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经典方剂首

中药经典方剂首

中药经典方剂首补气保元汤【方名】保元汤【出处】《博爱心鉴》【分类】补益剂-补气【组成】黄芪(9克)人参(3克)炙甘草(3克)肉桂(1.5克)(原书无用量,今据《景岳全书》补)【功用】益气温阳。

【主治】虚损劳怯,元气不足证。

倦怠乏力,少气畏寒;以及小儿痘疮,阳虚顶陷,不能发起灌浆者。

【用法】上加生姜一片,水煎,不拘时服。

【禁忌】斟酌。

补气补中益气汤【方名】补中益气汤【出处】《内外伤辨惑论》【分类】补益剂-补气【组成】黄芪(18克)炙甘草(9克)人参(6克)当归(3克)橘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术(9克)【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虚气陷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本方常用于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用法】为粗末,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或作丸剂,每服10克-15克,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禁忌】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方解】本方治证系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

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因非实火,故其热不甚,病程较长。

时发时止、手心热甚于手背,与外感发热之热甚不休、手背热甚于手心者不同。

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

治宜补益脾胃中气,升阳举陷。

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牌、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

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益中气之功。

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

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本草纲目》谓:“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共为佐使。

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

诸药合用,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则诸症自愈。

气虚发热者,亦借甘温益气而除之。

关于用本方治疗气虚发热的理论依据,李东垣说:“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脾胃下流之湿气闷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燥热。

”又说:“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

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可见这种发热在李东垣看来,就是“阴火”。

其实质主要是脾胃元气虚馁,升降失常,清阳下陷,脾湿下流,下焦阳气郁而生热上冲,加之化源不足,“中焦取汁”不足以化赤生血,则心血不足以养心而致心火独亢而出现的热象。

治疗这种发热,“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

”“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

”(《内外伤辨惑论》)综上李氏创立“温能除大热”的理论,对区别外感与内伤发热的辨证、病机、治则、治法以及使用的宜忌等均有阐发,对深入理解本方意义和指导临床运用均有稗益。

【化裁】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

本方亦可用于虚人感冒,加苏叶少许以增辛散之力。

【附方】升阳益胃汤《《内外伤辨惑论》)、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举元煎(《景岳全书》)【附注】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方剂比较:以上三方与补中益气汤立意有相同之处,即重用补脾益气药物,配伍举陷升提之品。

其中升阳益胃汤重用黄芪,并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养胃;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白芍养血和营。

适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之证。

升陷汤重用黄芪配伍升麻、柴胡以升阳举陷;并以知母之凉润,以制黄芪之温;桔梗载药上行,用为向导,主治胸中大气下陷之证。

对脾肺虚极者,可酌加人参以加强益气之力,或更加山茱萸以收敛气分之耗散。

举元煎用参、芪、术、草益气补中,摄血固脱,辅以升麻升阳举陷,适用于中气下陷,血失统摄之血崩、血脱证。

【文献】方论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1:“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护皮毛而闭胰理,不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之;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而生气。

此三味,除烦热之圣药也。

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和血;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以散诸甘药之滞;胃中清气下沉,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

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有相须之妙也。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补气参苓白术散【方名】参苓白术散【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分类】补益剂-补气【组成】莲子肉(500克)薏苡仁(500克)砂仁(500克)桔梗(500克)白扁豆(750克)白茯苓(1000克)人参(1000克)炙甘草(1000克)白术(1000克)山药(1000克)【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

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本方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以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湿盛者。

)【用法】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6克),枣汤调下。

小儿量岁数加减服之(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禁忌】斟酌。

【方解】本方证是由脾虚湿盛所致。

脾胃虚弱,纳运乏力,故饮食不化;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见肠鸣泄泻;湿滞中焦,气机被阻,而见胸脘痞闷;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肢体肌肤失于濡养,故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皆为脾虚湿盛之象。

