飞来飞去的,通常第二天都会很累。

这些梦都是通向潜意识的捷径,我还得加强对梦工作的学习,才能解开我潜意识里的内容。

二、“大五”、“大七”人格结构模型自奥尔皮特之后,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探索,西方研究者先后寻找到“16种根源特质”、“大三”人格结构模型、“大五”人格结构模型、“大七”人格结构模型以及“大六”人格结构模型[5-9]。

在人格结构的探索上,杨国枢和王登峰提出了中国人的“大七”人格结构。

七种人格因素包括:“外向活跃-内向沉静”、“精明干练-愚蠢懦弱”、“温顺随和-暴躁倔强”、“严谨自制-放纵任性”、“善良友好-薄情冷淡”、“热情豪爽-退缩自私”、“淡泊诚信-功利虚荣”[10]可见这些维度都具有两级性,可以归为积极与消极。

在探索人格分类系统的历程中,“‘大五’结构”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 1981 年,由词汇学研究者Goldberg 提出[11],用以概括词汇学研究中反复出现的五个基本维度:外向性、随和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和智慧(intellect)或文化(culture)。

在日常生活中我比较喜欢独处不擅长与人交流,只有在熟人面前才会畅所欲言,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思维也比较活跃,整个人会比较轻松。

但在较少接触的人群里,就会比较拘束,常常是静静的待着,倾听他人的交流,努力保持微笑,偶尔说一两句话,对于不喜欢的话题,会自己思考别的事情而让人感觉我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容易亲近。

而当进行任务时,我又会坚持不懈的一定要把它完成,而且有些追求完美,所以在跟人合作时,常常会把任务都往自己身上揽,结果弄的自己筋疲力尽,有时候还会吃力不讨好,弄得身心疲惫,此时就会退缩,不再参与这些活动。

有一定接触交流的人都说我比较善良友好、温顺随和、做事认真负责、时而内向沉静时而却又外向活跃。

但我自己却经常会有消极的想法,遇事老往坏处想,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好,缺乏自信,自卑、消极悲观,在气质特质上属忧郁质与粘液质的结合,有些消极倾向。

三、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荣格把整个人格叫做“心灵”。

他认为,心灵包含一切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它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部分组成。

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到的部分。

自我是意识的核心,它由各种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情感组成。

意识和自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人格结构保持同一性和连续性。

同时,意识也在不断发展,重新塑造和完善新的自我,他把这一过程叫做个性化(individuation)。

荣格认为,个性化或人格的发展并不是以自我为主体的,人格的主体是潜意识的自性(the Self)。

个体潜意识是发生于个体身上的个体经验。

它的内容是情结,即潜意识中的情感观念丛。

个体人格大多是由其所具有的各种内容、强度、来源等不同的情结所决定的。

荣格认为,心理治疗就是要帮助患者从情结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但是,他后来认为,情结不只是消极的,实际上它常常是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

集体潜意识(它位于心灵深处,是荣格提出的一个引起最多争议的概念。

它是我们人类原始祖先潜藏记忆的储存库,由世世代代遗传下来的、常常影响我们行为的各种本能和原型组成。

基本涵义是,在人类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祖先经验的积淀,使人类据以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主要内容是本能和原型。

)位于心灵的最深层。

荣格常把它和原型、原始意象、本能的概念混淆使用。

它一般是指,人类祖先经验的积淀,是人类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在每一世纪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

据此,我对自己的心理类型进行了测验,因为我较为关注自我的内部状况,如内心情感、思想,所以是内倾的。

偏向于直觉型,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会比较关注事物的整体和发展变化趋势,在面对新鲜的事物时时常会灵感突现,易受暗示,一些梦境会有预测性,如经常会梦见第二天或之后几天发生在自己或亲人朋友身上的事情,刚开始觉得难以想象,但渐渐的也就习惯了,至今没有找出合适的解释。

经常想象事物的可能性和重视独创力,喜欢学习新技能、但容易厌倦。

在决定和得出结论的方法方面,因为常从自我的价值观念(对或错,有意义或无意义)出发,不喜欢死的规矩,变通地贯彻规章制度,做出一些自己认定是对的决策,比较关注决策可能给他人带来的情绪体验,人情味较浓,重视他人的感受,喜欢以对待朋友的方式与人合作,自然地想让别人快乐,易于理解别人,这样有时反而被认为是过于感情化,无逻辑,脆弱。

四、总结《中庸》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即喜怒哀乐这些情绪存在于人内心时能够做到不偏不倚,就可以称为“中”;表达这些情绪能够做到合乎节度,达到和谐,就可以称为“和”。

天地若能达到中和,万物就能各得其所;人若能达到中和,就能形成完美人格。

[12]《黄帝内经》也按照阴阳学说把人分为五种类型,其中“阴阳和平”型的人具有“举止稳重、临危不惧、遇喜不狂、位尊不傲、位卑不自卑”等人格特点。

[13]在当今这个人际关系的社会里,完美的人格就是我们成功的秘籍,想要拥有完美人格就得学会接受人格的不同侧面并努力整合好个个侧面。

在完善人格方面我还得做到具有接受批评的雅量和自嘲的勇气;对别人显示浓厚的兴趣和关心;在与人交际时要懂得如何引发对方表露自己;博览群书,使自己不致言谈无味慷慨大度,从而获得别人的欣赏。

努力挖掘并认清自己潜意识里的需求,发挥自己的人格的魅力,使自己成为社会欢迎接纳的对象。

参考文献[1] Allport G W. Personality: 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1937[2] Eysenck H J.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personality.Springfield.III: Thomas, 1967[3]许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7[4]杨国枢,余安邦等.台湾地区心理学论著摘要汇编:人格及社会心理学(1954-1995)上册[M].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9年:152-269[5]Cattell R B.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elve primary personality factors. Character and Personality,1944,13:55-91.[6]Eysenck H J. The structure of human personality. London:Methuen,1970.[7]Tupes E C,Cristal R E.Recurrent personality factors based on trait AF ASD Tech. Rep,1961:61-97.[8]Tellegen A,WallerNG. Reexamining basic dimensions of natural language trait descriptors. 95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87.[9]AshtonMC,LeeK,PeruginiM,etal..ASix-factorstructure of personality-descriptive adjectives:solutions from Psycholexi-cal studies in seven languag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4,86(2):356-366.[10]杨国枢,王登峰.中国人的人格维度.北京:第三届华人心理学大会论文,1999.[11] McCrae R R, Costa P T Jr.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ive-factormodel and itsapplic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92, 60:175~215[12]张积家.我国古代心理教育思想论要.教育研究,2000,4:70-75.[13]岑贤安,徐荪铭,蔡方鹿,等.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