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高层住宅小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湖北高层住宅小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1 前言1.1 工程概况项目包括9栋高层住宅楼、65栋多层住宅、幼儿园、会所及地下室。

我公司受建设单位委托,对该项目一期高层5栋、商业2栋及会所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

拟建建筑物工程概况详见下表:拟建建筑物工程概况表1.1建筑物名称结构类型地面设计标高(m)层数基础埋置深度(m)基础荷重(最大中柱)(kN)基础荷重(最大边柱)(kN)拟采用基础形式和是否采用变形设计高层1#楼框剪40.30 28 -6.0 8000 桩基高层2#楼框剪40.30 29 -6.0 8000 桩基高层5#、7#楼框剪40.30 26 -6.0 7000 桩基高层6#楼框剪40.30 18 -6.0 5000 桩基商业1#、2# 框架40.30 2 -6.0 2000 浅基础会所框架40.30 2 -6.0 2000 浅基础地下室框架-1 -6.0 3800 浅基础该项目设计任务由***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并提出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书及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3.1条规定以及由设计单位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说明,本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程度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为二级地基,根据上述条件,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1.2 勘察的目的与任务1.2.1查明该拟建建筑物范围内各层岩土类型、结构、厚度、坡度、工程特性,计算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1.2.2提供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合理的工程设计参数;1.2.3查明场区内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以及判别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1.2.4 根据场地条件和施工条件,对拟建建筑物提供经济合理的基础类型;1.2.5 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及地震效应;1.2.6 查明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并提出评价与整治所须的岩土技术参数和整治方案建议。

1.2.7对基础型式进行分析评价,如采用桩基,则提出桩基类型、持力层,提供桩基设计参数,估算单桩承载力并对桩基设计施工进行评价。

1.2.8对深基坑支护方案论证并提供基坑支护设计参数1.3 勘察依据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4)《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5)《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42/159-2004);6)《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7)《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规程》(DB42/169-2003);8)《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42/242-2003);9)《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10)《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11)设计单位提供的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及总平面图。

1.4 勘探工作量本次勘察采用野外钻探取样及标准贯入试验等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沿拟建建筑物角点及周边轮廓线共布置73个勘探点,完成的工作量见表1.4。

勘察工作量一览表表1.4项目内容单位数量备注测放点点73 全站仪和其它附属设备测放钻孔个73 总进尺3092.0米取原状土样件45岩样组7标准贯入试验次128动力触探米7.5波速试验个 2土工试验常规试验组45直剪试验组43 快剪高压固结组7 利用多层高压固结3组岩石抗压强度组7拟建场地采用城市座标系,勘探点高程测量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位于场地中部的A点(X=3399590.425,Y=523253.607)和B点(X=3399199.091,Y=523009.202)。

勘探点地面标高系由位于******一点的高程点为BM点(高程为40.50米)引测所得(A、B、BM点均在勘探点平面布置图之外)。

本工程外业勘察工作时间为2011年7月30日~2011年8月27日。

勘察报告提交时间为2011年8月下旬。

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武汉市黄陂区********************交汇处。

场地高程起伏变化不大,场地表面整体较为平坦,场地周边较为空旷,拟建场地原始地貌属长江Ⅲ级阶地垄岗地形。

勘察期间钻孔孔口绝对标高在34.25m~40.05m之间,相对高差为5.80m。

2.2场地岩土结构特征根据本次勘察揭露,拟建场地地层在勘探深度范围内由上至下主要由素填土、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粉质粘土层及二叠系岩层。

具体描述如下:①素填土(Q ml);②粉质粘土(Q3al+pl);③粘土夹卵砾石(Q2al+pl);④粘土(Q el);⑤粘土夹角砾(Q el);⑥强风化泥质粉砂岩(P),⑦中风化灰岩(P)。

各土层层序、层名、岩土特征及空间分布等详见表2.2及工程地质剖面图和钻孔柱状图。

岩土层埋藏分布及岩性特征统计表表2.2 地层编号名称埋深(m)厚度(m)空间分布岩性描述工程性质①素填土Q ml 0.3~2.1 均有分布呈稍湿的松散状态。

主要为回填土、耕植土,含少量碎石、植物根须。

均为新近堆积。

结构松散,均匀性差。

②粉质粘土Q3 al+pl0.3~2.1 0.8~7.5局部分布黄褐~褐黄色,湿,呈硬塑状态,含褐色的铁锰质氧化物结核及少量的团块状高岭土,间夹碎石薄层。

承载力高中偏低压缩性③粘土夹卵砾石Q2 al+pl0.5~8.0 2.8~13.8均有分布棕红~褐黄色,湿,粉质粘土呈硬塑状态,卵砾石以层状、混杂状分布其中,含量约10~60%左右,主要成分为石英岩,粒径为1~90㎜,局部富集,局部可见较大滚石(d=2.0m),少量褐色的铁锰质氧化物结核及少量的团块状高岭土。

承载力高,压缩性中偏低④粘土Q el7.5~18.0 4.1~12.7均有分布褐黄、灰~灰白色,湿,硬塑状态,岩芯呈粘土状、颗粒(泥岩风化物),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物结核承载力较高,压缩性低。

