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专题一 十年汇总

高考历史专题一 十年汇总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题组一一、选择题1.(2013山东文综,4分)《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2.(2013北京文综,4分)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口国,天下分而为七。

口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口县。

更口、口分裂,至口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口”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 B.秦 C.汉 D.唐3.(2013天津文综,4分)右图为《岛夷志略》片段。

从其内容判断,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4.(2013山东文综,4分)右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其撰拟者应是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D.礼部5.(2012广东文综,4分)“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6.(2012山东文综.4分)下面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7.(2012北京文综,4分)下面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该都城是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8.(2012广东文综,4分)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无忌惮。

据此可知,他主张A.限制君又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三省六部制9.(2011山东文综,4分)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10.(2010广东文综,4分)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观念源远流长,源头是A.宗法制 B.郡县制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1 1.(2010江苏,3分)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12.(2010江苏,3分)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010北京文综,4分)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回答第1 3题。

13.下面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14.(2009广东,3分)“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A.王位继承制度B.分封制度C.三公九卿制度D.郡县制度15.(2009江苏,3分)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二、非选择题16.(2013天津文综,1 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

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

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1) 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5分)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 有逾古典。

”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2) 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2分)材料三汉武帝舰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

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

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

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

(2分)题组二一、选择题1(2013广东文综,4分)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2(2013浙江文综,4分)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A ②③①⑤B ②①⑤⑥C ①③⑤④D ④③⑤⑥3(2013扛苏,3分)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届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4(203江苏,3分)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划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5(2012山东文综,4分)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与朝政。

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6(2012安徽文综.4分)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A扁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缬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7(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4分)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选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8(2011广东文综.4分)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9(2010新课标全国文综,4分)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10(2010上海,2分)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变换等内容。

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向姓王的封国1l(2010山东文综.4分)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砸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12(2010上海,2分)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分别设置了A中书省、伊犁将军 B 宣政院、中书省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13(2009山东文综,4分)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 “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绐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14(2009北京文综,4分)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的蓟城纪念柱。

《札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 B井田制C分封制 D郡县制15(2009浙江文综,4分)下面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 B宋代C元代 D明代二、非选择题16(2011浙江文综.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更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

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寓封建(往: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旁,国乌得而不弱?------------——顾炎武《顺亭林诗丈集》材料三……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 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着重号为命题者所加)-——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J 939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8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科二中“其专在下” “其专在上” 各指什么。

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予以简要评价。

(9分)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9分)题组三一、选择题l(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I,4分)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2(2013福建文综,4分)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A批判学于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3(2013北京文综,4分)读右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4(2012新课标全图文综,4分)汉武帝设置了13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