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摘要:方剂研究是中医药研究的主要方向,而方剂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则是方剂研究的核心。

可是方剂药效物质的复杂性给方剂研究者造成了极大的障碍,使得方剂研究止步不前。

方剂药效物质研究的复杂性不仅在于方剂组成成分的多样性,还在于其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物质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等等。

为了解决“无法准确判断方剂药效物质”的问题,近几十年以来方剂研究者不断探索,结合新技术,研究出入代谢组学、谱效学研究、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研究、中药血清药理学及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拆方研究等方法。

因此本文旨在梳理近几十年来方剂药效物质研究进展,希望能够对相关研究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方剂是中药临床用药的基本形式,配伍是方剂的核心。

“君臣佐使,七情合和”等是方剂的传统中医理论基础[1],方剂的有效物质成分作用于机体,产生疗效,如何测定方剂中的有效物质成分则成了方剂研究者的重点攻克方向,笔者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等,以“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为题,搜索了大量文献,因此做如下综述。

1.中药血清药理学及血清药物化学
上世纪 80 年代初,著名的日本药理学家田代真一[2]首次提出了血清药理学这一创新思路。

他认为中药制剂口服吸收后,在体内经过胃肠道菌群代谢和排泄过程而发挥治疗作用,因而中药及其复方中具
有生物活性的成分———药效物质基础是中药经过人体生物转化之后的产物,这些产物吸收入血后与血浆蛋白结合并通过血液的流动到达靶标器官及组织。

上世纪 90 年代国内学者王喜军[3-4]提出“中药血清药理学”,按照“中药复杂化学成分-学中移行成分-体内直接作用物质-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避免了中药复方煎煮及丸散等粗制剂型直接进行体外药物研究结果所产生的影响;而且经过动物的吸收代谢等过程,其血清成分可更直接地反映中药复方制剂的药理作用,其对中药复方疗效和机制的阐述也更具科学性,至此这一方法在中医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被广泛重视及应用。

但血清药理学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实验动物的选择、给药剂量、时间、血清添加量等方面也对实验结果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2.证治药动学
证治药动学是黄熙[5-8]教授于2002首先提出的,他主张拆方围绕君臣佐使进行PK研究,从方剂化学物质基础、方剂体内活性物质分析及其药动学等角度,阐明君臣佐使组成原理与可惜内涵,同时为方剂药效物质成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

在此基础上,黄熙提出了生物方剂分析药理(BAP)。

例如以药效血清差示色谱法研究丹红注射液治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效物质基础[8]。

在对患病大鼠进行给药之后,研究DHI在改善患病大鼠病症的作用,确定最大和最小药效时间点并建立全成分的指纹图谱集。

通过比对DHI在对症机体产生最大和最小药效时血清中物质谱的变化差,以HPLC-MS方法结合对照品鉴定DHI的药效物质,并对药效物质进行药效学反馈验证。

但此方
法的弊端在于只对入血的药效物质进行研究,而方剂药效作用的一定复杂性就在于它可能作用于多个靶点,即并不一定全部入血。

3.方剂代谢物组学
代谢物组学[9-10]( metabonomics) 是继基因组( genome)、转录物组 ( transcriptome)和蛋白质组( proteome)、组学 ( omics)等之后于 1999年提出的一门后基因组时代的新学科和系统研究方法,主要研究细胞或生物样品所有代谢物的综合表现。

与血药浓度法、组织浓度法、尿液浓度法、生物效应法 ,主要选择一些药效指标 ,或进行含药血清的体外药理实验等不同,代谢物组学更倾向与整体观念,且没有脱离中医理论指导。

刘昌孝院士等人应用代谢物组学方法研究由钩藤等多味中药组成的多动合剂的生物化学机制和作用靶点时 ,采用 LC-MS-M S法测定给药动物血清中多种内源性神经递质 ( Ach、DA、 5-HT等 )的动态变化。

从代谢物组成分和量的经时变化发现有疗效的生物标记物 ,认为药物的整体作用所产生的生物化学物质(神经递质 )是其药效的物质基础 ,证明多动合剂的作用机制可能与DA受体变化有关,示范性地进行了中药方剂作用靶点问题的探索。

