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标签: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综述中药复方在中医药的临床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疗效得到充分肯定。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研究的热点,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继承和发展中药复方配伍理论、有效指导临床应用和研发中药新产品、揭示中药复方配伍的内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了解和认识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笔者对其研究难点、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作一综述。

1 研究难点中药复方在中国应用有几千年的历史,中药的临床应用形式主要是中药复方用药,而其药效物质基础迄今完全明确者几乎为零。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复杂性与艰难性是长期以来制约中药现代研究的颈瓶,其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是一个复杂的多成分组合,即多种成分共同发挥作用;②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既有可能是中药原药材中根本就不存在的物质,而在复方煎煮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成分的相互作用产生,也有可能是药物进入体内以后,经过体内的代谢产生的新成分;③某些有效成分可能是通过间接途径发挥作用,而在脱离机体整体后单独成分可能不能表现出应有的作用;④有些成分的作用可能是迄今尚未认识的,而在研究中可能被忽视;⑤缺乏合理的药效筛选平台与动物模型来进行物质基础的药理活性筛选;⑥基于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复杂性,现代分析检测技术无法完全满足其化学成分研究,特别是很多功效较强而含量较低的成分很难全面检测[1]。

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通常有数十上百种,甚至上千种,而且药材来源、药味加减、加工工艺、剂量与配比变化等因素也都会使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组成在质和量上发生复杂的变化,从而直接影响中药复方的疗效。

因此,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其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上。

2 研究理论随着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深入,不断有学者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如药物能量理论[2]、疾病缩减效应假说[3]、霰弹理论[4]、证治药动学假说[5]、“一个结合、两个基本讲清、三个化学层次、四个药理水平”的理论研究体系[6]、中药体内直接物质基础研究思路[7]等。

王氏等[8]认为,中药(复方)的药效为其主要有效成分和次要有效成分的综合效应。

有学者基于整体综合调节的方剂配伍理论提出研究思路[9]。

姜氏[10]提出研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所选择研究的中药(复方)应能体现中药的基本作用;另一方面,要创建和完善适宜于中医药研究的方法与技术。

肖氏[11]认为,可从三方面对中药(复方)进行物质基础研究:①研究中药(复方)的有效部分;②研究中药(复方)在制剂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与药效的关系;③研究中药(复方)的含药血清。

贾氏等[12]提出了“功能组分”新观点,认为中药复方成分可以划分为有效组分、功能组分和无用成分,即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由“有效组分+功能组分”共同构成的有序的整体结构,具有“三个层次多维结构”。

这些理论的提出,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认识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思路。

3 研究方法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是指中药复方针对某一病症发挥药效作用的全部活性物质的总和[13]。

由于中药复方产生的效应不是全方所有成分简单机械组合,而是由多种活性物质协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针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发挥药效的特点,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主要方法有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分离、拆方研究、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物化学、谱效学、代谢组学、多靶点高通量筛选等方法。

3.1 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研究对于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目前存在许多不同的认识,如全成分论[14]、多成分论[15]和有限成分论[10]等。

根据现有研究条件、研究手段及中药复方的复杂性、模糊性与整体性,目前尚未能完全了解中药复方的全部成分,但结合药理学研究,找出其起药效作用的有效化学部位和有效化学成分,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6]。

因此,对复方中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研究可在某种程度上明确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16]。

复方的有效部位是指整个复方中具有相近化学性质的一大类化合物(药效成分群),而多个有效部位的集合就成为有效部位群,它较之原药材富集了有效成分。

目前,中药复方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的研究方法主要有3种[17]:①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对全方制剂进行定性与定量;②采用植化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和鉴定;③以药效为标准追踪复方有效部位与有效成分。

尹氏等[18]以降尿酸、抗炎、镇痛为活性指标,对加味四妙丸的6类化学成分(挥发油、总黄酮、总生物碱、总皂苷、总有机酸及部分水液)进行了系统的筛选和组合研究,确定了与全方药效一致的组合部位为该处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即有效部位群。

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的研究基本上是采用先成分再药效或先药效再成分的研究方法,这两种方法均容易忽视成分的相互作用对药效的影响,因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阐明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

3.2 拆方研究中药复方的拆方研究目的之一是确定方中主要药物或活性物质的来源。

一种方式是在全方药效评价的基础上,分别从方中撤出一味药或一组药后进行实验,评价撤出的药味对原方功效影响的大小。

此方法适用于研究某单味药对全方药效的影响。

另一种方法是在全方药效评价的基础上对方中每一味药用同一剂量或不同剂量进行平行实验,或按照“君、臣、佐、使”或“药对”等原则分为几组药物进行平行实验。

如聂氏等[19]运用化学与药理学紧密结合的方法,以免疫活性为导向评价指标,对六味地黄汤中调节免疫功能的活性成分进行了追踪分离,获得了CA4-3、马钱素(LGN)等多个活性部位或活性成分,对几种主要活性部位和成分的来源进行了研究,发现有几种活性成分分别来自于不同的单味药,进一步研究发现,CA4是六味地黄汤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之一。

