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植物的光合作用一、名词解释1. 光合作用2. 荧光现象3. 原初反应4. 同化力5. Hill 反应6. 红降现象7. 爱默生效应8. PQ 穿梭9. 聚光(天线)色素10. 光合磷酸化11. C3植物12. C4植物13. 光呼吸14. 温室效应15. 光饱和点16. 光补偿点17. 代谢源18. 代谢库二、填空题1. 根据功能的不同叶绿体色素可以分为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 两大类。
2. 叶绿素从第一单线态回到基态所放出的光称为 _________ ,从第一三线态回到基态所放出的光称为 ________ 。
3.C3植物、C4植物和CAM 植物所共有的CO2受体是 ___________ 。
4.PSI 为 ______ 波光反应,其主要特征是 ______ 。
5. 维持植物正常的生长所需的最低日照强度应 ______ 于光补偿点。
6. 叶绿体色素吸收光能后,其光能主要以_____ 方式在色素分子之间传递。
在传递过程中,其波长逐渐_____ ,能量逐渐 _____。
7. 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是通过 ______ 进行长距离运输的,其中含量最高的有机物是______ 。
8.______ 现象和 ______ 证明了光合作用可能包括两个光系统。
9.PSII ______ 波光反应,其主要特征是 ______ 。
10. 影响韧皮部运输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 和_____ (举主要 2 种)。
11.CAM 植物,夜间其液泡的 pH_____ ,这是由于积累了大量 _____引起的。
12.PSI 中,电子的原初供体是_____ ,电子原初受体是_____ 。
13. 在光合链中,电子的最终供体是_____ ,电子最终受体是_____ 。
14. 光合链上的 PC ,中文叫_____ ,它是通过元素_____ 的变价来传递电子的。
15. 筛管汁液中,阳离子以_____ 最多,阴离子以_____ 为主。
16. 环割试验证明有机物是通过_____ 运输的,这种方法应用于果树的枝条上可促进_____ 。
17. 叶绿体色素吸收光能后,其激发能主要以_____ 的方式在色素间传递,传递过程中能量_____ ,波长_____ 。
18. 在光合作用中,同化力中的 ATP 用于_____ 和_____ , NADPH 则用于_____ 。
19. 与三碳植物相比,四碳植物的二氧化碳补偿点_____ ,主要是因为 _____。
三、选择题1. 类囊体膜上能够跨膜转运 H+的电子传递体是()A.OECB. PCC.PQD.Fd2. 植物正常发育的光照强度应是()。
A. 等于光补偿点B. 小与光补偿点C. 大于光补偿点D. 大于光饱和点3.P-蛋白是()特有的一种蛋白质。
A. 初生壁B. 柱头表面C. 筛管内D. 分生组织4. 部分植物筛管内运输的光合产物主要是以()进行的。
A. 山梨糖醇B. 葡萄糖C. 果糖D. 蔗糖5. 为防止黄化现象,应注意()。
A. 增施氮肥B. 防止干旱C. 改善光照D. 防治病虫害6. 叶绿素分子的叶醇基是()化合物。
A. 饱和脂肪醇B. 倍半萜C. 二萜D. 萜7. 玉米、高粱植物在 400μl/L 的CO2浓度下,理论上其光合速率比大气CO2下()。
A. 增强B. 下降C. 基本相等D. 变化无常8. 光合碳循环中的 CO2受体是()。
A.PEPB.PGAC.Ru5PD.RuBP9. 光合细胞是在()内合成淀粉的。
A. 叶绿体B. 过氧化物体C. 线粒体D. 细胞质10. 缺水影响光合作用,与成熟叶相比,幼叶受到的影响()。
A. 更严重B. 比较轻C. 差异不大D. 无一定规律11. 夜间, CAM 植物的液泡内积累大量的()。
A. 氨基酸B. 糖类C. 有机酸D.CO212.C 4 植物中光合产物形成的部位是()。
A. 叶肉细胞线粒体B. 叶肉细胞叶绿体C. 维管束鞘细胞线粒体D. 维管束鞘细胞叶绿体13. 已知高等植物中类胡萝卜素具有()的功能。
A. 吸收和传递光能B. 吸收和传递光能及保护叶绿素C. 光能转化为电能D. 吸收和传递光能及光能转化为电能14.PSII 的原初电子受体应为()。
A.Pheo( 去镁叶绿素 )B.QC.PQD.Fd15.C4植物维管束鞘细胞中固定 CO2的受体是()。
A.PEPB.PGAC.Ru5PD.RuBP16.C3植物在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下,其光合速率与现在相比()。
A. 增强B. 下降C. 基本相等D. 没有统一定论17. 已知高等植物中叶绿素 a 可具有()的功能。
A. 吸收和传递光能B. 吸收和传递光能及保护类胡萝卜素C. 光能转化为电能D. 吸收和传递光能及光能转化为电能18. 能进行 Hill 反应的叶绿体是()。
A. 被膜完好的叶绿体B. 被膜破损的叶绿体或类囊体C. 叶绿体间D. 叶绿体被膜19. 光合产物是以()从叶绿体转移到细胞质去的。
