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核心素养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
核心素养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
必修二讲焦点: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为主题,以三者统一为框架,以坚定政治立场和方向为主旨。
必修三讲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题,以四大观点为主导,以确立三观为主旨。
五、学业质量标准
指学生在完成本阶段、本学科学业时,应该具备的体现核心素养的学业水平;基于课程实施的测量尺度,应与课程目标直接关联;是学业成就的质量标准,应提供学习课程内容的基准——标准有下限;是能够对接高考测试的评价依据,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是教育质量比较的关键指标——标准无上限。
三、课程结构
经济生活——社会发展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生活
政治生活——政治与法治+社会活动
文化生活
生活与哲学——哲学与文化+社会活动
选修:6个模块——3个模块(经济与生活、法律与生活、国际政治与经济)
一是简化(课时);二是重构(社会活动);三是统筹(必修与选修1);四是规定动作(法治教育、社会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修订而言,它是实现以发展核心素养来主导课程实施的关键抓手。
这也是最具争议的变化。操作难度太大。
“非驴非马”之辨
着眼课程实施的方式。秉持活动课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包括学生的经验、关切、自主选择的权利、自行建构知识的过程;又具有学科课程以学科内容为本位的特质,包括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
常识化,注重内容目标的多元结构和应用价值,如初中按照素质构成的多元性分类实施,高中则淡化学科体系,力求理论常识化。
生活化,就是强调内容目标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以生活主题为基础,以生活逻辑为线索。
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的思路
从生活化到素养化。
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依照统一规范,依循既定六大部分的顺序,梳理修订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思路。
人类社会的历程;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修二:政治与法治
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框架,讲述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为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奠定政治立场与法治思维的基础。
着眼课程类型的划分。它本质上仍然归属学科课程。活动设计作为学科内容的载体,是可选择、可调整的。学科内容是确定的,活动安排是不确定的。所谓活动型,是发展素养要依托、依赖课程实施的新类型。
六、实施建议
结构的变化:教学与评价建议合一;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单列。
焦点的变化: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核心素养水平及学业质量标准的测试。
重心的变化:简化通识性阐述,直面本课程实施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关键问题。
关键抓手:打造活动型学科课程
活动型学科课程,就是学科课程的内容采取活动设计的方式呈现,包括社会活动,被称为课程内容活动化,学科内容的课程方式就是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叫做活动设计内容化。
核心素养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
———————————————————————————————— 作者:
———————————————————————————————— 日期:
ﻩ
核心素养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
回顾:课程改革的旅程
政治化(以阶级斗争为纲)——常识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活化(以人为本)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
必修三:哲学与文化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讲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包括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阐释社会生活、个人成长中的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和文化自信的意义;为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奠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基础。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框架分析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为支撑总框架之“四维”:以四个素养要素为一以贯之的红线;红线穿珠,涉及四个全面,五个建设,五大发展理念等具体内容。
必修一讲原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选择为主题,以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为主线,以树立理想信念为主旨。
操作规范:以核心素养为魂
挑战:有关内容的表达是否够清晰;有关水平差异的特征是否易辨识,有关素养指向是否可操作,取决于呈现学业质量标准的规范方式。
原理:以核心素养的表现为支点,以课程目标的阐述为起点,这是呈现学业质量标准的理论框架。
操作:紧扣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的表现,依循课程目标的表达顺序,参照每个素养要素的水平划分,依次结合相应的课程内容,分四个水平描述,这是建立规范方式的陈述框架。学科核心素养与呈现学业质量标准的规范,是魂与体的关系。
四、课程内容
思想政治课
学科内容-核心素养-课程内容
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必修1、2、3,选修1、2
课程形态:以核心素养为轴,统整三组集合
必修一:社会发展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为线索,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帮助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内容、实施、评价
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
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题,以建构活动型学科课程为主线。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的表现,每个素养要素都是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整合。用核心素养来呈现课程目标,既包含三个维度,又关注三维目标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课程性质:一脉相承的坚守
作为中国特色的德育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相关课程的核心价值;作为一门学科课程,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课程的学科特点;作为学科课程体系中的科目,具有不同于一般课程的整合方式;作为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具有不同于一般学科的德育功能。
课程的综合性特质,有中华历史文化的渊源和革命传统的基因,是论证一切问题的基础。
学业质量标准是指导教学与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教材编写的依据。
研制理念:以核心素养为源
基于学科本质及其育人价值提炼学科核心素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水平把握课程内容;基于课程内容及其学业要求撰写学业质量标准;基于学业质量标准形成测试评价标准。
学科核心素养的把握与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是源与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