李氏等[20]在进行中药复方四逆散拆方煎煮化学成分研究后发现,在配伍煎煮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成分,并且成分溶出量研究表明各成分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增溶作用。

许氏[21]采用“助孕3号方”全方、拆方结合肾虚黄体抑制流产动物模型进行比较研究,阐明补肾健脾组方对全方防治流产的主次贡献度,并结合化学部位的分离及药效追踪,初步确定“助孕3号方”物质基础峰群,从而初步揭示助孕3号方的药效物质基础。

另外,有研究者对甘草附子汤[22]、蒙药森登-4汤[23]、滋肾丸[24]进行拆方研究,结合药效评价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成分分析,获得其药效物质基础。

当然,拆方研究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但研究结果具有片面性,即只能得出中药复方的部分药效物质基础,而不能揭示全方在煎煮过程中化学成分与药理效应的动态变化;并且,随着拆方方法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差异。

3.3 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田代真一于1984年提出了含药血清方法的设想,此后又对血清药物化学和血清药理学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研究。

中药血清药理学是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用含有药物成分的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半体内实验方法。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以中药口服给药后的血清为样品,结合传统药物化学与多种现代技术综合应用,从血清中分离鉴定移行成分,研究血清中移行成分与传统疗效的相关性,阐明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代谢及体内动态的领域[25],从而确定中药及中药复方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

此法将成为快速、准确研究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途径[26]。

任何药物都是通过与人体的相互作用而发挥疗效的。

目前,绝大多数中药及其复方制剂仍然采用传统的口服给药方式。

口服中药后血清中就含有真正的有效成分,即原形成分、代谢产物及机体产生的应激性成分。

目前,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广泛应用于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如冯氏[27]运用血清药理学方法、流式细胞仪技术等,观察到寿尔胶囊含药血清可以保护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具有抗凋亡作用。

Wang P等[28]在对当归补血汤入血成分的研究中,首先从口服给药后的大鼠血清中找到了46个入血成分,然后鉴定出其中的10个原型成分和21个可能代谢组分。

窦氏等[29]对复方五仁醇胶囊进行了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用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比较复方五仁醇胶囊含药血清色谱图和空白血清色谱图,分析该制剂给药后血清中产生的药源性成分。

静脉给药后血清中产生的13个药源性成分全部来自君药五味子,这些成分可能是复方五仁醇胶囊体内直接作用物质。

王氏等[30]对六味地黄丸进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口服后发现了11个入血成分,其中4个为新产生的代谢产物,7个为六味地黄丸体外所含成分的原型。

姜氏等[31]对银翘散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发现大鼠血中有15个入血成分,其中有3个成分为新产生的代谢产物。

可见,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排除了复方制剂及其粗提物本身复杂的理化性质(如各种电解质、鞣质、pH值、渗透压等)的干扰,排除了胃肠中不能进入血清的药物成分,使中药复方效应物质基础问题得到简化[32],避免了复方及其粗提物体外实验中诸多因素的影响,能较准确、真实地反映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

但该方法的研究过程中,血样的前处理较复杂,血样成分的测定需要较高灵敏度的仪器。

3.4 谱效学研究谱效关系是建立在指纹图谱的研究之上,应用色谱及其联用技术最大限度地获取有用的化学信息。

将标示活性成分群特征峰的中药指纹图谱与药效结果对应起来,将中药指纹图谱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与中药药效结果联系起来,建立中药谱效关系,反映复方内在质量。

中药指纹图谱的整体性和模糊性正好符合中药质控整体性的要求,较之单一成分或指标成分的质控方法,更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33]。

宁氏等[34]对吴茱萸汤的药效物质基础进行研究,通过谱效关系分析发现,在吴茱萸汤中能产生4、9、10和12号峰的化学成分(9号峰确定为吴茱萸次碱)对给定的2个药理指标(镇痛和止呕)成正相关,说明这些物质是吴茱萸汤的主要药效物质。

卢氏等[35]对鱼腥草注射液进行谱效分析,发现在色谱图中17~21 min中的色谱峰才是药效的主要相关峰,其中包含的主要化合物有甲基正壬酮、辛醛、癸酰乙醛、月桂醛、β-蒎烯、β-芳樟醇、l-壬醇、α-松油醇、4-松油醇、癸酸、乙酸龙脑酯和乙酸香叶酯,其中3种有效物质的活性与文献报道相符。

李氏等[36]在减味藿香正气水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中得出色谱峰X3和X25所代表的化学成分量的增加能增强对乙酰胆碱刺激的家兔离体兔肠的抑制作用强度,确定X3和X25代表的化学成分为该药对家兔离体兔肠抑制的药效物质基础。

顾氏等[37]通过研究芍药甘草效应组分血清指纹图谱与药效的相关性,发现芍药苷、甘草黄酮效应组分部分色谱峰峰面积与镇痛作用的相关系数较大,而含甘草酸效应组分与镇痛作用的相关系数较小;另外,血清中代谢产物的色谱峰峰面积与镇痛作用的相关系数较大,提示芍药苷效应组分、甘草黄酮效应组分及芍药甘草复方进入生物体后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可能与镇痛作用相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