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中的侠——反侠韦小宝
金庸笔下有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韦小宝便是其中之一。
《鹿鼎记》为金庸小说封笔之作,也是其小说集大成之作,代表其思想的最高境界。
也是金庸一改以往的主人公是一武林高手,韦小宝是一个不会任何武功的人物。
韦小宝是典型中国人,他是一个自己为了升官发财而什么事都干的小市民。
韦小宝何许人也?扬州妓院韦春花的儿子,他老子就连他老妈都不知道是谁,自己就更不知道了。
但就是这样一个市井小混混能混到康熙皇帝身边的大红人,骁骑营副统领.御前侍卫统领.鹿鼎伯爵,同时是反清复明的天地会青木堂堂主,和沙俄勾结的神龙教白龙使,沙俄眼中的中国小孩大人,更让人眼红的还有七个如花似玉的老婆......
在作品第五十回末尾说到他的童年生活是在妓院度过的,妓院是一个十分奇异的地方,那里人来人往,纸醉金迷,灯红酒绿。
嫖客们千金买笑,为了满足自己的肉欲,不惜挥金如土;但有时又非常吝啬,斤斤计较,出尔反尔。
老鸨见钱眼开,逢场作戏,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风使舵。
风月场中的男男女女来自东西南北,五光十色。
因此,韦小宝在那种特殊的肮脏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形成了韦小宝独特的性格:油嘴滑舌,脏话连篇,弄虚作假,见风使舵。
“最善于适应环境的人,不一定是道德最高尚的人。
”金庸曾经这样评价韦小宝。
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在金庸先生的笔下,被表现的活灵活现,他一反金庸先生以前作品中大侠的风范,不会武功,不讲江湖规矩,却依旧在官场和江湖中叱咤风云,一呼百应。
孔庆东先生称他为“反侠”。
韦小宝肯定不是好人,但将其说成是坏人又似乎有点牵强。
因为《鹿
鼎记》中陈近南说:“乖孩子,你向来就是好孩子。
”而九难师太则认为这孩子倒挺老实的。
顾炎武、吕留良更是劝他自己做皇帝。
这些显然都是对韦小宝的误读。
其实最懂韦小宝的还是康熙。
韦小宝和康熙看似有云泥之别,一个是英明圣君,一个是混混流氓;一个出生于金碧辉煌的皇宫,一个出生于藏污纳垢的妓院。
实质上它们却是一个人,骨子上他们是相通的,它们都在是同一种文化圈孕育成长起来的。
不同的是康熙主动吸纳中国传统文化,韦小宝是无意识积淀(他不知环境的意义,更不明白文化是何物,但却本能的、自然的适应着这种环境和文化);康熙运筹帷幄之中,韦小宝决胜于千里之外;康熙为实,韦小宝为虚;康熙为外,韦小宝为内;……在它们身上既有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又有不合理的地方,如果说康熙是传统文化孕育的精灵那么韦小宝则是这一文化产生的怪胎。
而且在小说中他两人也确实将对方是为自己最亲密的人,就如同他自己一样没有什么分别。
正如金庸所说,韦小宝身上也不是一无是处,他讲义气,韦小宝的义气是在认识茅十八不久就体现出来。
在丽春院,茅十八为答谢韦小宝相助送给他元宝。
岂料韦小宝却说:“咱们只讲义气,不讲钱财。
你送元宝给我,便是瞧我不起。
你身上有伤,我送你一程。
”由此看来,韦小宝对待他认为是朋友的人,不但会出手相助,而且敢一帮到底。
他和茅十八只不过是刚刚相识,再加上心狠手辣的盐袅随时都会对他进行报复,韦小宝本可脚底抹油一走了之,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一种自认为“义气”的东西,并且坚持到底。
这天下最吃得开的人最后弄成天下最吃不开,躲到大理,就是因为他太讲义气了。
世事往往如此,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韦小宝秀于林的地方就那么一丁点儿,风也照摧不误。
最后他一声断喝:“老子不干了!”大彻大悟,真有苏东坡“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的味道。
韦小宝是金庸所有武侠小说中不能用各种道德来衡量的主人公。
在中国
文学史上,他的出现注定引人瞩目和倍受争论。
金庸曾在创作中谈到,“韦小宝的身上有许多中国人普遍的优点和缺点,当然韦小宝并不是中国人的典型”,“韦小宝重视义气,那是好的品德,至于其余的各种行为,千万不要照学。
”这算是对韦小宝的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
“然而韦小宝这一形象最好的是他被扭曲的个性中所未泯灭的真诚和善良。
”
总之,《鹿鼎记》中的主人公韦小宝是一个特殊的人物,一方面他重义气,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他吃喝嫖赌,时时也玩弄一些阴谋诡计,具有浓重的市井文化气息。
他是反英雄的,却也是相当真实而普遍的。
金庸通过塑造出韦小宝这样一个特立独行于武侠世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武侠与现实错综复杂的两个世界。
金庸.鹿鼎记(修订本)[M].北京:宝文堂书店,1985.
[金庸.金庸的中国历史观[J].明报月刊,1994,(12).
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曹布拉:《金庸小说的文化意蕴》,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陈墨:《金庸小说赏析》,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版。
陈墨著:《浪漫之旅——金庸小说神游》,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