A. 核酮糖B. 葡萄糖C. 蔗糖D. 磷酸丙糖20. 在其他条件适宜而温度偏低时,如提高温度,光合作用的光补偿点()。
A. 明显上升B. 有所下降C. 不变化不大D. 与温度无关21.PSII 的光化学反应完成式为()。
A.ZP680 + A0-B.PC + P700A0-C.Z+P680Pheo-D.PC+P680Pheo22. 增加空气中的 CO2浓度, C4 植物的光合作用()。
A. 继续增加B. 反而下降C. 不再增加D. 先增后降23. 早春,作物叶色常呈浅绿色,主要是()引起的。
A. 吸收氮肥困难B. 光照不足C. 气温偏低D. 细胞内缺水24. 影响叶绿素合成和叶绿体发育的最主要外界因素是()。
A. 水分B. 温度C. 光照D. 氧气25. 在最适的环境条件下,C3植物固定 1 分子 CO2需要()个光量子。
A.4-6B.16-18C.8-10D.12-1426. 蔗糖向筛管装载是()进行的。
A. 顺浓度梯度B. 逆浓度梯度C. 等浓度D. 无一定浓度规律27 植物根部吸收的无机离子向植物地上部运输时主要通过()。
A. 筛管B. 导管C. 转运细胞D. 薄壁细胞。
28. 光合作用合成蔗糖是在()里进行的。
A. 叶绿体间质B. 线粒体间质C. 细胞质D. 液泡29. 水稻、棉花等植物在 400μl/L 的 CO2浓度下,其光合速率比大气 CO2浓度下()。
A. 增强B. 下降C. 不变D. 变化无常30.C3途径中的 CO2受体是()。
A.PEPB.PGAC.Ru5PD.RuBP31. 叶绿素分子的头部是()化合物。
A. 萜类B. 脂类C. 吡咯D. 卟啉32. 光合作用的电子传递是()的过程。
A. 光能吸收传递B. 光能变电能C. 光能变化学能D. 电能变化学能33. 叶绿素磷光是由其()态产生的。
A. 三线B. 第一单线激发C. 第二单线激发D. 还原34. 剪去枝上的一部分叶片,保留下来的叶片其光合速率()。
A. 有所增强B. 随之减弱C. 变化不大D. 变化无规律35. 光合作用放氧是在叶绿体的()部位发生的。
A. 被膜B. 间质C. 光合膜上D. 类囊体腔36. 夜间, CAM 植物的液泡内积累大量的()。
A. 氨基酸B. 柠檬酸C. 苹果酸D.CO237. 在 400-700nm 光波长中,对植物生长发育不大重要的波长段是()。
A. 远红光区B. 红光区C. 绿光区D. 蓝紫光区38. 已知高等植物中叶绿素 b 具有()的功能。
A. 吸收和传递光能B. 吸收和传递光能及保护类胡萝卜素C. 光能转化为电能D. 吸收和传递光能及光能转化为电能39. 禾谷类灌浆期,其生长中心是()。
A. 旗叶B. 茎秆C. 穗D. 根系40. 叶绿素提取液,在反射光下呈()。
A. 暗红色B. 橙黄色C. 绿色D. 蓝色41.CAM 途径中最先固定 CO2的产物是()。
A.MalB.OAAC.AspD.Glu42. 光合碳循环中最先缩合的6C 糖是()。
A.Ru5PB.E4PC.G6PD.F1,6P43. 光合作用中原初反应在()。
A. 叶绿体膜上B. 类囊体膜上C. 叶绿体间质中D. 类囊体腔中44.Rubisco 是双功能酶,在 CO2 /O2比值相对较高时,主要发生()反应。
A. 加氧反应大于羧化反应B. 加氧反应C. 羧化反应45. 落叶树春天萌芽时,根内贮藏的有机物主要通过()向上运输。
A. 木质部导管B. 薄壁细胞C. 韧皮部筛管D. 木质部和韧皮部46. 光合作用中 O2的释放发生在()。
A. 叶绿体基质中B. 叶绿体内膜上C. 类囊体膜外侧D. 类囊体膜内侧四、问答题1. 试述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2. 光合色素的结构、性质与光合作用有何关系 ?3. 如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 O2来源于水 ?4. 如何证明光合电子传递由两个光系统参与,并接力进行 ?5. C3途径分为哪三个阶段,各阶段的作用是什么 ?C3植物, C4植物和 CAM 植物在碳代谢上各有何异同点 ?6. 光呼吸是如何发生的 ? 有何生理意义 ?7. 绘制一般植物的光强-光合曲线,并对曲线的特点加以说明。
8. 目前大田作物光能利用率不高的原因有哪些 ? 如何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率达到增产的目的 ?9. “光合速率高,作物产量一定高”,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 为什么 ?10. C4植物光合速率为什么在强光高温和低 CO2浓度条件下比 C3植物的高 ?11. 如何证明植物同化物长距离运输是通过韧皮部的 ?12. 同化物在韧皮部的装载与卸出机制如何 ?13. 简述压力流动学说的要点、实验证据及遇到的难题。
14. 试述同化物运输与分配的特点和规律。
15. 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有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