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格特质的自我分析

人格特质的自我分析

人格特质的自我分析
学号:0911011001
姓名:潘建丽
班级:09应用心理要分析自我的人格特质,先要明白其内涵。

哪什么是人格呢?一般说,某人有人格,某人无人格。

这里指的是尊严、独立性等。

奥尔波特指出:要从心理结构来理解人格。

艾森克说,人格是人所具有的,相对来说较为稳定的特质。

它可由外因激发或促成,是生理冲动、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

它通常指的是情感——意志品质、情操、态度、心理状况、无意识机制、兴趣和理想,它能确定人的特性或特有的行为和思想。

这个阐释包括四个含义:1、人格是稳定的,不可能今天是这种,明天是那种。

2、人格具有完整性,各种表征如情操态度等是相互联系的。

3、人格是人的生理机制及周围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人格具有社会性。

4、每个人的人格是独特的。

人格是个人各种稳定特征的综合体,显示出个人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独特模式。

这种独特模式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同时又影响着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特质是构建人格结构的基本成分,有关于人格的发展问题,卡特尔注重人格的决定因素和结构特质的发展形态。

卡特尔强调人格发展受遗传与环境两者的相互作用,就外部环境而言,学习尤为重要。

下面是我对自己的人格分析:
我是具有社交型和协调型的人格特质。

根据大五人格因素,我具有外倾性因素,回顾我往日的生活,我认为我的人格特质是相对稳定
的,但又伴随着变化。

一、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的影响
我的爸爸具有外倾性的人格特征,虽然他是文盲但是他喜欢交友,个性豁达、开朗,而我妈妈则是一位温柔、恬静的农村妇女。

而我则吸收了爸爸、妈妈的优点。

2、早期的童年经验
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虽然因为生活很艰苦,我必须早早的学习干家务和地理的农活,回忆那时的童年生活真的很充实、美丽。

我从七岁就开始做饭、干家务,还得照顾妹妹。

培养了我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形成过程
1、童年
我爱我的家人,受到爸爸、妈妈的影响,尤其是我的爸爸,虽然是文盲,但他凭借自己的顽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支撑起整个家,他是家里的顶梁柱。

我学会了爸爸的乐观与坚强不屈,学会了妈妈的温柔与恬静。

2、少年时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历的增加,我早已退去了青少年的青涩,也许是应证了那句俗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但在上初二时,有一段时间我却处在我人生的低谷,好多学生爱比美,而我本就长得不好看,而且我的脸上还有疤痕呢!我一度陷入了自卑当中不可自拔。

进入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