同时在方剂代谢物组学的指导下 ,通过对体液和胰腺组织代谢物组成分和量变化的分析 ,观测大承气汤引起的所有生化变化,这一优点也解决了先前单纯检测血液中的有效物质成分的局限性。

4.中医方证代谢组学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Chinamedomics)[11-14]由王喜军在中医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

它整合了系统生物学与中药
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及技术,形成了鉴定证候生物标记物,建立方剂有效性评价体系,并发现药效物质基础的应用科学。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是以证候为切入点,
以方剂为研究对象,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发现并鉴定证候的生物标记物,以证候生物标记物为参数评价方剂的整体疗效;在有效的状态下,利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分析鉴定有效状态下方剂体内直接作用物质
的显效形式;进而将证候生物标记物与方剂体内显效成分相关联,发现与生物标记物轨迹变化高度关联的体内成分,从而鉴定表达方剂临床疗效的药效物质基础,进而阐明中药有效性及其作用机制等科学问题。

以茵陈蒿汤为例,本实验采用灌胃60%乙醇的方法复制酒精性肝损伤模型,首先进行生理生化指标及组织病理学评价:利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UPLC-HDMS)的代谢组学技术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尿液、血液、肝组织、细胞样品轨迹变化进行研究,采用模式识别的方法找到与酒精性肝损伤相关的生物标记物,进而用MetPA方法找到与之相关的代谢通路,对酒精性肝损伤的发生机制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研究茵陈蒿汤体内成分组方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成功得到结论:酒精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的主要生物标记物为苯乙胺、哌啶酸等,主要涉及苯丙氨酸等代谢通路,而茵陈蒿汤体内成分组方药物对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具有保护作用,不仅其能够显著调节各项生化指标,减轻脂肪变性及炎细胞浸润,而且通过回调小鼠代谢轮廓,逆转酒精性肝损伤生物标记物的异常表达水平并使之向正常状态回归,修复损伤导致的紊乱代谢通路,昭示6,7-二甲氧基香豆
素、京尼平苷、大黄酸组方能够表达茵陈蒿汤的肝保护作用。

总结:本文着重介绍了王喜军提出的中医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黄熙提出的证治药动学和血清色谱法、刘昌孝等人提出的方剂代谢组学、王喜军提出的中医方证代谢组学,并简要分析了各自的策略和所存在的问题。

[1]周盼盼,王彦刚.基于中药药效-药动学的中医药方证相应理论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3,44(22):3236-3240.
[2]张灵娜,林兵,宋洪涛.中药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概况及展望[J].中草药,2015,46(17):2662-2666.
[3]王喜军.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0):789-791.
[4]张爱华,孙晖,闫广利,韩莹,王喜军.血清药物化学-药代(效)动力学-系统生物学”三维整合体系研究中药复方的构建及其在茵陈蒿汤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1):3786-3789.
[5]黄熙 , 减益民,牛国保.“血瘀证治药动学”新假说.心功能杂志,1994,6(4):243-246.
[6]黄熙,陈可冀.“证治药动学”新假说的理论与实践[J].中医杂志,1997,38(12):745-747.
[7]黄熙,任平.后证治药动学的医药创新——整体导向还原论研究[J].中医杂志,2013,54(5):365-368.
[8]周丹.以药效差示血清色谱法研究丹红注射液治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效物质基础[J].
[9]刘昌孝,贾伟.代谢组学与中药现代研究[J].中草药,2006,37:2-7.
[10]唐文富,陈光远,黄熙.方剂代谢物组学新假说[J].中草药,2007,38(6):801-803.
[11]Wang X J,Zhang A H,Sun H,et al.Future perspectives of Chinese medical formulae:chinmedomics as an effector[J].OMICS,2012,16(7):414-421.
[12]Wang X,Zhang A,Zhou X,et al.An integrated chinmedomics Strategy for discovery of effective constituents from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J].Scientific Reports,2015,6:331-334.
[13]张爱华,孙晖,闫广利等.中医方证代谢组学-中医药研究的新策略[J].中国中医药杂志,2015,40(4):569-576.
[14]王喜军,张爱华,孙晖,闫广利.基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的中医证候精准诊断及方剂疗效精准评价.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J].2017,19(1):30-3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