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
品1~5mg, 冰水,观察眼
同时做心电图 球有无震颤,
观察5-15
脑死亡者因脑
min,若心率
干前庭通路完
比原来平均增 全破坏,无眼
加20%~40
球震颤为阴性
%为阳性,脑 反应。
死亡者为阴性。
在除外药物中 毒、代谢性 酸中毒或低 温等情况后, 平波脑电图 表明
脑死亡。
脑超声波检查
时不显示脑 动脉搏动的 反射波为脑 死亡。
➢ 我国目前尚无明确法律规定,有待于医学、法学 专家结合中国国情作进一步研讨。
第二节 死亡的过程
濒死期
临床 死亡期
➢意识模糊或丧失、 生理反射减弱或迟钝 血压下降、心跳和呼 吸减弱或出现周期性 呼吸 ➢数秒钟至数小时 ➢迅速积极抢救,可 使此过程逆转
➢心跳和呼吸停止、瞳 孔散大和固定及各种反 射消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续时间长短取决于 大脑对缺氧的耐受时间 ➢降温可明显减少脑组 织耗氧量而使临床死亡 期延长达1小时或更久
(三)脑死亡
脑死亡
指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 不可逆转性完全丧失。
主要见于脑组织的严重损伤、出 血、炎症、肿瘤、脑水肿、脑疝 或继发于心或肺功能障碍。
1.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脑死亡
大脑反应 消失
脑循环 停止
平波 脑电图
诊断标准
无自主 呼吸
脑反射 消失
2.诊断脑死亡的几种检查方法
静脉注射阿托 向外耳道灌注
心肺复苏的协作体系---“生命链”
➢四早(E):
➢ 早期呼救
早期除颤
早期复苏
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实施心肺复苏的紧迫性
➢大脑一旦缺血缺氧4~6分钟,脑组织即发 生不可恢复的损害
➢黄金抢救时间----“4”分钟
主要教学内容
1
判断反应
2
启动EMSS
3
开放气道和检查呼吸
4
人工呼吸
5
检查脉搏
6
胸外按压
7
电除颤
➢阿托品试验 ➢变温试验
➢脑电图
➢脑超声图
诊断脑死亡
(四)关于脑死亡的法律
➢ 科学地确定人的死亡时间,对认定医务人员的医 疗质量和责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诊断脑死亡并作为宣布死亡依据以及从死者摘取 器官必须得到法律的允许和保障。
➢ 世界上有少数国家已有正式法律条文,承认脑死 亡是宣布死亡的依据。
➢ 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
心肺脑复苏 CP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包括三部分: ➢BLS(basic life support) ➢ALS(advanced life support) ➢PLS(prolonged life support)
人有可能康复。
心搏骤停的原因
心搏骤停 的原因
➢心源性 心搏骤停
➢非心源性 心搏骤停
(一)心源性心搏骤停
➢ 因心脏本身的病变所致 ➢ 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早
期或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 急性心肌炎 ➢ 心肌病(以肥厚型多见,扩张型次
之) ➢ 心脏瓣膜病 ➢ 先天性心脏病 ➢ 原发性电生理紊乱
➢ 切勿将处于假死状态的病人误认为真正死亡,特别在遇到 常见假死的疾病进行死亡判断时,尤应谨慎。
第三节 医生在死亡报告中的作用
衡量和评价一个地区的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 状况,通常有以下3类指标: ➢①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 ➢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 ➢③疾病死亡的类型及其相关指标。
➢ 由于死因统计的原始资料是临床医生填写的 “死亡医学证明书”,统计人员根据临床医 生填写的死亡原因再进行编码统计,故临床 医生在死因报告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根据这一概念,历来都是按心跳停止和呼 吸停止发生的先后,而将其划分为心源性 死亡和肺源性死亡(又称呼吸性死亡)。
对死亡标志的进一步探讨和重新确定, 是摆在社会各界和人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心跳停止和呼吸停止并不表明机体的必然死亡。 2 心肺功能得到人工维持也并不意味着必然存活。
3 当前对死亡的概念在认识上产生了不一致和争议
第一节 基础生命支持
基本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
包括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和早期电除颤等基本抢救 技术和方法,其归纳为初级A、B、C、D BLS包含生存链“早期识别、求救;早期CPR; 早期电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中的前三个环节
A(airway) 开放气道 B(breathing) 人工呼吸 C(circulation) 胸外按压 D(defibrillation) 电除颤
2
若无脉搏,立即胸外心脏挤压
3
正确挤压定位,正确操作
4
每分100次的速率,胸部下压4~5厘米
5
成人30次挤压,人工吹气2次,