治宜补益脾胃,兼以渗湿止泻。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

配伍山药、莲子肉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

更用砂仁醒牌和胃,行气化滞,是为佐药。

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

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

本方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

两方均有益气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汤以补气为主,为治脾胃气虚的基础方;参苓白术散兼有渗湿行气作用,并有保肺之效,是治疗脾虚湿盛证及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剂。

《古今医鉴》所载参苓白术散,较本方多陈皮一味,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湿阻气滞者。

【化裁】若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祛寒止痛。

【附方】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附注】本方药性平和,温而不燥,是治疗脾虚湿盛泄泻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为辨证要点。

【文献】方论吴昆《医方考》卷4:“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者,此方主之。

脾胃者,土也。

土为万物之母,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

若脾胃一亏,则众体皆无以受气,日见羸弱矣。

故治杂证者,宜以脾胃为主。

然脾胃喜甘而恶苦,喜香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恶滞。

是方也,人参、扁豆、甘草,味之甘者也;白术、茯苓、山药、莲肉、薏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开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则性缓,故为诸药之舟楫,苦则喜降,则能通天气于地道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3:“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力,中满痞噎,心悸气喘,呕吐泄泻及伤寒咳噫。

”补气举元煎【方名】举元煎【出处】《景岳全书》【分类】补益剂-补气【组成】人参(10-20克)炙黄芪(10-20克)炙甘草(3-6克)升麻(4克)白术(3-6克)【功用】益气升提。

【主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证。

【用法】水一盅半,煎七八分,温服。

【禁忌】斟酌。

【方解】举元煎用参、芪、术、草益气补中,摄血固脱,辅以升麻升阳举陷,适用于中气下陷,血失统摄之血崩、血脱证。

【化裁】如兼阳气虚寒者,桂、附、干姜俱宜佐用;如兼滑脱者,加乌梅一个,或文蛤七八分。

补气六君子汤【方名】六君子汤【出处】《医学正传》【分类】补益剂-补气【组成】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陈皮(3克)半夏(4.5克)【功用】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

食少便溏,胸脘痞闷,呕逆等。

【用法】上为细末,作一服,加大枣二枚,生姜三片,新汲水煎服。

【禁忌】斟酌。

补气七味白术散【方名】七味白术散【出处】《小儿药证直诀》【分类】补益剂-补气【组成】人参(6克)茯苓(12克)炒白术(12克)甘草(3克)藿香叶(12克)木香(6克)葛根(15克)【功用】健脾益气,和胃生津。

【主治】脾胃虚弱,津虚内热证。

呕吐泄泻,肌热烦渴。

【用法】为粗末,每服二钱(6克),或水煎服。

【禁忌】斟酌。

补气升陷汤【方名】升陷汤【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分类】补益剂-补气【组成】生黄芪(18克)知母(9克)柴胡(4.5克)桔梗(4.5克)升麻(3克)【功用】益气升陷。

【主治】大气下陷证。

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脉沉迟微弱,或叁伍不调。

【用法】水煎服。

【禁忌】斟酌。

【方解】升陷汤重用黄芪配伍升麻、柴胡以升阳举陷;并以知母之凉润,以制黄芪之温;桔梗载药上行,用为向导,主治胸中大气下陷之证。

【化裁】对脾肺虚极者,可酌加人参以加强益气之力,或更加山茱萸以收敛气分之耗散。

补气升阳益胃汤【方名】升阳益胃汤【出处】《内外伤辨惑论》【分类】补益剂-补气【组成】黄芪(30克)半夏(15克)人参(15克)炙甘草(15克)独活(9克)防风(9克)白芍药(9克)羌活(9克)橘皮(6克)茯苓(5克)柴胡(5克)泽泻(5克)白术(5克)黄连(1.5克)【功用】益气升阳,清热除湿。

【主治】脾胃气虚,湿郁生热证。

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肢体重痛,口苦舌干,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至五钱(15克),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用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早饭后温服。

【禁忌】斟酌。

【方解】升阳益胃汤重用黄芪,并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养胃;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白芍养血和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