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药物化学:第六章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药物化学:第六章 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可引起过敏 含量≤0.003%
阿司匹林的杂质检验 不溶于NaCO3
阿司匹林的作用特点
➢具有较强解热镇痛作用及消炎抗风湿作用 主要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牙痛、神经痛、 肌肉痛、痛经等;是风湿及活动型风湿性 关节炎的首选药。
➢可抑制血栓素(TXA2)的合成,可用于心血 管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 易引起胃肠道出血;会导致过敏性哮喘
吲哚美辛理化性质
室温下空气中稳定,但对光敏感 酸性:pKa = 4.5,可溶于氢氧化钠溶液
吲哚美辛的鉴别
➢本品的氢氧化钠溶液与重铬酸钾溶液和硫 酸反应,呈紫色
➢与亚硝酸钠和盐酸反应,呈绿色, 放置后渐变黄色
吲哚美辛的代谢转化
吲哚美辛的作用特点
• 抗炎镇痛作用强大,也具有解热作用 • 用于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 • 毒副作用严重且多见
N-(4-羟基苯基)乙酰胺
对 乙 酰 氨 基 酚 的 代 谢 途 径
肝坏死,肾衰
以硫酸尿醇或半胱氨酸 结合物形式经肾排泄
大部分对乙酰氨基酚与 葡萄糖醛酸、硫酸形成 结合形而排出体外
少量的对乙酰氨基酚代谢转 化为N-乙酰基亚胺醌, N-乙 酰基亚胺醌是对乙酰氨基酚 产生肾毒性的主要原因
对乙酰氨基酚的毒性与解毒机制
PGF2a
膜磷脂
磷脂酶
病理性刺激
花生四烯酸 环氧化酶
非甾体 抗炎药
PGG2
PGD2
PGH2
TXA2
PGI2
血管扩张 增敏疼痛
PGE2
发热 炎症 疼痛
PGF2a
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是通 过抑制环氧化酶来阻断前列腺 素在体内的合成,从而达到解 热、镇痛、抗炎的效果
➢解热作用 可以使发热的体温降至正常,而对正常体温 无影响
鉴别一:
阿斯匹林水溶液加热放冷 后,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 呈紫菫色
紫菫色
阿司匹林的碳酸钠溶液加热放冷后,与稀硫 酸反应,析出白色沉淀,并发出醋酸臭气
醋酸臭味 白色沉淀
阿司匹林的代谢转化
阿司匹林的合成方法
阿司匹林的杂质检验
合成原料水杨酸带入形成杂质,可 用FeCl3检验
紫菫色
阿Hale Waihona Puke 匹林的杂质检验四、1, 2-苯并噻嗪类,如吡罗昔康
五、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
一、吡唑酮类药物(了解)
羟布宗
二 邻氨基苯甲酸类药物(了解) 甲芬那酸
三、芳基烷酸类药物 1. 芳基乙酸类
2. 芳基丙酸类
1. 芳基乙酸类 (1)吲哚乙酸类
N H
OH O
吲哚乙酸类抗炎药的发现过程
5-羟色胺
色氨酸
对吲哚乙酸类衍生物进行了研究,从 300多个吲哚衍生物中得到吲哚美辛
作用特点
• 具有解热镇痛作用,几乎没有抗炎抗风湿 作用,临床用于感冒发热、关节痛、头痛、 神经痛和肌肉痛等
贝诺酯
第二节
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的分类
一、吡唑酮类,如羟布宗 二、邻氨基苯甲酸类,如甲芬那酸 三、芳基烷酸类
1. 芳基乙酸类,如吲哚美辛、双氯芬酸 2. 芳基丙酸类,如布洛芬、萘普生
1947年,美国人 David Lester 发现对乙酰氨基 酚是乙酰苯胺和非那西丁的体内代谢产物,且 其毒性很小
1953年,扑热息痛首先在美国上市
代表药物
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al)
扑热息痛
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al)
基本特征结构单元:苯胺
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al)
肝坏死,肾衰
以硫酸尿醇或半胱氨酸 结合物形式经肾排泄
pH = 6时最稳定,酸性或碱性条件下 稳定性差
鉴别一 对乙酰氨基酚水溶液与三氯化铁 溶液反应,呈蓝紫色
表明含有烯醇或 酚的结构单元
鉴别二 对乙酰氨基酚的稀盐酸溶液与亚硝酸钠 反应后,再与碱性β-萘酚反应,呈红色 表明含有芳胺结构单元
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
水杨酸类发展历史
公元前15世纪,古希腊人用 咀嚼柳树皮减轻疼痛
1875年水杨酸钠作为解热 镇痛药在临床上使用
1897年德国Bayer公司的Hoffmann合成出阿 司匹林,1899年推向市场
代表药物:阿司匹林(Aspirin)
基本特征结构 单元:水杨酸
阿司匹林
水杨酸 邻羟基苯甲酸
2-(乙酰氧基)苯甲酸
(Antipyretic analgesics and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agents)
炎症
前列腺素 Prostaglandin
PG
发热
疼痛
膜磷脂
磷脂酶
病理性刺激
花生四烯酸
环氧化酶
PGG2
PGD2
PGH2
TXA2
PGI2
血管扩张 增敏疼痛
PGE2
发热 炎症 疼痛
沈宗瀛
吲哚乙酸类抗炎药的发现过程
吲哚美辛不能拮抗5-羟色胺,不能纠正色氨 酸的异常代谢,而是抑制前列腺素的生物合 成。吲哚美辛的发现有一定偶然性
消炎痛的出现也并不偶然, 它不过是我们大量抗炎研究 工作的必然报酬罢了
沈宗瀛
代表药物吲哚美辛
吲哚美辛
基本特征结构单元: 吲哚乙酸
吲哚美辛
2-甲基-1-(4-氯苯甲酰基)-5-甲氧基-1H-吲哚-3-乙酸
➢镇痛作用
主要作用于外周,无成瘾性。只对牙痛、头 痛、肌肉痛、关节痛等常见的慢性钝痛有良 好的作用,而对创伤性剧痛和内脏痛无效。
➢抗炎作用
PG既是致痛物质,又是致炎症介质,此类药 通过阻断PG合成达到抗炎作用。
解热镇痛药的分类
①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 ②苯胺类,如扑热息痛
一 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
HO O OH
阿司匹林作用机制
阿司匹林的乙 酰基转移到环 氧酶上,并以 共价键与环氧 酶结合,对环 氧酶产生不可 逆性抑制
区别与其它非 甾体抗炎药
阿司匹林的理化性质
阿司匹林遇湿气即缓慢水解
阿司匹林的理化性质 可溶于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同时分解
阿司匹林的理化性质 保存注意事项
水解
蓝至黑
阿司匹林的理化性质
阿司匹林铝
赖氨匹林
二氟尼柳
二 苯胺类药物 NH2
苯胺类解热镇痛药的发展史
19世纪末发现苯胺有解热镇痛作用 1886年,德国人Cahn和Hepp发现“退热冰” 1887年,发现乙酰苯胺从尿中排出的代谢物对
氨基酚,毒性较小,但仍不能药用。Bayer公司 对对氨基酚进行结构修饰,得到了非那息丁对 乙酰氨基苯乙醚并推向市场 1893年,德国医生Joseph von Mering 对对乙酰 氨基酚作了药效学研究,但他的结论是仍有严 重的血红素毒性 1898年,德国科学家Karl Morner 的研究表明 对乙酰氨基酚是有效的解热镇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