6 每3 ~4分钟,停止CPR,检查呼吸与循环
避免出现的错误
➢1避免曲肘 ➢2避免摇摆 ➢3避免交叉 ➢4避免满掌 ➢5避免弹跳
心肺复苏有效表现
➢ 1.面色、口唇由苍白、紫绀变红润 ➢ 2.恢复可以探知的脉搏搏动、自主呼吸 ➢ 3.瞳孔由大变小,对光反射存在 ➢ 4.病人眼球能活动,手脚抽动,呻吟
检查呼吸
一、听 二、看 三、感觉
不超过10秒钟
四、人工呼吸
B (breathing)
判断病人呼吸停止后,应在现场立即给予人工呼 吸救护措施:口对口、口对鼻、
人工呼吸
口对口鼻吹气
口对面罩吹气
五、检查脉搏
➢成人应触诊颈动脉 ➢示指、中指指腹触
及喉结,然后向外 侧轻轻滑动 2-3厘 米
六、胸外按压
(二)非心源性心搏骤停
1.呼吸衰竭或呼吸停止
2.严重的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非心源性 心搏骤停原因
3.药物中毒和过敏反应
4.电击或雷击
5.手术、治疗操作和麻醉意外
心搏骤停的类型
心搏骤停 的类型
心搏骤停时,心脏虽然丧失了有效泵血功能,但 并非心电和心脏活动完全停止。根据心电图特征 及心脏活动情况心搏骤停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医生在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时,不要将 死亡机制当成死亡原因,如填写:循环衰竭。实 际上循环衰竭是死亡机制,死亡原因应写导致死 亡的疾病、损伤或中毒,许多不同的死亡原因可 以导致相同的死亡机制。
第三章 心肺复苏
心肺脑复苏 CPR
➢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是抢救生命最基本的 医疗技术和方法。包括开放气道、人工通气、 胸外按压、电除颤纠正VF/ VT,及药物治疗 等。目的是使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和自主呼吸
瞳孔散大
呼吸断续及停止 面色苍白或紫绀 阿—斯综合征 全身性抽搐 大小便失禁
意识丧失
头晕和黑朦
急救与处理
➢ 对于心搏骤停的病人,在诊断确立后,应 立即就地抢救,迅速采取有效果断措施, 实施心肺复苏术(详见本篇第三章)。
第二章 死亡的识别
➢死亡是指机体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传 统的概念认为,心跳和呼吸完全停止,不 能再使其恢复时,即可判断机体已死亡。
C P R 流 程
一、判断反应
轻拍重喊
判断患者意识通过 动作或声音刺激, 如拍患者肩部或呼 叫,观察患者有无 语音或动作反应
二、启动EMSS
➢ 单人急救者发现患者对 刺激无反应、无呼吸、 无脉搏,应拨打急救电 话启动EMSS,嘱携带 除颤器,立刻返回患者 身边行CPR
➢ 两个以上急救人员在场, 一位立刻行CPR,另一 位启动EMSS
2
死亡的识别
3
心肺复苏 (CPR)
第一章 心搏骤停
概论
➢心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
心
计的时间内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 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引起全身
搏 组织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
骤
抢救可危及生命。 ➢心搏骤停不同于任何慢性病终末期的心脏
停 停搏,若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复苏措施,病
终止心肺复苏的时间
1
有人接替
2
复苏成功
30分钟以上,复苏无效
3
首席医生宣布。
胸外扣击
七、电除颤
➢ VF/VT应立即电除颤, 只做1次电击,之后做 5组CPR,再检查心律
➢ 单相波除颤首次电击 能量选择360J
➢ 双相波除颤首次能量 选择为150~200J
早期除颤的重要性
每延迟1分钟除颤,复苏成功率即减少7% -10%
胸 C ( Circulation)
外
是通过增加胸腔内压力和(或)直接
按
按压心脏驱动血流,有效胸外按压能
压
产生60~80mmHg动脉压
胸外心脏按压
按压部位: 胸骨下1/3处 即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界处
胸外心脏挤压的操作
胸外按压
➢ 幅度约4~5cm ➢ 频率为100次/分 ➢ 按压与放松时间相同 ➢ 放松时手掌不离开胸壁 ➢ 应用力、快速按压
心室颤动
心室静止
心电— 机械分离
(一)心室颤动
➢ 心室肌发生快速而极不规则、不协调的连续颤动。心电图表现为 QRS波群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连续的室颤波,频率为200~500次 /分,这种心搏骤停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80%,复苏成功率最高。
(二)心室静止
➢ 心室肌完全丧失了收缩活动,呈静止状态。心电图表现呈 一直线或仅有心房波,多在心搏骤停3~5min时出现。
第三篇 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秦练
2006年7月10日,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女记者曹爱文赴山 区现场采访落水儿童事件,在120急救车未抵达现场之前,现 场围观的当地村民无人懂得急救知识的情况下,对小女孩实 施急救,但因施救不得当最终未能挽回女孩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