⑤粘土夹角砾Q el18.2~24.247.1~16.7均有分布褐黄、灰~灰白色,湿,可~软塑状态,岩芯呈粘土状、颗粒(泥岩风化物),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物结核,含有少量的角砾,分布不均匀。

承载力一般,压缩性中等。

⑥强风化泥质粉砂岩P29.1~36.47.0~27.7均有分布结构构造不清楚,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呈碎块状,较破碎,手可捏碎,岩体完整程度为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为Ⅴ类。

采取率70-80%,RQD=0~10%。

承载力较高,压缩性低。

⑦中风化灰岩P39.5~61.0最大揭露厚度11.8m均有分布中风化,薄层—中厚层,泥晶—细晶结构,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表面可见少量的方解石脉,岩芯呈柱状、短柱状、碎块状,岩芯采取率为70%~85%,RQD=10%~60%,岩体属较完整,为较软岩,其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

承载力高上述各土层埋藏分布特征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

2.3 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分析本次勘察采用钻探取样(室内试验)、现场标准贯入试验以等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以获得场地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能参数,下面将各种方法所获数据结果列表统计如下:2.3.1 场地土层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场地内各岩土层室内试验物理力学性质详见土工试验成果表,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分层统计表见表2.3.1。

场地土层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表2.3.1地层编号岩土名称项目含水率W(%)含水比a w天然重度γ(kN/m3)孔隙比е液限W L(%)塑限W P(%)塑性指数I P液性指数I L压缩系数a1-2(MPa-1)压缩模量Es(MPa)直剪(快)凝聚力C(kPa)内摩擦角φ(度)②粉质粘土n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max 36.3 0.71 20.19 1.023 56.2 30.2 26.0 0.24 0.19 23.5 83.0 17.5 min 20.6 0.57 18.23 0.604 33.6 20.1 13.1 0.03 0.08 9.6 48.0 14.7 μ24.5 0.65 19.54 0.708 37.7 22.1 15.6 0.16 0.13 14.6 60.8 16.3 σ 4.72 0.04 0.65 0.13 6.94 3.14 3.89 0.08 0.03 3.67 10.04 0.96 δ0.19 0.07 0.03 0.18 0.18 0.14 0.25 0.49 0.26 0.25 0.17 0.06③粘土夹卵砾石n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max 38.8 0.71 20.19 0.936 55.3 32.0 23.3 0.24 0.19 18.5 78.0 17.3 min 22.6 0.60 17.54 0.631 32.7 19.6 13.1 0.05 0.10 8.3 40.0 13.6 μ28.1 0.66 18.99 0.816 42.6 24.7 18.0 0.16 0.13 14.6 63.0 15.9 σ 5.87 0.04 0.99 0.17 8.65 4.25 4.49 0.06 0.03 2.95 11.85 1.26 δ0.21 0.06 0.05 0.21 0.20 0.17 0.25 0.38 0.23 0.20 0.19 0.08④粘土n 10 8 10 10 10 10 10 9 10 10 9 9 max 36.3 0.69 19.60 1.033 56.2 31.2 26.0 0.23 0.22 22.1 78.0 17.4 min 24.5 0.60 18.03 0.699 33.8 20.2 13.6 0.05 0.09 8.0 42.0 13.6 μ30.4 0.64 18.70 0.877 46.2 26.1 20.1 0.15 0.16 13.1 62.1 15.3 σ 5.03 0.03 0.61 0.13 8.52 4.17 4.44 0.06 0.05 4.50 13.25 1.25 δ0.17 0.05 0.03 0.15 0.18 0.16 0.22 0.41 0.33 0.34 0.21 0.08⑤粘土夹角砾n 5 4 5 5 5 5 5 5 5 5 3 3 max 47.2 0.93 19.40 1.439 54.8 30.7 24.1 0.97 0.72 6.8 36.0 14.2 min 25.0 0.78 16.27 0.705 26.8 18.5 8.3 0.58 0.25 3.3 33.0 11.2 μ40.8 0.87 17.23 1.215 46.1 27.3 18.8 0.79 0.45 5.4 34.3 12.52.3.2 标准贯入试验N值统计结果表各土层标准贯入试验N值统计结果表表2.3.2地层编号层名试验次数n基本值标准差σ变异系数δ统计修正系数Ψ标准值N(击)max min μ②粉质粘土39 17.0 13.0 14.7 0.95 0.07 0.98 14.4④粘土35 24.0 17.0 19.9 1.65 0.08 0.98 19.4⑤粘土夹角砾27 17.0 12.0 14.3 11.8 0.08 0.97 13.9⑥-1 强风化泥质粉砂岩27 45.0 36.0 40.3 1.89 0.05 0.98 39.62.3.3动力触探N63.5值统计结果表动力触探修正值(N63.5)分层统计表表2.3.3土层编号土层名称统计孔数n基本值N63.5(击)标准差σ变异系数δ修正系数ψ标准值N63.5(击)max min μ③粘土夹卵砾石25 13.3 10.1 11.9 0.72 0.06 0.98 11.62.3.4岩石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统计表岩石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统计表表2.3.4地层编号岩土名称项目指标试验次数nmax min frm标准差σ变异系数δ统计修正系数ψ标准值f rk(MPa )⑦中风化灰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MPa)4 22.1 15.0 18.9 17.0 注:统计时对异常值进行了剔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